首頁>資訊>

眾所周知,以色列身處戰火瀰漫的中東地區,常年戰事不斷,歷經五次中東戰爭,均以以色列勝利而告終,為何這麼多阿拉伯國家都打不過以色列,且以色列還越打越富裕。

通常情況下,連年戰爭會讓一個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而以色列越打越富裕,實質上是因為以色列在數次戰爭中,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第五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國內基本已無大戰事。這為以色列發展與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安全壁壘。有了安全保障,以色列才得以安心發展科技與經濟,使之國富民強。

縱觀聯合攻打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數次中東戰爭中丟失戰略要地,還使自己深陷戰爭泥潭。同時,在科技與軍事領域又與以色列逐漸拉大差距,這也為後繼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此前,阿盟合眾攻以,卻均以失敗告終,很大程度上,與阿拉伯軍隊素質普遍不高,且還有著各自的小九九有關。且有些軍官對待士兵的態度較為傲慢,等級森嚴。甚至會出現在軍隊接收新式武器後,接受培訓的軍官回去後,不願意全盤托出教底下士兵如何操作與使用。在軍官看來自己必須要比士兵更懂,否則就有被替代的風險,而這是戰爭中是相當危險的。

縱觀以色列,軍隊整體素質普遍較高,國家與軍官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士兵,該國又採取全民服兵役的方式,戰時動員速度快,可馬上形成全民皆兵的態勢,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兵源不足的局面。同時,以色列在科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軍事裝備先進,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

事實上,在前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並未在在軍事裝備上佔據優勢,相反阿拉伯聯軍卻擁有比以色列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特別是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初期,以色列都還未成立正規國防軍,只擁有數量有限的游擊隊與自發組建保衛國家的民兵。而阿拉伯國家則擁有規模相對龐大的正規軍隊,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

也就是說,第一次中東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佔據了絕對優勢,他們擁有一支43000人的龐大隊伍,配備240輛主戰坦克以及140門野戰炮;以色列雖然也組建了一支34000人的民兵隊伍,但嚴重缺乏包括重機槍在內的重武器,軍事素養也不足。

在以色列建國當天,面對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以色列游擊隊與民兵根本無法有效抵禦。在聯軍凌厲攻勢下,以色列相繼丟失了連線耶路撒冷通道的戰略要地盧德與臘姆拉城,耶路撒冷也被聯軍分割包圍,舊城被聯軍佔領,新城後勤保障增援通道也被斬斷,新城中的猶太人幾乎彈盡糧絕,各地相繼淪陷失守,情況萬分危急,新成立的以色列大有被攻克,慘遭滅頂的風險。如果不是以色列爭取到了兩週的停火協議(聯軍同意停火),或許當時以色列就真的被“從地圖上抹去”了。

自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在軍事裝備上逐漸佔據上風,特別是諸如先進的F-15與F-16戰機到位,使得以色列空軍與阿拉伯國家空軍形成了代差,加之以色列完善的國防體系,讓以色列在此後的戰爭中取得了戰場主動權。後繼以色列又自研了各類先進武器裝備,諸如“費爾康”預警機、“怪蛇”系列空空導彈、“梅卡瓦”主戰坦克等,又建設了先進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可從各個層面防禦各種類別的來襲武器。

至第五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在中東已處於絕對領先優勢,戰爭早已被其拒之國門。而自從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取得了最後勝利之後,往後的戰爭以色列就沒有輸過。

雖然以色列屢遭火箭彈襲擊,但這也只侷限在邊境,幾乎沒有造成傷亡與損失,不會危急以色列縱深安全。這是因為,在此前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相繼控制了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西奈半島這些戰略要地,使得民間武裝無法直接攻擊到以色列的城市和聚集區。與此同時,以色列對於襲擊者,既不談判也不抓捕,而是一如既往的使用鐵腕手段進行清除,不給襲擊者有發展與生存的空間。

國家安全了,就有了“國泰民安”。況且以色列人均普遍擁有較高學歷,博士學歷比比皆是,這也造就了以色列異常發達的科技。不管是在軍事領域,還是在農業又或者在高新技術領域,該國均擁有一席之地,這也是以色列立於不敗之地與富強的原因所在。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高加索對俄羅斯為什麼如此重要?俄羅斯堅持不退後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