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經濟和印度教民族主義可謂莫迪執政的“兩駕馬車”,現在國家經濟潰不成軍,莫迪所在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只能更依賴宗教動員,《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成為其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又一標誌性產物。

作者|麼思齊 編輯|漆菲

一份《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下稱“CAA”),讓印度總理莫迪遭遇了2014年上任以來規模最大的抗議示威。

當地時間2019年12月11日,印度議會通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並於次日由印度總統科溫德簽署生效。根據該法案,印度政府授予2014年12月31日前因“宗教迫害”進入印度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三國非法移民印度公民身份,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天主教教徒都有資格申請印度公民身份,卻唯獨把穆斯林排除在外。

訊息一出,引爆穆斯林群體的憤怒情緒,阿薩姆邦、北方邦、梅加拉亞邦等地爆發大規模騷亂,舉著“拒絕CAA!”標語的抗議者在街頭焚燒莫迪的肖像。隨著時間推移,風波不僅沒有平息,反而進一步蔓延至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和西部孟加拉邦,連首都新德里也開始了示威活動。示威者中不僅有穆斯林,還有印度教徒、女性、農民、學生和學者。莫迪則指責稱,這背後是印度最大反對黨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煽動騷亂。

經濟和印度教民族主義可謂莫迪執政的“兩駕馬車”,現在國家經濟潰不成軍,莫迪所在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下稱印人黨)只能更依賴宗教動員,《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成為其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又一標誌性產物。但該法案帶來的愈發嚴峻的宗教對立,或許將給整個社會埋下一枚定時炸彈。

“要恨就恨莫迪,不要恨印度”

看著貼有莫迪、印人黨主席阿米特·沙阿和阿薩姆邦首席部長薩班南達·索諾瓦爾三人肖像的假人被燒燬倒地,阿薩姆邦學生聯盟(AASU)的成員們歡呼起來。

阿薩姆邦學生聯盟(AASU)的成員焚燒印度總理莫迪、印人黨主席阿米特·沙阿和阿薩姆邦首席部長薩班南達·索諾瓦

位於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是此次抗議聲浪最強烈的地方。法案獲得通過當晚,該地三個火車站遭到人為放火,導致21列長途火車被迫停運。騷亂後該邦主要城市古瓦哈提就開始實行宵禁,政府還切斷了當地部分網路,以制止謠言的傳播和限制示威者的組織能力。

但示威者無視戒嚴令,依舊上街縱火燒車,破壞公共設施,並高喊反莫迪的口號。印度政府出動數千軍警,示威者與之發生衝突,僅12月13日就有數十人被拘,至少3人死亡。“我們不希望暴力發生,但抗議活動將繼續……阿薩姆人不會停止,直到政府撤銷法律。”示威者普拉蒂瑪·夏爾馬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原定於12月15日訪問阿薩姆邦,但一些示威者損毀了印日元首會晤時使用的場所,宣傳標語等裝置都被拆除,安倍只得推遲訪印之行。

抗議活動從阿薩姆邦迅速蔓延至整個東北部乃至全國,近1萬名示威者進行絕食抗議,他們紛紛表示,“法案歧視穆斯林,違反了印度的世俗憲法”。和平示威抗議逐漸演變為暴力衝突,示威者縱火燒燬車輛、破壞公共設施、向警方投擲石塊,警察用催淚瓦斯和警棍回擊。截至12月25日,全國範圍的抗議示威已造成20餘人死亡,5000餘人被拘留,其中約700人被送進監獄。

人口最多,也是穆斯林集中的北方邦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今日印度》12月23日援引警方訊息稱,那裡因示威活動喪生的人數至少達18人,其中包括一名被踩踏致死的8歲兒童,大多數人死於槍擊。但北方邦警察局長辛格堅稱警方沒有開火,暗示傷亡是抗議者之間交叉開火造成的。

為阻止事態蔓延,印度政府在阿薩姆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亞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很多地區施行斷網,並要求媒體嚴格遵守規定,不能播放任何可能煽動暴力的內容。

抗議者與警察發生衝突

​斷網對印度民眾來說並不陌生。據總部位於新德里的軟體自由法律中心統計,2019年印度政府至少斷網102次。《今日印度》12月18日公佈的報告也顯示,2014年以來,印度政府關閉網路達357次。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更是斷網“重災區”,2019年以來該地區斷網達53次。

雖然抗議內容都是針對《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但東北部與其他地方抗議者的背後訴求有所不同。在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特里普拉邦等本地認同感強烈的區域,示威者反對修正案的核心原因是擔心修正案如果得以推行,將導致周邊三國移民大規模湧入,稀釋本地族群的人口結構和民族文化。阿薩姆邦現有居民既非穆斯林也非印度教徒,本地人多信奉上座部佛教或原始宗教,因此拒絕自身以外的所有移民。

而在其他地方,如喀拉拉邦和新德里等地,示威者反對修正案的原因在於其中含有對穆斯林群體的宗教歧視元素,他們擔心印度會偏離世俗主義的傳統,走向極端的印度教民族主義。

“要恨就恨莫迪,不要恨印度。抗議者可以燒燬我的畫像,但是不能燒燬窮人賴以為生的三輪車。”莫迪在批評暴力行為時解釋稱,13億印度人與新法案沒有關係,印度穆斯林群體完全不用擔心被送進收容所。“修正案只是為近些年在印度的難民準備的,並不會增加印度人口,年輕人也不要被外界蠱惑。”

不過,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向《鳳凰週刊》指出,“莫迪政府執政6年以來,對穆斯林的歧視越發明顯,整個國家的宗教寬容度也在降低。對穆斯林群體以及身份認同意識強烈的原住民而言,抗議是符合其切身利益的。”

反對黨藉機向莫迪發難

修正案遭到反對黨的強烈抗議,國大黨更試圖抓住這一時機向莫迪發難,表示要“保護印度憲法”,其領導人索尼婭·甘地12月17日率領反對黨代表團拜會總統科溫德,要求總統出面施壓撤回修正案。

旁遮普邦、喀拉拉邦、中央邦、恰蒂斯加爾邦和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明確表示,他們將拒絕執行該修正案。除西孟加拉邦之外,以上均是國大黨的執政區域。西孟加拉邦之所以反對該法案,主要因為該邦首席部長馬馬塔•班納吉與莫迪是政敵,而該地選民又以穆斯林佔多數。據悉,班納吉在加爾各答親自領導了反對遊行,宣稱要阻止該法案的實施。

“印人黨就是新納粹!”“我們尊重所有的宗教,不要試圖讓我們分裂!”國大黨控制的西部拉賈斯坦邦齋普爾,至少十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參加和平遊行,並借勢將對政府的不滿情緒宣洩出來。

抗議者舉起橫幅,警告不要用宗教分裂印度

莫迪上臺後,主打的經濟政策一直不盡如人意,2019年更是頹勢明顯——通脹上升、債務與利息負擔加重、消費與投資下滑。國際貨幣基金(IMF)在年度回顧報告中指出,2019年印度的經濟增長淪為6年來最緩慢,印度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扭轉這一趨勢。

莫迪曾許諾每年創造2000萬個崗位解決就業問題,然而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資料顯示,2018年印度就業市場增長几乎為零。現在大量年輕人難以找到工作,35歲以下年輕群體中就業問題成為首要難題。

“印度民眾對於經濟下滑的抱怨一直很多,但多數人的看法是,只要莫迪政府對巴基斯坦和穆斯林強硬,就會得到支援。”印度問題觀察者朱諾告訴《鳳凰週刊》說,除非經濟崩盤、國家陷入癱瘓,否則印人黨的支持者仍會多於反對者。

而當經濟增長無法在吸引民意上更多發揮作用時,印人黨愈發依賴起宗教動員。但這一舉動被很多人視為違反該國的世俗憲法。批評人士指出,印度建國之初的第一批領導人不顧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決心將印度建立成一個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建國70多年來,宗教民族主義者卻一直朝相反的方向行進。

穆斯林之外,亦有其他少數宗教群體加入到此次的抗議活動中。他們認為,此修正案正在侵蝕憲法中對宗教和少數群體的保護。新德里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高階研究員薩蒂什·米斯拉表示,“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一直在持續,這表明不僅是穆斯林,整個社會普遍存在不滿情緒。”

“印度教民眾其實基本上是支援該法案的,他們之所以參與示威,是認為莫迪政府加緊排斥穆斯林,是為了轉移國內民眾對經濟不振的不滿。”朱諾說。

雖然示威中的暴力行為愈發激烈,但莫迪毫無轉圜之意,表示將繼續強硬到底。他說,“騷亂越嚴重,越能證明修正案是百分之一千正確的。”

“強硬冒險是莫迪的策略,也說明印人黨並未覺得自己受到太大的威脅。此時強硬是比較好的方式,如果撤回法案更容易授人以柄。”林民旺說。在他看來,莫迪這次推動修正案並非為了轉移某種矛盾,因為民族主義一直是印人黨的執政理念。“第一任期沒過多著墨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只能先搞經濟。2019年大選後印人黨強勢迴歸,無論在程式還是能力上,時機均已成熟。”

2019年7月,印度議會通過一項措施,將穆斯林中存在數百年的“即刻離婚”行為定為犯罪行為。按照傳統,如果丈夫說三次“離婚”便可休妻,新措施規定,如果男性違反禁令,將被判入獄;次月,印度政府又以驚人速度廢除憲法第370條,結束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70年來享有的特殊地位和自治權,引發了該地區的持續動盪。

不過在12月23日,印度東北部賈坎德邦地方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印人黨失利,這讓本就危機四伏的印人黨雪上加霜。印人黨雖於5月贏得全國大選,但近期在地方議會選舉中接連失利。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反對黨聯盟將此次勝利稱為“新的篇章”,是印人黨“傲慢自大”引起民憤的結果;印人黨則將此次失利歸咎於“內訌”以及地方問題處理不當。

印度總理莫迪

宗教對立情緒上升

在2019年5月舉行的全國大選中,曾在地方選舉中一敗塗地的印人黨翻盤取勝,一度讓外界頗感意外。當時有分析說,莫迪及印人黨取勝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印度教民族主義基本盤十分穩固。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氛圍最深的國家之一,眾多宗教中排在首位的是印度教,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1.3%),其餘人口分別信仰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和襖教等。在北方邦,四處可見印度教的富人免費送食物給窮人。位於印度阿姆利則的金廟是錫克教的聖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免費食堂,每天要招待近十萬人。無論是遊客還是當地人,只要虔誠地進入寺廟,都可以免費吃飯。

但與此同時,宗教分歧和衝突也從未間斷。印度獨立後長期執政的國大黨強調公平和對底層的關注,在宗教問題上維持著脆弱的平衡。但以印度民族主義作為主要意識形態的印人黨上臺後將這種平衡打破,莫迪更是大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旨在將印度重新打造成一個印度教國家。

莫迪政府施行了一系列措施踐行該執政理念——通過《反改教法》,禁止教徒自願改宗教,限制了改變信仰的自由,使得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加劇了對宗教少數派的暴力行為;默許“回家運動”,將穆斯林和基督徒轉變為印度教徒,但這主要通過物質利益或人身威脅來實現;發起“牛保護運動”,縱容全境頻繁發生的印度教徒以“私宰牛隻”罪名處決穆斯林;發起對宗教少數派的暴力活動,任用帶有強烈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人進入內閣等,導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

很多民眾感受到,整個印度的宗教寬容度都在下降。2017年9月,卡納塔克州著名女記者和社會活動家高麗•蘭克什在家門口遇襲身亡,前者生前常在報紙上批評印度教極端主義者,還被印人黨起訴過誹謗。2015年,同樣是卡納塔克州的一名學者兼宗教團體批判者被不明人士殺害。

“印人黨上臺後加劇了整個社會的宗教衝突和民族矛盾,世俗理念也受到衝擊。”林民旺稱,“不過印度精英階層已經感受到了這種變化,而他們在印度是有話語權的,可以對這種趨勢進行一定程度的制約。”

只不過,宗教分裂帶給莫迪政府的內部壓力似乎並不致命。外部而言,由於美國在“印太戰略”上極力拉攏印度,對於其當前的局勢僅僅提醒說要“保護宗教少數群體的權利”。《紐約時報》評價說,與此前在緬甸針對羅辛亞穆斯林的種族清洗運動方面的強硬表態截然不同,美國在印度針對穆斯林的問題上三緘其口,說明其背後的算計——美國對在印太地區與中俄的較量中不想疏遠印度。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父親與女兒不當交往還結婚,因反人類行為雙雙入獄,事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