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3級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範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

海嘯發生後,英國媒體有這樣一則報道。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前,跟爸爸媽媽來此遊玩的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女孩蒂莉·史密斯,敏銳地發現遠處海水突然不平靜起來,海水開始出現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退後。憑藉自己在地理課上所學的有關海嘯將發生的知識,蒂莉迅速辨識出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

15年過去,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今天,有請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研究員三位專家給我們講講地震和海嘯那些事兒——

15年前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週期的大洋行波。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並向外傳播,於是產生海嘯。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地震發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效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後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這就是印度洋海嘯產生的過程。

“印尼地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不大多。但地震產生的海嘯襲擊了幾百、幾千米外不設防的人口密集的海岸帶,故災害嚴重。”陳顒院士說,這次由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隨之波及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地夫等國,進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據美國地質調局Geist模型計算得到的海嘯傳播時間統計資料顯示,印尼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傳到斯里蘭卡和印度只需2-3小時,這與噴氣式飛機的速度一樣快。

“往水裡扔小石頭,水面就會產生波紋。波長越長,意味著參與運動的海水越多,波長越短,就只有海水錶面薄薄一層水參與了海浪的運動。”陳顒院士介紹,當時的Jason 1號測高衛星在地震後2小時沿129軌道由南向北穿過印度洋,接近印度的Bengal灣,這時海嘯波正好在印度洋上傳播,測得印度洋麵波長竟達到約500公里,“要知道,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距離不過10公里左右,這樣造成的衝擊力是巨大的。”

“海岸邊就好像被全部清空了一樣,剩下光禿禿的地面。”曾參與過印尼地震救援的張曉東回憶到,海嘯發生後,巨大海浪襲擊城鎮,瞬間摧毀房屋,一度把殘骸往岸上衝了有3、4公里遠。“海嘯比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侵害還要嚴重的多,房屋倒塌仍留有縫隙,人尚且可以呼吸,但海嘯的發生就在幾分鐘內,根本來不及躲。”

全球地震海嘯災害多發嗎?

全球9級和9級以上的大震是不多的,自1833年到2011年這170多年來約共發生過12次。因9級和9級以上的地震屬於巨形大震,因它的震源斷層面積和錯動幅度特別大,即震源形體特大,還具有成群出現的特徵。

1837-1877年的40年中發生了5次9級和9級以上的大震,隨後間隔了75年,在1952-1964年這12年中又發生了4次巨形大震,隨後又間隔了40年,於2004年在印尼蘇門答臘發生了9.3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發生了9級地震,損失慘烈。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達爾文還曾在他的探險日記中記載了1835年智利大地震產生的海嘯,他感慨道:“人類無數時間和勞動所建樹的成績,只在一分鐘內就被毀滅了。”

海嘯來了,該怎麼辦?

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訊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中國的近海,譬如渤海的平均深度約為20米、黃海的平均深度約為40米、東海約為340米,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的平均深度為1200米。因此,中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陳顒院士說。

但不能因為可能性較小,就疏於防範。中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達。中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

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於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這次災害巨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

丁志峰介紹,目前,中國地震局正與東盟國家合作,推進實施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專案;同時中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建成了40多個地震臺站,嚴陣以待實時監測著地震的一舉一動。

陳顒院士表示,減輕海嘯災害主要有三個途徑:海嘯災害的預測,早期預警和發生災害後力爭把災害減到最小。

專家一致認為,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有效防範災害風險。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杜特爾特被指控“反人類罪”,新的接班人登場,親美勢力被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