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各族裔民眾在紐約中餐館前大排長龍。(楊澄雨攝)

儘管如此,美國各地不少中餐館今年來還是不得不沒落關門,中餐館的地區所佔比例也在下降。

華裔二代移民不再接手中餐館

根據餐館點評網站Yelp的最新資料,中餐館在美國前20大城市的份額一直在下降。五年前,這些地區平均有7.3%的餐館是中國餐館,而現在這個比例下降到了6.5%。在美國前20大城市,五年內總共增加1.5萬家餐廳的,而中餐館卻減少了1200家。

即使在美國最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舊金山,中餐館的比例也從10%下降到了8.8%。而中餐館接連關門卻並不是因為顧客對中餐失去了興趣。在Yelp上,中國餐館的平均瀏覽量並沒有下降,平均評級也沒有下降。

中餐館關閉背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第二代華裔移民的經濟流動性,與自己的父輩相比,二代移民在美國長大,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受教育程度良好,可以找到更好的職業,而不是繼續接受自己父輩的餐廳。

《紐約時報》記者珍妮弗表示,“這些中餐館的關閉是一種成功。”她在《籤餅編年史》(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一書中記錄了中國餐館的崛起,並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珍妮弗說,“這些人來美國做廚師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不再做廚師,現在他們的孩子也的確可以選擇其他的職業了。”

中餐廳的變遷也反映了中國移民到美國的歷史。1882年,《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阻止了來自中國的移民的穩步增長。直到《排華法案》1943年被撤銷, 1965年其他種族移民配額被廢除後,大規模移民才得以恢復。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亞裔美國人成就悖論》(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的合著者珍妮弗·李(Jennifer Lee)說,“在某些方面,這些孩子正在恢復第一代在移民過程中失去的的地位。”

當第二代移民長大成人後,這些孩子往往在科技或諮詢等行業工作,而不是在餐廳或美甲沙龍裡面打工。在過去的十年裡,一些第二代華裔移民也選擇了管理家庭餐館。1920年開業的紐約早茶餐廳南華茶室(Nom Wah Tea Parlor)一直是家族企業:先是蔡氏家族,然後是唐氏家族接手。

41歲的老闆唐先生2011年離開了金融業,接替了他的叔叔經營這家餐廳。起初,他的父母對他的決定不太支援。

“作為一代移民,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如果不是開餐館,那就是開自助洗衣店,”唐先生說。“當聽說我選擇回去開餐館的時候,父母很難接受。”

從那時起,南華茶室開始擴張,在曼哈頓開了另一家分店,又進駐了費城,最近還在中國深圳開了家分店。南華茶室的效益很好,很多時候客人要在唐人街南華茶室門外等候一個小時才能等到位子。

“我有這樣的機會來讓一些來自老紐約的東西留存下來”唐先生表示。“雖然我也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我也知道如何使用營銷手段,比如網際網路。”

與此同時,總部位於紐約的休閒快餐連鎖店“君子廚房”(Junzi Kitchen)的團隊最近籌集了500萬美元,用於購買像Eng 's這樣的中餐廳,讓他們加入 “君子廚房”的現代品牌。

君子廚房創始人兼執行長趙勇表示,“這些老餐館還會繼續提供顧客喜歡的外賣服務,但是我們會幫助他們讓服務升級。”(原標題:過節食客擠爆中餐館,但背後卻是沒落關門,以及讓人流淚的真相...)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土耳其愈發強勢:為了一個千里之外的油田 不惜同時得罪三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