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和9這兩個數字就好像魚香和肉絲,糖醋和裡脊一樣,幾乎要成為一種固定的組合。這是由於16:9是顯示面板寬高比的絕對主流。但是你有思考過,為什麼是16:9嗎?或者說,其他比例的螢幕難道就真的沒有16:9優秀嗎?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由於電視機的普及威脅到了電影工業的發展,電影界就想出了一種很巧妙的辦法來對抗電視的競爭。他們推出了16:9的寬熒幕格式,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可以看到比電視上更多的左右兩邊的內容。為了在4:3的膠片上記錄寬屏影象,電影業界甚至誕生了變形寬熒幕鏡頭這種神奇的裝備並沿用至今。至於為什麼寬屏是16:9,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只是第一家廠商這樣做了,後期就成了電影業界的標準了。
既然16:9已經成為電影的標準,為什麼不把電視做成16:9呢?這是因為受限於CRT的成像原理,如果要把螢幕做成長方形,陰極射線管的玻璃殼就必須呈橢圓狀,生產難度極高,4:3已經非常接近工藝的極限。因此在平板顯示技術誕生之前,電視、電腦顯示器幾乎就沒有16:9的型號。哪怕有,也不是大眾消費品,索尼的末代CRT機皇就是一款16:9的產品,售價高達4000美元。
進入平板顯示器時代之後,16:9在短短几年之間成為電腦顯示器的絕對主流,除了顯示器之外,由於歐美國家在90年代就把高畫質電視的畫幅比例標準定為16:9,該比例也成為了電視機的標準比例,沿用到今天。
我們在選購膝上型電腦、顯示器的時候,從來也不會思考16:9的比例是否真的適合我們。畢竟電腦廠商、銷售人員不斷地給我們灌輸“16:9看電影沒有黑邊”這樣的觀念。的確,在螢幕解析度普遍還是768p、1080p的時代,在寸土寸金的螢幕上顯示兩條大黑邊,簡直就是糟踐了寶貴的畫素點。
種種跡象表明,業界和消費者都在不斷嘗試更多樣化的畫素比例。例如帶魚屏以及現在全面屏手機帶來的拉長螢幕,他們的比例都不再是16:9。iPad的4:3、Surface的3:2、MacBook以及現在不少輕薄本採用的16:10螢幕都似乎在宣示16:9並不是螢幕比例的最優解。
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是我還是想說,16:9的螢幕規格很可能是廠商為了降低成本而採用的。同樣對角線長度的螢幕,如果採用3:2的比例,其面積將會比16:9的螢幕大上6.7%。也就是說在理想狀態下,用同一塊超大面板來切割15寸螢幕,16:9可以比3:2產量更大 。
雖然更“高”的螢幕會在我們觀看電影時產生黑邊,但隨著顯示器、筆記本螢幕的解析度上升到2k、4k級別,全屏顯示、點對點顯示已經無關緊要。在筆記本和平板中,有著更方正比例的螢幕可以在同樣便攜的機身中,塞下能顯示更多內容的螢幕。無論是網頁還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辦公軟體,都是以縱向滾動的資訊流為主,16:9這種偏向娛樂的比例,遲早會被淘汰。
我認為16:9的螢幕在市場中佔比將會逐漸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3:2會是正解。相對較高的螢幕比例會更加適合於移動裝置,人類史上第一臺筆記本的螢幕像一根香腸一樣,這種設計沒多久就被拋棄了。
頭鐵的東芝企圖在30年之後重現這種驚人的螢幕比例,推出了U800W,結果被市場狠狠地教育了一波。
而對於有多視窗工作需求的人,或者需要使用影片剪輯軟體、音訊剪輯軟體這種橫向資訊流場景的使用者。超寬比例的帶魚屏顯然更加合適。在以後新出的電腦中,16:9很可能不再會是廠家必須遵守的黃金準則,根據產品調性選擇合適的螢幕才是正道。全面屏手機已經說明了廠商可以完全無視16:9的比例,如果全面屏技術有一天普及到筆記本上,回頭看看現在的16:9螢幕,一定會覺得這是有點愚蠢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