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懸於印度與中南半島之間,是中國西南方向上的重要鄰國,被譽為"佛塔之國"、"翡翠之國"。
18年,在緬甸國內影響巨大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出現了一篇影響力極高的文章《亞洲龍騰飛之際》。這篇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文章,實際上就是在替緬甸當前的發展困境循脈問診,為其國家的未來尋找出路。
作者在文中疾呼:"佛祖即將成佛之際,都要找棵菩提樹作依靠!"正如毛主席所言,"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在國際關係領域亦然,找準朋友對緬甸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那麼,人口眾多,國土遼闊,資源稟賦極佳的緬甸,如何淪落到"捧著金碗要飯"?環顧當今世界,緬甸還有誰可以依靠?本文將嚴重文章作者的思路,深入剖析歷史,對這一問題進行解讀。
緬甸
從鉅富到赤貧的緬甸從歷史上看,但凡國家實力的興衰,都會經歷一個緩慢的過程。英國相比從前是衰落了,但小日子照樣不錯。破船也有三千釘,豪門大戶即使破產了,掃掃地縫也能吃三年。
但緬甸就是這樣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國家,從亞洲最富國淪落為最窮國家,僅僅用了70年。因此一舉奪得了"亞洲倒退速度最快國家"的桂冠。
70年前的緬甸,富裕程度是大家難以想象的。其國內生產總值有120多億美元,人均700出頭。要知道同時期的中國只有不足100美元,美國也只有600多美元。彼時的緬甸是活脫脫的土財主,亞洲第一富豪。
緬甸
其實緬甸經濟富裕的原因並不複雜,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 資源多。緬甸地處熱帶,幾乎佔據著中南半島最好的一塊寶地。
這些來自東方的神奇石頭在西方國家非常暢銷。時至今日,緬甸翡翠依然是優質玉石的代名詞。有了如此豐厚的資源家底,真金白銀自然滾滾而來。
翡翠寶石
第二,人口少。若論資源總量,緬甸再土豪也比不過中國,但為什麼就能富得流油?只要是分錢的人少,人均自然就多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
馬克思很早就認識到了殖民統治的"雙刃劍"作用:"殖民者在經濟上為新生產方式的建立開闢了道路;在政治上以武力實現了一些國家的統一;在思想意識上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傳播。"
一言蔽之,殖民者無心插柳柳成蔭,將落後的殖民地國家拖入了現代世界。
英國的殖民統治
具體到緬甸,大航海時代英國人乘著蒸汽船,優哉遊哉晃悠到了緬甸。一眼就看中了這塊肥沃美麗的土地,並用槍炮侵佔了這個國家。被英國殖民統治之後,緬甸雖然說喪失了國家主權,但是英國為緬甸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了耕種效率。
同時興修海岸港口、公路,將貿易的海陸通道徹底開啟,並且在英國的大力支援下,緬甸擁有了自己的蒸汽船隊,這在當時的亞洲絕對屬於逆天般的存在。
所以說英國的到來,將緬甸的原有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也正是這種被迫的開放,讓緬甸的繁榮程度達到了頂峰。
然而,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要跑。這一切繁華都在二戰的硝煙中化為泡影。二戰後,大英帝國從"日不落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西方國家"扛把子"的寶座也低調讓給為美國。
二戰
經歷了二戰洗禮後的廣大亞非拉地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緬甸人民也趁機揭竿斬木而起,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走向了獨立。但自此之後,緬甸的發展一落千丈,甚至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現在,緬甸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約為印尼的四分之一,連寮國和柬埔寨都趕不上。在整個亞洲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現如今的緬甸甚至成為了暴力、毒品、貧窮的代名詞。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離開了英國,緬甸人民真的就沒有能力治理自己的國家麼?當然不是,緬甸由窮的原因是多樣化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局勢的長期動盪。
緬甸
曠日持久的內戰是緬甸貧窮的元兇在國際關係學界,東南亞被戲稱為"民族博物館":狹窄、破碎的地理空間內生活著400多個民族,其中100萬以上的民族就有24個。民族矛盾一直都是東南亞國內和國家間矛盾衝突的重要誘因。
緬甸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緬族是主體民族,占人口總數的70%,其餘30%的人口區分為135各民族。也可以說,緬甸就是"民族博物院"中的一朵奇葩。
在歷史上,緬族、撣族等幾個大族群都先後稱霸過。但這些民族似乎就是天然的死對頭,水火不容。每一個民族的稱霸,都伴隨著對其他民族的排擠甚至屠殺。所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幾輪惡性迴圈走下來,導致各民族之間積怨深入骨髓。
民族矛盾
但同時,又沒有一個稱霸的民族真正有能力統一全緬甸。緬甸的歷史上只有"齊桓公"沒有"秦始皇"。而那些散落在各地的民族,只是表面上統一於政府,實則獨立自主,自稱為"土司"。這種"土司"制度一直沿襲到今天,實際上就是國中之國。
在英國殖民時期,支離破碎的政治版圖也讓英國殖民者頗為頭疼。但地處熱帶,山多林密的緬甸自開天闢地以來就是割據勢力的天堂:隨便躲在某個熱帶叢林裡,或佔山為王,或立水為寨,槍炮軍艦又奈我何?如此一來,英國人也只能"望林興嘆"。
為了更好控制緬甸,英國人又玩起了"分而治之"的損招。這一缺德帶冒煙的政策,實際上就是人為的在國內各民族之間製造矛盾,拉攏一派打另一派,英國人坐收漁翁之利。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沒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家"就是英國缺德政策的產物。
印度和巴基斯坦
這樣那一來,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被進一步激化。自獨立建國以來,緬甸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紛爭內鬥就基本沒有消停過。
經典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就是上層建築的核心組成部分。歸根到底,制度是由人訂立的。因此,在政治活動中,永遠不能低估大權在握的當權者對國家發展的重大作用。
人們常說,"娶妻不賢毀三代"。在政治上,統治者一個不合適的政策可以讓國家倒退30年不止。作為緬甸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吳努在國內強力推行"大緬族"政策。這等於給緬甸其他少數民族傳達了一個訊號:要麼讓出一部分利益後接受同化,要麼就拿起武器抵抗到底。
吳努
這對於民族矛盾原本就異常尖銳的緬甸而言,就是火上澆油。1962年奈溫政府上臺後,緬甸的獨裁政治拉開了序幕。
在國內,奈溫政府實行專制制度,廢除民主選舉,繼續推行"大緬族"主義,壓制國內少數民族。並透過軍事手段鎮壓將北部的佤邦、撣邦、果敢等地的民族武裝力量。對外則推行"閉關鎖國",按照奈溫政府的說法就是"防止那些有二心的民族勾結外國勢力"。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緬甸整個國家推入了民族衝突鬥爭的泥潭,至今沒有走出來。時至今日,克欽、果敢、德昂等邊界民族武裝,和緬甸中央軍之間的戰鬥仍然持續不斷。而緬甸政府對於地方民族武裝力量的基本態度依然是堅決打壓。
奈溫
為了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緬甸政府甚至不惜將首都從繁華的仰光遷到身居內陸的內比都。緬甸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大多分佈於仰光沿海地帶。而各民族的武裝割據力量大多盤踞在內陸和邊疆,令緬甸政府鞭長莫及。
隨著和各民族武裝之間的爭端日益尖銳,為了加強對各民族武裝的近距離管控,緬甸政府於2005年正式宣佈,將國防、外交、內政、能源、農業、衛生等幾乎全部政府部門,遷往中部的彬馬那,並將其更名為,作為緬甸的新首都。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打內戰,搶地盤幾乎成了緬甸各派政治勢力的"中心任務"。一個連內部都無法控制的國家,哪還有心思去發展經濟,所有的人與物都供給到內戰中予以消耗,自然經濟無法發展。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內鬥上,哪裡有時間發展經濟?
仰光
緬甸還有誰可以依靠翻開世界地圖看看,地球村裡大部分國家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養活自己人都費勁。有能力給緬甸搭把手的也就幾戶人家,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我們先來看看號稱"世界文明軸心"的西方國家。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如何?自緬甸獨立至今,美國與緬甸關係一直不怎麼穩固。
1997年克林頓總統更是簽署了對緬制裁法案,禁止緬甸的翡翠進口,2003年小布什簽署《緬甸自由與民主法案》,加強了對緬制裁。這對緬甸的經濟和民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緬甸實現民主化之後,兩國關係開始改善,但迄今為止,兩國的雙邊貿易額不足3億美元,全拿出來都不夠修一條公路,自然對緬甸經濟和民生髮展其實意義不大。
小布什
尤其是特朗普上臺之後,扛著"美國優先"的大旗全世界到處圈錢,向日本韓國盟友收保護費,聯合國的分攤款項也欠著不給。緬甸對美國還有什麼期盼?
除了美國,西方還有一個大的政治經濟勢力,那就是歐盟。英國"脫歐"後,歐盟尚有27個成員國,可以說是富國遍地。從21世紀初開始,歐盟也開始與緬甸開展對話合作,建立各種政治經濟關係。雙方在初級工業產品、文化旅遊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也的確可圈可點。
但歐盟再強大,畢竟只是一個國際組織,內部對緬甸的態度分化嚴重。再加上幾年來的"難民潮"、恐怖激進組織襲擊、金融危機等問題,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哪裡還有能力和意願,去幫助萬里之外的緬甸?
歐盟
再看看我們的老鄰居,"富家大戶"日本。實事求是地講,日本和緬甸的關係一直還不錯。緬甸獨立運動領導人昂山、奈溫等人在日本佔領緬甸期間,就曾幻想依靠日本的力量來實現緬甸的獨立。
其中有30人還曾在臺灣接受日本的軍事訓練,後來被稱為"三十志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昂山等人在日本的幫助下建立了緬甸獨立軍,並隨日軍回到緬甸,協助日軍擊敗英軍和中國遠征軍。由於戰功卓著,昂山還被授予大佐軍銜。
1943年3月,昂山晉升少將,併到東京覲見天皇,被授予旭日勳章。1943年8月1日,緬甸"獨立",巴莫出任總理,成為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昂山還出任了國防部長。
太平洋戰爭
二戰結束後,日本還對緬甸進行了大規模的"賠款外交"。在緬甸水電、交通、製造業等領域投入了將近一萬億日元投資。其結果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緬甸對於曾經侵略過自己的的日本好感度高達70%,這與中韓提及日本殖民侵略時的義憤填膺形成鮮明對比。
但從現實看,80年代後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1997年、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得日本經濟雪上加霜,自顧不暇。即使是能從牙縫裡擠出點錢支援緬甸,那也只是在大象嘴裡撒芝麻,聊勝於無。
世界其它大國,要麼與緬甸關係一般,接觸甚少,比如俄羅斯。要麼就是與其嫌隙叢生,比如印度。要求他們幫助緬甸無疑是天方夜譚。
俄羅斯
搭乘中國的快車,是緬甸騰飛的良機我們隨意翻閱一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這個面積接近70萬平方公里,人口逾五千萬的國家,無論放在哪裡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尤其在東南亞,那更是實打實的大國。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也是源遠流長,抗日戰爭期間,數十萬中國抗戰義士曾在此血染疆場。
再加上盛產黃金珠玉,又有昂山素季等"政治明星"的流量加持。緬甸在中國曝光度極高,甚至是家喻戶曉。時至今日,緬甸仍然與中國在經濟、能源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其局勢的變化關係到中國西南邊境的安寧。
同時,正如《亞洲龍騰飛之際》一文的作者所言,像緬甸這樣一個欲從最貧困國家名單中努力跳出的小國家,緊要關頭,更需要有好朋友的支援與幫助。而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可以信賴的大國朋友。上來就這麼說,似乎有點"王婆賣瓜"的嫌疑,下面讓我們用事實說話。
昂山素季
多年來,中國以一個負責任大國和友善鄰居的姿態,對緬甸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支援和援助。在緬甸遭受西方制裁時,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透過滇緬公路源源不斷運往緬甸,保障了人民生活。
正如緬甸某商人所說,美國遠在天涯,中國近在咫尺,能幫助緬甸的還是中國。
2009年12月,中國石油與緬甸達成協議,開始興建中緬油氣管道,13年全線貫通。這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後中國的第四大能源戰略通道。
截至20年6月,中緬油氣管道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3027萬噸,輸送天然氣265.58億立方米,為緬甸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中國還抱著"授人以漁"的心態積極對緬甸進行教育和技術援助。
中緬油氣管道
僅17年一年,中國向緬甸各部門、各行業安排短期培訓專案168個,培訓人數達637人。 筆者讀碩士時班級裡就有緬甸同學,他們享受中國政府的豐厚獎學金,在中國的一流高校接受教育,學成後必將對緬甸國內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不僅如此,16年8月,緬甸蒲甘地區發生嚴重地震災害,有400多座佛塔佛像等文物遭受損壞,災害發生後的七天內,中國駐柬埔寨大使洪亮捐贈一億元緬元(約合44.3萬元人民幣),在後續的修復工作中,又得到中方的技術和資金幫助。
19年中國還直接出面在緬甸各民族間進行衝突調解,那拿出100萬美元資金,支援緬甸國內的和平談判。新冠疫情期間,中國與緬甸這種親密友好的"胞波"(緬語中意思是"同胞兄弟")情誼進一步彰顯。
佛塔
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迅速與緬甸等周邊國家合作開闢了便利人員往來的"快捷通道"或促進貨物流通的"綠色通道"。並向緬甸派出了醫療隊伍,援助了緬甸幾十萬套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這對飽受疫情困擾的緬甸無疑是"雪中送炭"。
世界銀行的預測資料顯示,新冠疫情爆發後緬甸經濟仍將保持6%的增長。緬甸經濟學家佐烏對此表示"這些都得益於大型投資專案的帶動,中國將在緬甸經濟恢復中發揮重大作用"。
20年1月,兩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共建"中緬命運共同體"。這是是繼"中柬命運共同體"和"中老命運共同體"之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構建的第三個"命運共同體"。
防護服
結束語中國先賢老子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說的就是治國理政必須小心謹慎,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繫於一身,焉能不周全細緻?具體而言,治理國家,尤其是規模稍大的國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
涉及地緣戰略考量、人口資源利用、內外政策統籌諸多因素,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緬甸這個地理位置、資源稟賦都得天獨厚的國家,由於一些合適的內外政策而陷入貧困動亂的泥沼。
緬甸
其未來的發展繁榮和復興除了自身的努力奮鬥外,也極其需要一個真正的朋友拉一把。那麼,誰才是真正的朋友?緬甸未來的發展,究竟還有誰可以依靠?看了上述分析,相信讀者朋友會有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