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2月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新世紀最大規模雙邊衝突以來,印巴雙方在該地區的交火頻率之高和延續時間之長已經大大超乎世人的預料,甚至在距離危機爆發已過去10個月之久後的12月26日,即使克什米爾地區早已大雪封山,卻依然無法阻止印巴雙方再度爆發大規模衝突。
克什米爾地區
當然與過往的所有類似事件一樣,印巴雙方都在相互指責是對方先開的火。
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ISPR)當天釋出訊息稱,是印度軍隊首先“多次違反停火協議”,向巴基斯坦控制的哈吉皮爾山口開火,巴基斯坦軍隊才對此予以開火回擊。而據ISPR稱,“交火中巴軍攻擊了一處印軍哨所,並打死3名印度士兵,其中一人為中尉,另有多名印軍士兵受傷,而巴方則有2名士兵陣亡。”
印度軍方則稱是巴基斯坦軍隊從25日開始首先“違反停火協議”,向印度控制的巴拉穆拉地區開火,造成1名印軍士兵與1名印度平民死亡。印度軍方還指出,巴軍在交火中不僅使用了輕武器,而且還動用了迫擊炮乃至榴彈炮,大有要把戰爭擴大化的意思。
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這條實控線上相互交火的“傳統”由來已久,據《印度快報》統計,在冷戰之後交火最頻繁的2017年,雙方在這條分界線上甚至一共發生了881次交火,平均每天要交火2.4次,以至於不少西方媒體都感嘆,哪天這條實控線上沒有了槍炮聲,那才是真正的新聞。
其實早在2003年,為順應時代潮流印巴雙方曾經約定要實現完全停火,但直到2018年5月,這道停火協議才開始得到全面落實。結果這還沒滿一年,印巴雙方又開始大打出手,讓人不禁感嘆印度和巴基斯坦到底是有多恨對方。這種邊境線上的交火行為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其實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印巴雙方相互對射了這幾十年,這條實控線其實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動。
那麼印巴雙方為什麼非要對這種邊界線上毫無意義的相互射擊行為樂此不疲?其實說白了, 雙方在這條邊界線上打的就是毛主席所說的“政治仗”。
印巴邊防部隊降旗儀式
就以這次的交火事件為例。對於巴方而言,在過去幾個月內剛剛發生的兩件大事讓巴基斯坦人必須做出這種反擊。
首先是8月5日,印度莫迪政府簽署法令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正式劃為印度領土,標誌著印度人開始主動打破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以來克什米爾地區近半個世紀的微妙平衡。
雖然巴基斯坦方面也可以針鋒相對的宣佈把巴控克什米爾劃為巴基斯坦領土,但這樣只會將雙方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全面引爆,讓全面戰爭的風險大大增加,而以巴基斯坦現在的國力根本無法再與印度打一場全面戰爭,於是從8月份開始,巴基斯坦只能用這種邊境線上的小打小鬧警告印度;
其次是12月17日,巴基斯坦特別法庭以叛國罪判處前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死刑。在巴基斯坦,民選政府和巴軍方之間的關係一向不和,而穆沙拉夫是代表巴軍方勢力的元老級人物,判處穆沙拉夫死刑,就代表著民選政府在向巴軍方宣戰。
當然由於穆沙拉夫目前在國外,這種宣判只是象徵性的,所以在這種臉皮要破未破的當口,巴軍方也必須要用克什米爾前線的緊張局勢向民選政府施壓,警告民選政府巴基斯坦根本離不開軍方的保護。
對於對面的印度而言,這場衝突也是非打不可。
首先,莫迪之所以在今年8月份把印控克什米爾劃為印度領土,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找回在2月份與巴基斯坦的空戰衝突中丟盡的老臉,挽回印度民眾對自己的支援率。但面對隨後必然的巴方的頻繁回擊,莫迪其實也不敢把衝突擴大化,於是乎就這麼來來回回的打到現在,12月26日的這場戰鬥只能算是這一系列交火的一部分;
其次,在12月11日,莫迪政府頒佈了帶有歧視穆斯林意味的“公民法修正案”,結果卻招致全國上下一片反對,始料不及的莫迪政府自然只能想辦法把矛盾焦點轉移掉,而在克什米爾方向來一場“大行動”顯然就是最好的辦法。
印度軍隊士兵
總而言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對峙,印巴高層都明白如何在不徹底掀桌子的前提下把克什米爾的價值利用到極致。甚至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的默契。
所以如果你要問26日這場衝突會讓印巴爆發第四次全面戰爭麼?那是顯然不可能的,但這場衝突之後雙方會吸取教訓至少安分個一年半載麼?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印巴雙方之間的這種仇恨與邏輯,真的不是作為外人的我們能夠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