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根據哲學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做以下延伸思維或預言:

1.程式資訊與物質群體的生命形態:

程式資訊,指物質振動與波動的頻譜特性及其程式,它與物質的群體結構、生命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科學課題,叫做生命資訊學……

現代科學已經揭開遺傳基因的面紗,有機物質的化學酶反應,無機物質的分子結晶聚合,都在啟發人們注意:物質群體的堆壘聚合,受波載程式資訊的控制;程式資訊是電磁振動和波動的高階形式;和電腦接受程式資訊控制的思維模式相似,意識和思維,是大腦對於生物電波的接受、反應和儲存。

波動,除了有傳播力和能的物理功能外,波動的資訊傳播,具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生命物理學意義:機械波給人以聲音的感覺,電磁波給人更豐富的色香味和冷暖的感覺。波動,是自然客觀和人類主觀的紐帶和橋樑,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科學領域。試想,如果沒有波動的資訊學表現,對於人類而言,這個世界會成什麼樣子?可見,我們對於波動本質的認識,決不能有半點馬虎和閃失!.

二元物質受其引力的約束、成為群體,運動是它們存在的生命形式;波動是它們存在的靈魂形式。最簡單的物質群體結構,受距離引力的控制,呈球形堆壘聚合,表現為非晶體結構、各向同性;晶體結構的物質群體,受距離引力和偏離引力的雙重控制,呈晶格狀堆壘聚合,表現為非晶體結構、各向異性;細胞結構,受程式資訊引力的控制,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下分裂生長,表現為生命資訊的遺傳基因……它們除了有定域性的運動生命,還有非定域性的波動靈魂。

每一種物質群體,都有自己的生命資訊和常態生存環境,這些環境條件,又和周圍物質群體發出的振動資訊或物質波,有著分不開的關係;不同的生物發出不同的生物資訊,侵蝕或抗拒其他的生物資訊,表現為生物的病變和免疫栍……一切似乎有一隻手,在無形地進行控制,這就是振動資訊的程式引力控制。這種程式資訊引力,不僅決定著物質的堆壘聚合過程和結構形態,而且深入到生命和免疫醫學的領域。可以預言,解開生命之謎、發展免疫醫學的鑰匙,就藏在電磁程式的資訊力學裡……

2.關於中子星和黑洞:

根據哲學物理學的理論,中子不振、電雲能密最大,相對的距離引力最大、平衡距離最小,既能以強力的形式聚合在原子核內,也可以聚合成球形的中子星,黑洞是特大的中子星,它們內部具有極大的質量密度和能量密度;外圍的電雲密度很大、且梯度線性連續,造成光波的連續折射;它們的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只有電磁吸收、沒有電磁發射和反射,正向入射的光線,全部被它吸收(吞沒)而形成“黑洞”;反向射來的光線,會連續折射(繞行)而形成光環(所謂時空彎曲);黑洞的萬有引力強大,一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黑洞,宇宙的核心可能就是一個最大的黑洞。

中子的化學性穩定,但原子性卻活潑,因此,小的中子星也不會太穩定,當它吸收宇宙射線的能量,達到某一個臨界值時,就會發生爆炸,從而產生一個新的物質時空……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3.關於星球的磁場:

根據哲學物理學的理論,在物質時空的統一場中,小到中子、質子,大到地球、星球,任何物質群體的運動、包括轉動,都會帶動它周圍的電雲而形成漣漪磁場。

中子、質子、原子和星球自轉形成的磁場、包括地磁場,猶如通電線圈的磁場一樣、都具有偶極性,空間某點的磁場,就是這些磁場的合成磁場。在人類生存的太陽系中,太陽的磁場比地磁更強大,因此,我們研究地磁的變化、研究太陽風的本質和影響,恐怕也要從這裡入手,思路才能清晰起來……

4.關於太陽:

太陽上的質子,處於劇烈的振動之中,整體是一個離子態;太陽上沒有中子、也形成不了穩定的原子和分子;太陽高速旋轉,具有很強的磁場,除了萬有引力的凝聚力外,太陽還靠高速旋轉產生的磁場引力凝聚,這也是太陽系呈扁平狀的原因;由於質子的振幅畢竟有限,所以,太陽內部的溫度,基本處於一致,並不像人們所推算的那麼高;由於輻射的原因,太陽外層會有一些溫度差……

5.關於引力波:

根據哲學物理學的理論,在物質時空的統一場中,任何物質群體的運動,都會帶動它周圍的電雲而形成漣漪磁場,當物體加速運動時,就會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引力。因此,廣義的引力波並不罕見,只是太小而無法感測,只有天體合併或爆炸時,才有可能感測得到……其實,將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視為引力波也未嘗不可!

6.關於粒子對撞機:

根據哲學物理學的理論,粒子對撞會產生某些射線,被粒子物理學家們命名為某種粒子,並用數學進行配套描述、成為讓人望洋興嘆的玄理論,以至於在中國產生兩大權威物理學家的“粒子對撞機之爭”:以王貽芳院士為代表的一些物理學家,力舉我國花巨資建大型粒子對撞機,遭到大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堅決反對,人們只注意到楊老珍惜資源和愛國的精神,我更猜想,鑑於權威的謹慎,楊老只說:粒子理論的“盛宴已過”,而沒有直言:撞不出來什麼有價值的新東西……

恕我妄言:“近二百年的粒子物理學爭論與耗費,人們應該醒悟了:粒子理論家們花一生取得並堅守的權威和理論,只能給人們煙花般的奢侈享受和資源消耗,任何違背自然邏輯、割裂宏觀與微觀統一的理論,終究都會成為繽紛一時的泡沫理論。”

事實上,現代科技、包括現代物理學,根本沒有、也不可能離開經典物理學的理論!只要我們:堅持“宏觀現象是微觀過程統計”的哲學邏輯,去認識微觀;樹立“二元互補相對、辨證包容約束”的哲學宇宙觀,去反思物理學;保持思維開放的學術態度,去對待傳統和創新、權威和庶輩……物理學就能沿著通俗健康的軌道發展。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1861年至今美國第一夫人在就職日的時尚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