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索傑納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Delta II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1996-068A
發射時間基地:1996年12月4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α質子X射線光譜儀
三個攝像頭
大氣結構儀器/氣象學載荷
1遠距離和近距離地面成像
2測定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元素組成
3測量火星高層和底層穩態大氣,及其波動情況
4尋找環境中的磁性物質
5尋找液態水曾經存在的證據
6實現火星制動捕獲、高速進入、快速降速、氣囊軟著陸
7成像裝置和感測器的測試
8實現巡視器著陸器之間通訊、著陸器與地球遠距離通訊
9巡視器在火星表面上的機動性和系統性的測試
10火星探測科學資料收集
11工作儘可能長久、持續
目的:1遠距離和近距離地面成像
2測定火星岩石和土壤的元素組成
3測量火星高層和底層穩態大氣,及其波動情況
4尋找環境中的磁性物質
5尋找液態水曾經存在的證據
6實現火星制動捕獲、高速進入、快速降速、氣囊軟著陸
7成像裝置和感測器的測試
8實現巡視器著陸器之間通訊、著陸器與地球遠距離通訊
9巡視器在火星表面上的機動性和系統性的測試
10火星探測科學資料收集
11工作儘可能長久、持續
成果:1著陸地點的圓形碎石和鵝卵石及其他觀察表明,礫岩形成於存在穩定液態水的過去
2對火星探路者的無線電跟蹤提供了著陸器位置和火星自轉極的精確測量。測量結果表明,行星中心金屬核心的半徑大於1300公里,但小於2000公里
3空氣中的塵埃是磁性的,它的特性表明磁性礦物是磁鐵礦(一種磁性很強的氧化鐵)。它可能已經被凍幹在顆粒上,成為汙漬或水泥狀態。過去活躍的水迴圈可能已經從地殼物質中洗滌出了鐵。
4塵暴經常被溫度、風和壓力感測器觀測到。觀測表明,這些陣風是一種將灰塵混合到大氣中的機制。
5清晨,火星探路者曾在低層大氣中看到了水冰雲。
6清晨,火星探路者曾記錄到氣溫的突然波動,這表明火星表面使大氣變暖,熱量以小漩渦的形式向上傳導。
發射過程:
1996年12月4日索傑納號發射成功,經過了7個月的49700萬公里的漫長航行
1997年7月4日索傑納號從接近雙曲線的軌道以7300米/秒的速度直接進入火星大氣層,沒有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步驟有:
巡航外殼在進入大氣層前30分鐘被拋棄,著陸器在下降時進行大氣測量
探測器的隔熱板在大約160秒內將飛船減速至400米/秒。這時,一個12.5米長的降落傘被展開,使飛船速度減慢到大約70米/秒。熱防護罩在降落傘展開20秒後隨即釋放
繫繩(一個20米長的編織繫帶)部署在飛船下方。約25秒後,著陸器與後殼分離,滑到韁繩底部。在大約1.6公里的高度,雷達高度計測得地面。
在著陸前大約10秒,四個氣囊在大約0.3秒內充氣,在著陸器周圍形成一個直徑5.2米的保護氣囊球
4秒後,在98米的高度,三枚裝在後殼裡的固體火箭發射,以減緩下降速度。大約2秒後,韁繩在離地面21.5米處被割斷,釋放了裝有安全氣囊的著陸器。著陸器在3.8秒內墜落地面,並於1997年7月4日世界時下午12時56分55分以18米/秒的速度(垂直方向約14米/秒、水平方向約12米/秒)撞擊火星表面,並反彈到空中約12米
探測器彈跳了至少15次,在撞擊大約2.5分鐘和距離初始撞擊地點約1公里處停了下來
著陸後,安全氣囊放氣並縮回。火星探路者號在著陸87分鐘後打開了三塊金屬三角形太陽能電池板(類似花瓣)
著陸器首先傳輸了在進入和著陸期間收集的工程和大氣科學資料,第一個訊號在世界時下午2:34在被地球接收到。成像系統獲得了著陸器和周圍環境的全景圖以及著陸區的全景圖,並在世界時23:30將其傳送到地球
在進行了一些清除安全氣囊的操作後,坡道展開,巡視器從其中一個花瓣上移出,並於7月6日世界時上午1:40移動到火星表面上,著陸點為戰神谷
任務結束:索傑納號工作了3個月,是原設計時間的12倍多,主發射機直到1997年9月27日才停止工作,它的微型輔助發射機直到10月6日仍發回訊號,此後才陷入沉沒之中。之後NASA的科學家們經過5個多月滿懷希望的努力,想再與索傑納號取得聯絡,但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在1998年3月11日下午1時21分宣告索傑納號結束使命,這是在它登陸後的第250天。
探測器:勇氣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德爾塔2型Delta-7925
質量:174 kg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03-027A
發射時間基地:2003.6.10 13:58:46.773(EDT)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全景相機
微型熱發射光譜儀
穆斯堡爾譜儀
α粒子X射線光譜儀
顯微成像儀
岩石磨損工具
磁陣列
日晷
目的:1實現火星制動捕獲、高速進入、快速降速、氣囊軟著陸
2拍攝高解析度、彩色、立體的火星表面和天空
3透過探測岩石和岩石的熱輻射模式來確定它們的礦物學性質
4識別含鐵礦物,獲得有關早期火星環境條件的資訊
5確定構成岩石和土壤的元素,提供有關火星地殼形成、風化過程和水活動的資訊
6提供岩石和土壤的極端近距離黑白照片,為礦物和元素資料的解釋提供背景
7用砂輪清除灰塵和風化岩石,露出下面的新鮮岩石
8收集空氣中的灰塵,便於科學儀器進行分析
9確定準確的顏色、亮度和儀器收集的其他資訊
成果:很久以前火星比較潮溼、火星上的環境可以維持微生物的生命、利用火星探測器的資料,科學家們還重建了火星被海水淹沒的古老過去
發射過程:勇氣號和機遇號是雙胞胎火星車,勇氣號先發射,數週後則輪到機遇號。火星與地球都是圍繞太陽同向而轉,每26個月才有很短的間隙處於同一軌道,這是唯一最省燃料的發射方式,並需要火箭發動機推動火星車到火星,只需將探測車發射到火星軌道,讓它沿軌道飛行3億公里,7個月後將達到。7個月內火星車仍然需要不斷修正方向和定位,確保在古謝夫隕石坑登陸。
到達火星大氣層時,由於訊號從地球到火星需要10分鐘,而探測器穿過大氣到著陸只需6分鐘,因此這段路程探測器需自動完成:
第一步:勇氣號登陸車開始開啟覆蓋飛船一半面積的防熱罩,然後登陸車和母船分離,勇氣號開始呼嘯著進入火星大氣層。
第二步:此時,勇氣號速度大約是19300公里/每小時,在降落前4分鐘中,登陸車要利用大氣摩擦力減緩速度,利用擋熱板來抵制高溫對勇氣號的侵襲。
第三步:速度得到減緩後,勇氣號飛行速度將達到1600公里/每小時。這樣,在探測器處於商業飛機類似飛行高度下,時間只剩下100多秒。
第四步:此刻,攜帶降落傘開啟,迫使速度再降至321公里/每小時;這時離著陸還有6秒鐘,勇氣號距離火星只有91公里。
第五步:減速火箭裝置再迫使飛行速度降低零速率,這時距火星大約只有4層樓的高度。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勇氣號依靠安全氣囊防止受到撞擊。此刻,勇氣號大約以48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撞擊火星。當然,如果有狂風,登陸速度可能達到80公里/每小時。
第六步:在氣囊和支架保護下,重達174公斤的勇氣號將反彈到4層樓高,並上下蹦跳多次。科學家指出,反彈次數大約在30次左右,其目的正是為減緩著陸的速度,防止器械猛烈撞擊下損害。
任務結束: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的蒙塵,勇氣號的電力供應一直在持續下降,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兩次大風吹散了塵埃,電力得到恢復。
2006年,六個車輪中的右前輪失靈。
2009年5月,在透過特洛伊沙地時,車輪陷入軟土,其中一個故障又使勇氣號無法動彈,之後的觀測一直被限制在原地,此後有過幾次解救行動但都失敗。
2010年1月26日NASA宣佈放棄拯救,勇氣號從此轉為靜止觀測平臺。
2011年3月22日,NASA最後一次聯絡上勇氣號;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後一次嘗試聯絡後結束勇氣號的任務。
探測器:機遇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Delta-7925H
質量:180kg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03-032A
發射時間基地:2003.07.08 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同勇氣號
發射過程:
1)機遇號於2004年1月25日5:05(UTC)降落在比原計劃亨利撞擊坑偏東25 km的老鷹撞擊坑(1.95°S 354.47°E)
2)在2006年3月22日,機遇號離開了黑暗撞擊坑並開始前往維多利亞撞擊坑的旅程,後來於2006年9月抵達
3)在2007年1月4日,機遇號和勇氣號都接收到了給車上電腦用的新航程軟體,新的系統能夠讓漫遊車決定是否傳送一張照片、是否使用機械手臂來研究岩石,為科學家們節省很多時間不用去過濾數百張的照片來找他們所想要的那一個
4)在2007年6月沙塵暴讓太陽能電力快速下降
5)2008年8月24到28日(第1630到1634個任務日),機遇號在經歷了雙胞胎勇氣號類似遇過踩到道釘似的意外而造成右前輪故障之後離開了維多利亞撞擊坑。在前往努力撞擊坑的路上,機遇號將會在子午線高原上研究一連串的深色大卵石
6)2009年3月7日(第1820個任務日),機遇號自從2008年8月份離開維多利亞撞擊坑並行走了約3.2公里後到現在,抵達了努力撞擊坑的邊緣。它也觀察到了距離約38公里遠的Iazu撞擊坑,並估算出其7公里的直徑。
7)在2010年1月28日(第2138個任務日),機遇號抵達了康塞普西翁撞擊坑。在前往努力撞擊坑之前,它成功的繞了這個直徑10米的撞擊坑走了一圈。在這段時間裡,電力供應從每小時305瓦降低至每小時270瓦。在2010年9月8日,NASA宣佈機遇號已經抵達維多利亞撞擊坑和努力撞擊坑之間行進路線的一半。
8)2015年3月11日機遇號火星漫遊車在火星馬拉松的衝刺階段,為了研究從未見過的岩石,放棄了最後的衝刺。
任務結束:
1)2018年6月火星上颳起了巨大的遮天蔽日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與機遇號失去聯絡。
2)2018年9月3日,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日前釋出訊息,與地球失聯多日的機遇號火星車有望重新吸收陽光充電,並啟動修復程式。
3)2018年10月31日,NASA表示,機遇號火星漫遊車或將永久失聯。該漫遊車目前位於火星奮鬥撞擊坑邊緣。自從一場猛烈的沙塵暴席捲了整個火星以來,機遇號已失聯達四個月之久。此前NASA啟動了一項為期六週的監聽專案,試圖接收機遇號傳來的訊號。但如今六週已經過去,這臺太陽能漫遊車仍處於休眠狀態。再過不久科學家就將放棄聯絡它。
4)2019年2月13日,由於無法跟探測器取得聯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宣佈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機遇號已經在火星上運作了15年
探測器:鳳凰號
製造商:亞利桑那大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Delta-7925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07-034A
發射時間基地:2007.8.4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機械臂(RA)
機械臂攝像機(RAC)
熱析氣分析儀(TEGA)
火星下降成像儀(MARDI)
氣象站(MET)
表面立體成像儀(SSI)
顯微鏡、電化學和電導率分析儀(MECA)
目的:1確定極地氣候和天氣與地表的相互作用以及至少90太陽日的北緯70度附近低層大氣組成
2確定在大氣下降過程中的大氣特徵
3描述形成北部平原和近地表風化層的物理性質(側重於水的作用)
4確定水的礦物學和化學成分以及風化層的吸附氣體和有機物含量
5描述水、冰的歷史、極地氣候以及探究過去和現在火星表面和地下環境的孕育生命的潛力
6實現火星制動捕獲、高速進入、快速降速、傘降動力軟著陸
7成像裝置和感測器的測試
8透過中繼,實現巡視器與地球遠距離通訊
9火星探測科學資料收集
10工作儘可能長久、持續
成果:憑藉著科學載荷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拍攝了大量圖片,為研究水的地質歷史和尋找可能存在於冰土邊界的可居住地帶的證據的科學目標提供了實現支援。發現了高氯酸鹽的存在、火星的氣候迴圈、火星北極的景觀、火星表面的水、火星北極的氣候、火星土壤成分等
發射過程:
2007年8月4日探測器成功發射,大約花了10個月時間,到達火星軌道
2008年5月25日探測器進入大氣層,隔熱板使其在初始階段減速。大約3分鐘後,降落傘展開,15秒後熱防護罩彈出,10秒後展開著陸腿,50秒後啟動雷達。在1公里的高度,降落傘被釋放。接下來的動力下降和軟著陸系統是使用一個脈衝推進系統和8個推進器實現的,當腳墊感測器檢測到已著陸時系統關閉。下午7:53:44,探測器在北緯68.15度,西125.9度的一個無巨礫、冰岩比高(30-60%)的區域著陸。太陽能電池板在15分鐘後被展開,以確保塵埃沉降完畢。然後鳳凰號拍攝了它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第一張照片。當通訊恢復時,第一批影象和探測器健康狀況遙測一起被傳送回地球。鳳凰號可透過奧德賽軌道器的UHF或火星勘測軌道器和火星快車或中增益X波段天線作中繼通訊
任務結束:2008年10月28日因太陽高度角過低和嚴重沙塵暴造成供電不足,鳳凰號進入安全模式,隨後著陸器關閉四個加熱器以節約電源,這進一步造成鳳凰號的機械臂和大氣分析儀無法使用。最後一次通訊是在2008年11月2日電力耗盡之前。2010年1月18日、2月、4月 NASA嘗試聯絡均未成功後,透過火星偵察軌道器拍攝影象分析可能是二氧化碳凝華成乾冰把太陽能電池板壓壞。2010年5月24日,發現無法挽救鳳凰號後宣佈其結束使命
探測器:好奇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Atlas-5(541)
質量:3893kg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11-070A
發射時間基地:2011年11月26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桅杆攝像機(Mastcam)
火星手持式透鏡成像儀(MAHLI)
火星下降成像儀(MARDI)
α粒子X射線光譜儀(APXS)
化學和攝像工具(ChemCam)
化學和礦物學儀器(CheMin)
火星樣本分析工具(SAM)
輻射評估探測器(RAD)
中子動態反照率工具(DAN)
火星車環境監測站(REMS)
火星科學實驗室進入下降和著陸儀器(MEDLI)
目的:1確定環境中有機碳化合物的性質和數量
2列出火星可能生命的化學組成部分
3識別可能影響生命進行過程的特徵
4從化學和同位素上研究火星表面和近表地質材料的礦物組成
5解釋形成和改變火星岩石和土壤的過程
6評估長時間尺度(即40億年)的大氣演化過程
7確定水和二氧化碳的現狀、分佈和迴圈
8描述表面輻射的廣譜特徵,包括銀河宇宙輻射、太陽風和次級中子
9實現將一個非常大的,重型的火星車降落到火星表面的能力
10實現在12.4英里(20公里)著陸區更精確著陸的能力
11火星上實現遠距離的機動性,用於研究不同環境和分析在不同環境下發現的樣本
12工作儘可能長久、持續
成果:好奇號憑藉著科學載荷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拍攝了大量圖片,為探索火星是否是過去或現在的生命的可能棲息地的科學目標提供了實現支援。
發射過程:
2011年11月26日探測器成功發射,離開地球軌道並完成8個月的航行後到達火星軌道
2012年8月6日探測器綜合以前著陸器的著陸經驗,採用天空起重機操作,實現了超重型探測器的成功著陸,具體步驟:
第一:由空間進入火星大氣,隔熱罩隔熱,速度由6km/s變為1km/s
第二:降落傘開啟,速度降至100m/s左右,距離地表高度數公里
第三:觀察地表,拋棄防護罩,點燃火箭引擎反推
第四:降至20m高,相對速度幾乎為0,啟動天空起重機操作,彈簧伸出,使好奇號著陸
第五:繫繩被切斷,著陸系統飛離,在安全距離外墜毀
2012年8月6日凌晨1時32分探測器在南緯4.5度、東經137.4度的蓋爾隕石坑著陸
任務結束:由於好奇號是核電池驅動的,所以火星巨大的沙塵暴對好奇號影響不大,直到現在好奇號還在努力工作
探測器:洞察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Atlas V 401
質量:358 kg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18-042A
發射時間基地:2018年5月5日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SEIS(內部結構地震實驗)
HP3(熱流和物理性質探測器)
RISE(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室)
溫度和風感測器(TWINS),用於測量任務平臺表面的風和溫度
一個用於大氣壓力的感測器
一個磁強計
兩臺攝像機,用於輔助部署和儀器環境
一臺紅外輻射計,用於測量影響熱流實驗的表面溫度
甲板上還安裝了一個小型被動鐳射反射器
目的:1)火星地核的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液體/固體)
2)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
3)火星地幔的成分和結構
4)火星內部的熱狀態,並測量內部地震活動的震級、速率和地理分佈
5)火星遭受隕石撞擊的頻率
6)實現火星軟著陸,並降落在指定地點
7)利用機械臂部署儀器至指定位置
8)利用鑽頭鑽探,深度5米
9)實現資料傳輸與通訊
10)工作儘可能長的時間
成果:1科學家們在繼續用鑽頭工具嘗試解決問題,挖到超過30釐米的深度,並希望它能正常工作。
2地震儀在2019年4月6日檢測到了第一次火震。
3提供來自火星的每日天氣報告,包括著陸點記錄的溫度、風和氣壓的統計資料。
4捕捉到了火星風振動引起的低沉隆隆聲,在2018年12月1日,火星風的風速約為每秒5至7米,這些風與從軌道上觀測到的著陸區塵暴條紋的方向一致
發射過程:
2018年5月5日探測器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深處的探測任務。在為期接近半年的火星軌道轉移後,著陸器跳入稀薄的火星大氣層。
2018年11月26日探測器以19800公里時速進入火星大氣層,並開啟隔熱板,接著7分鐘內用降落傘減速至時速8公里。最後發射反推火箭,用三條腿著陸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
2018年11月26日14時54分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隨後洞察號透過與其同行的迷你衛星於15時傳回了火星的第一張照片。
2019年2月19日起根據洞察號提供的資料,美國航天局開始在網上釋出火星每日天氣報告,提供火星氣溫、風速、氣壓等資訊。
2019年3月18日洞察號將其超靈敏的地震儀置於火星表面。該儀器旨在透過探測火星震的轟鳴聲來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謎團。幾周後,著陸器首次聽到了火星上的微小震顫。這種新發現的噪聲很可能由來自大氣風的低頻壓力波引起,這些大氣風在火星表面呼嘯而過,在火星表面產生淺淺的長週期波(瑞利波)。
任務結束:主要任務將持續約兩年,於2020年11月24日結束
探測器:希望號
製造商:阿聯酋空間局
發射火箭:H-2A
質量:1500千克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20-047A
發射時間基地:2020年7月19日在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探測成像儀(EXI)——一種高解析度多波段(可見光和紫外)相機
火星紫外線和遠紫外光譜儀(EMU)
火星紅外光譜儀(EMIR)和FTIR掃描光譜儀
目的:1尋找當前火星天氣與火星古代氣候之間的聯絡
2透過跟蹤氫和氧的行為和逸出,研究火星大氣向太空的損失機制
3研究火星大氣的上下層之間是如何聯絡的
4繪製出一幅火星大氣層每日變化的全球圖片
發射過程:
2020年7月19日21:58:14希望號發射升空,發射後希望號在地球停泊軌道上經過了加速,從而進入火星轉移軌道。經過200天的火星轉移,希望號將進入一個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大約22000 x 44000公里,週期55小時,傾角25度,近心點在赤道附近
2020年11月8日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當地時間2021年2月9日晚7時42分抵達火星
任務結束:在途
探測器:天問一號
製造商:航天五院(著巡組合體),航天八院(軌道器)
發射火箭:長征五號Y4
質量:約5噸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20-049A
發射時間基地: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中解析度相機
高解析度相機
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
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
火星磁強計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
地形相機
多光譜相機
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
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
火星氣象測量儀
目的:1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探測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徵,獲取典型地區高精度形貌資料,開展火星地質構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2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佈。探測火星土壤種類、風化沉積特徵和全球分佈,搜尋水冰資訊,開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層結構研究
3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識別火星表面岩石型別,探查火星表面次生礦物,開展表面礦物組成分析
4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及火星表面氣溫、氣壓、風場,開展火星電離層結構和表面天氣季節性變化規律研究
5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探測火星磁場特性。開展火星早期地質演化歷史及火星內部質量分佈和重力場研究
6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訊、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資料。透過這一任務的實施,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基礎工程體系,掌握深空探測基礎共性技術,形成開展深空探測的基礎工程能力,推動中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發射過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千米處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獲取了地月合影,合影影象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
2020年8月2日7時0分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
2020年9月20日23時天問一號4臺120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20秒,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120N發動機實際效能
2020年10月1日國家航天局釋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深空自拍的飛行影象
2020年10月9日23時天問一號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天問一號的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
2020年10月28日22時天問一號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效能。該次軌道中途修正,是為了在深空機動後,對轉移軌道再次進行微量調整,使其按照預定時間與火星交會
2021年1月3日6時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里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按計劃將在2021年2月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著陸火星
任務結束:在途
探測器:毅力號
製造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發射火箭:Atlas-5
國際衛星識別符號:2020-052A
發射時間基地:2020年7月30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
探測裝置與目的成果:
Mastcam-Z攝像機系統
MEDA環境動力學分析儀
MOXIE火星氧氣原位資源利用實驗
PIXL X射線岩石行星化學儀
RIMFAX雷達成像儀
SHERLOC拉曼光譜和發光光譜對有機物和化學物質進行掃描的環境儀
SuperCam超級攝像頭
火星直升機機智號
目的:1確定過去能夠支援微生物生命的環境
2尋找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的跡象
3收集核心岩石和風化層樣本,並將其儲存在指定地方,以備將來執行任務
4測試火星大氣中的氧氣產量
5證明在稀薄的火星大氣中可以實現自主、可控的飛行
發射過程:發射當天發生了不大不小的意外,探測器由於地球陰影導致感測器觸發額外低溫自行進入安全模式,關閉了除基本系統外的所有系統。之後任務控制部門向探測器傳送了命令,讓其回到正常狀態,探測器將經過7個月左右的星際飛行,計劃於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的傑澤羅隕石坑,尋找古代微生物生命跡象,開展第一次收集和儲存火星巖芯和塵埃樣品。毅力號是第一臺為戰利品準備了返程票的火星車。它將會把有可能是生命跡象的岩石和沉積物樣本打包起來,留待後續火星專案送回地球。
任務結束: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