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參加第28學區委員會例會的民眾擠滿會場(圖來自美國中文網 臧東慧提供)

觸怒這些紐約家長的,是紐約市長白思豪從2018年開始推行的一項“教育多元化計劃”。這項計劃將在紐約第28學區推行,旨在打破美式“學區房”體制,讓不同族裔、不同經濟條件的學生能夠更均衡地獲取學位。毫無疑問,計劃一經推出,立刻遭到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社群強烈反對。而隨著計劃逐漸走向實施階段,更多現實的利益衝突也浮出水面,更多不同族裔背景的家長為了自家孩子的未來,開始與紐約教育當局發生愈發尖銳的衝突。

政策初衷:打破美式“階級藩籬”

此次爭議的焦點,第28學區位於紐約皇后區,從地圖上看,是一個相對狹長的區塊。根據紐約市教育局的資料,在2018到2019學年,第28學區的學生中有近30%為亞裔,28%為西語裔,20%為非裔,16%為白人。這組看似“多元化”的資料背後,隱藏著地域區隔:大部分亞裔和白人學生就讀學區北邊的學校,而大部分非裔學生就讀學區南邊的學校。

第28學區地圖(圖來自美國中文網截自紐約市教育局網站)

“儘管我們學區整體來說是多元的,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生從來都不互相了解,沒有互動。”第28學區負責人在2018年夏天向紐約市教育局提交“多元化”改革經費申請時寫道:“學區北邊的房租和房產價值要高很多——這是造成學區社會經濟形態和族裔區隔的主因。”

而白思豪與紐約市教育總監卡蘭扎則在宣佈“教育多元化計劃”時強調,21世紀的教育應提倡“平等與傑出”(equity and excellence),校園若能反映族裔多元化特點,可讓學校強大,“目前我們可從招生多元化做起”。

“兩個世界”的家長同時怒吼:我們不一樣!

28學區作為第二批試點,並未公佈具體實施細則,但教育新聞組織Chalkbeat報道了第28學區非正式提出的改革設想:打破“就近優先入讀”的規則,讓學區南部的學生享有去北部學校就讀的優先權。這也意味著原本在北部較好學校就讀的孩子,可能不得不去其他地區上學。訊息一經曝出,立刻刺激了家長們的神經。

因此,當紐約市府真的開始就改革方案與28學區家長進行接觸時,立刻遭遇了諸多質疑。美國中文網記者描寫到,憤怒的“好學區”家長將會議室堵得水洩不通,並不停向教育部門的負責人“怒吼”。

第28學區家長John Schaefer發言(圖來自美國中文網 截自家長Fadia Mohama視訊)

來自第28學區南部的家長Lorraine Reid發言(圖來自美國中文網 臧東慧提供)

住在“差學區”,有機會就讀“好學區”的家長也不領情。“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和那位(來自學區北邊)的女士的教育方式並不一樣!”一位名叫Lorraine Reid的家長指著之前發言的家長說:“讓我們南邊的孩子跑去北邊上學其實很無禮。為什麼你們不能把錢投進學校,為南邊的學生提供基本的教學需求呢?”

第28學區家長、“紐約市居民聯盟”成員臧東慧接受美國中文網採訪(圖來自美國中文網)

華裔家長則直接質疑了計劃的可操作性:“從學區南部到北部單程通勤時間就要75分鐘,讓這麼小的孩子跑這麼遠根本不現實。”第28學區家長,“紐約市居民聯盟”成員臧東慧認為,孩子長途上學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安全。如果家長要接送孩子,對家長也是一種負擔。

“我們北邊的房子確實很貴,我們來這裡住就是為了(讓孩子)來這上學。”臧東慧進一步指出,和很多華人家長一樣,他是為了能讓兩個孩子入讀好學校,才在第28學區買房置業的:“我們已經為教育付出了代價。如果入學制度改革,本來孩子能上好學校,現在不能上了,那公平性在哪裡?”

家長駁多元化“標杆”:自說自話,迴圈論證

事實上,第28學區並非紐約首次試行“教育多元化計劃”。2019年起,紐約第15學區內,一改之前初中通過學業水平考核篩選學生的錄取方式,而是把52%的初中學位分配給低收入、非英語母語和住在臨時住宅的學生。剩餘的全部學位,將以抽籤方式錄取學生。

在改革之前學校在錄取時除了考慮考試分數外,通常會考慮缺席和遲到等因素,但是有人認為這些措施也可能與學生的經濟劣勢相關。譬如,無家可歸者的孩子往往比那些擁有穩定住房的同齡人更容易遲到,缺席,因為他們生活在避難所經常遊離不定。這些錄取的標準就會對他們產生歧視性,不公平,所以新提議就呼籲取消這些基本標準,而是更多通過抽籤方式分配學位。

紐約第15學區面積比第28學區小得多,同樣有著不小的“貧富差距”。白思豪選擇這個學區“開刀”的另一個理由是,自己的孩子就在這個學區上學。紐約教育當局稱,在市長白思豪的孩子就讀的第15學區51中學(M.S. 51),白人學生比例已經從之前的47%下降到今年的28%;低收入學生、英語學習生,及居住在臨時住所的學生比例從原有的34%上升到56%。

當局試圖以此來說服28第學區的家長們,改革舉措有多麼“成功”,但家長方面顯然不買賬:教育當局單方面強調“多元化就是好”,卻無法拿出證據來論證教學效果等方面的提升,只是不斷強調政策確實讓學生族裔構成更多元,這無疑是一種迴圈論證。相比之下,家長們認為第15學區六年級入學率下降了7%的資料可能更加值得警醒——這意味著有許多家長在“多元化”政策面前,已經“用腳投票”,選擇了逃離公立教育。

“我們可不可以再等一下,過幾年我們再看看第15學區的“多元化”到底推進有多好。”華裔家長代表張華說:“如果到那時候真的有非常顯著的效果,我們也比較容易接受。”

“家長其實是統一戰線的,沒有人想要通勤。”參加了當晚例會的華裔家長說,他們現在已經與來自學區各個地域、各個族裔背景的家長建立了聯絡。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更多家長了解“多元化”改革的前因後果,徵集大家的意見。*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女老兵變身“戰鬥芭比”,用自己照片致敬美軍並激發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