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趙匡胤遊相國寺:朕要下跪嗎?高僧回覆八個字,救下全寺僧人性命!趙匡胤禮佛:朕要下跪嗎?高僧: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君臣皆大歡喜。

引語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約在公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被國人所接受,至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本土化成長。歷代帝王之所以信奉佛教,是因為他們自知“罪孽深重”,想在佛前尋求一些慰藉與神靈的庇護。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同樣也不忘乞求於佛,以證心安。

趙匡胤的治國之道

趙匡胤是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的次子,趙匡胤在後漢時就投奔樞密使郭威,成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左膀右臂。柴榮在位時,他隨徵北漢、南唐,屢建戰功。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時為禁軍最高統帥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趙匡胤正是利用這次出兵的機會,發動了不流血的“陳橋兵變”,被手下眾將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或北宋。

趙匡胤稱帝之初,其實是個爛攤子——國家仍處於分裂的局面之下,除了西北邊的強敵西夏與大遼(契丹)外,當時與北宋同時並存的割據政權,還有吳越、南唐、後蜀、南漢等國。為了一統天下,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逐步收復了吳越、南唐、後蜀、北漢、南漢。

天下稍定,趙匡胤又開始解決來自身邊的威脅,那就是擁兵自重的諸將。他透過“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以及“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創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恢復了五代以來的戰爭創傷,且使國家呈現出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北宋的都城開封,有座著名的寺院大相國寺,趙匡胤也想著去禮佛祈福。開封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是東京最大的佛寺,初創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後寺院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711)重建。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詔改寺名為大相國寺,御書“大相國寺”,以紀念自己從相王當上皇帝。

拜與不拜是道政治題

開封城內有這樣一個好去處,趙匡胤當然不會錯過,所以,建國不久,就專程跑到大相國寺禮佛參禪。皇帝駕臨,寺裡的僧眾列隊拜迎。走完君臣之禮後,趙匡胤要進殿禮佛了。這時,趙匡胤突然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禮佛時,他要不要行跪拜大禮。這可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皇帝的拜與不拜,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如果回答不慎,往小了講,皇帝龍心不悅,往大了講,如果龍顏震怒,說不定還會給全寺僧眾招來殺身之禍。

想當年,漢高祖劉邦稱帝后,朝中定下了規矩,任何人見了皇帝都得下跪參拜。但是,很快問題就來了,那時,劉邦的老子劉太公(劉煓)還活著,這天下只有兒子拜老子,可沒有老子跪拜兒子的道理。其實,在劉邦稱帝后、規矩定立前,他是五天朝見父親劉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一般。但是,規矩定立後,就有人告訴劉太公:“天無二日,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後來劉邦再來拜見,太公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知道原因後,這才想了個辦法,那就就尊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物件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第二位被尊為太上皇的,就是漢劉邦之父劉太公了。劉太公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曾為人君後來成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小皇帝見老皇帝,大禮參拜就名正言順了。

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所以,當趙匡胤詢問寺僧“朕需要下跪嗎”時,相國寺的僧人一時無從作答。這時,隨駕來寺禮佛的僧錄贊寧出來給大相國寺的和尚們解圍了,贊寧對宋太祖趙匡胤說了八個字,問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贊寧的回答是:“見(通“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録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宋歐陽修《歸田錄》)

贊寧的這八個字,是個大大的馬屁,他將趙匡胤比作佛,為現在佛,廟裡供奉的也是佛,為過去佛,都是佛,當然不用參拜了。贊寧的話,趙匡胤聽著挺受用,微笑著點頭表示認同。從此,皇帝進廟不用拜佛,就成為不變的規矩,一直延續到清末。

僧錄贊寧的機敏

贊寧是何許人也?贊寧,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是北宋高僧,還是佛教史學家。後唐天成年間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後往靈隱寺,專習南山律。與人談論,辭辯縱橫,有“律虎”之稱。內學之外,兼善儒、老、百家之言,博聞強記,擅長詩文,聲望日增,為吳越王錢俶所敬,署為兩浙僧統,賜“明義示文大師”號。

北宋建立後,贊寧來到開封,被任命為右街僧錄。僧錄為皇帝任命的佛教僧官(相當於現在的宗教局或佛協領導),最早起源於後秦,秦主命道䂮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掌僧錄。但此“僧錄”職權, 史載不詳。至唐重置,主掌全國寺院、僧籍以及僧官補授等。宋代因之。《宋史·職官志》:“左右街僧錄司,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並屬鴻臚寺,中興後,廢鴻臚不置,併入禮部。”

關於贊寧博學機敏的故事,史料也有所記載。史稱,贊寧國初為僧錄,頗讀儒書,博覽強記,亦自能撰述,而辭辯縱橫,人莫能屈。說的是他有著書立說(太平興國初疊奉詔旨編修《宋高僧卷》,記載佛教事務及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芏),口才也好。

贊寧的才名在外,有人聽了並不服氣,有個叫安鴻漸的讀書人就是其中之一。安鴻漸自認文詞雋敏,尤好嘲詠。安鴻漸有一次在街上偶遇贊寧,贊寧身邊有數僧相隨,安鴻漸便口占一聯,指而嘲曰:

鄭都官不愛之徒,時時作隊。

安鴻漸此聯,是引用鄭谷之詩“愛僧不愛紫衣僧”,來諷刺贊寧。贊寧也不客氣地回擊,應聲答曰:

秦始皇未坑之輩,往往成群。

贊寧的回擊之聯,既狠且妙,所以,時人“皆善其捷對”。正是因為贊寧有如此機敏之才,才巧妙地為大相國寺眾僧化解了一場危機。

3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那個貨車司機大叔,和一隻走失的貓,來了一場久別15個月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