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是歐洲國家荷蘭的國花,也是荷蘭最重要的名片之一。除了漂亮的鬱金香外,荷蘭的其他三個名片是風車、乳酪和木頭做的鞋。如果要去荷蘭玩,這四樣東西是必須要親身打卡的。每當提到“泡沫經濟”這個詞的時候,最典型也最早的那個例子便是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當年鬱金香進入荷蘭的時候,幾乎扒了當時的荷蘭人一層皮。
雖然荷蘭的鬱金香聞名於世,但是鬱金香的原產地並不是荷蘭,而是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最早進入歐洲的鬱金香也不是去了荷蘭,而是奧地利。當年奧地利國王派到伊斯坦布林的大使在宮廷花園裡散步時,被鬱金香攝人魂魄的美所折服。後來他回國交差的時候,隨身就帶了一些鬱金香的種子。
那位大使對種花不在行,他把種子送給了一個好朋友,那個朋友的頭銜是“植物學家”。在把種子遞到對方手裡的時候,大使眉飛色舞地對植物學家描述了鬱金香爭奇鬥豔的樣子。好奇心被勾起來的植物學家苦心栽培了好幾年,終於讓那些種子變成了綻放的花朵,慕名而來賞花的名流們令植物學家的花園變得門庭若市。
(16世紀的荷蘭商船)
後來植物學家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荷蘭克萊登大學的植物園主管。出發的時候他驕傲地隨身帶著一些自己培育的鬱金香,他當然沒有料到,他隨身攜帶的那幾株花,居然會引發一場幾百年後依然在討論的經濟危機。
那時候是16世紀,荷蘭人有著“海上馬車伕”的稱號,他們用大大小小的商船滿世界跑運輸,運輸行業因此誕生了很多土豪。人在變富的初期總是充滿了炫耀的衝動,暴發戶們尤其如此,他們最想炫耀的物件是那些瞧不上自己的傳統貴族,因此貴族和土豪們互相炫耀攀比的不良風氣頗為盛行。
不過那時候物資畢竟匱乏,可以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實在不多,被炫耀最多的東西是豪宅和五彩繽紛的花園。那年頭也不像現在發個朋友圈就能實現遠端炫耀,房子主人必須巧立名目把人請到家裡來,以聚會的名義實現炫耀的目的。當這些虛榮的人們聽說植物學家的花園裡有一種叫做鬱金香的花時,紛紛遞上名片求一睹芳容。
訊息傳開,手握鈔票想從教授那兒買花的人絡繹不絕,但是教授不為所動,他不但挑買主而且開價極高,鬱金香就註定只能盛開在上流社會一個很小的圈子裡。一邊是龐大的需求,另一邊是它高昂的價格,中間是教授的清高和警惕,這就逼得一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位竊賊在月黑風高的夜裡跳進教授的花園偷走了鬱金香。
(出售中的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有兩種繁殖方式,一種是把種子埋土裡等它慢慢發芽,這種方式緩慢而繁瑣,等花開至少要等個四五年;另一種方式就快多了,把鬱金香根部的球莖直接挖出來埋到土裡,只要時間和生長環境對了,當年就可以開花。這個訣竅被人發現後,鬱金香的商業化變成了可能。
從教授花園裡流出去的鬱金香貌似落到了花販子手裡,他們種植並且繁殖,一兩年的功夫下來,花卉市場的寵兒已經成了鬱金香。業內人士都知道這種花很受有錢人的追捧,而且總是供不應求,從它出現那天起價格就一直在穩步上漲。幾年時間下來,一株普通鬱金香的售價就能抵得上一個普通荷蘭人一個月的工資。
倒騰鬱金香的球莖逐漸變成了一門火爆的生意,只要想辦法買到一些,那它一定能賣出去,而且一定會賺錢。如果說有一種生意能讓人心安理得的話,那一定是做有錢人的生意。很快那些專門賺差價的中間商們出現了,他們從農民那裡購買鬱金香的球莖,然後加價賣給虛榮的有錢人。
那時候每個荷蘭人都有一個同學或者同事,他們的相似之處是通過倒騰鬱金香發了橫財,在這種虛虛實實的傳聞影響下,荷蘭進入了全民炒花的模式,不管是工人還是司機或者教師,紛紛拿出自己和家人的存款,想方設法動用關係購買鬱金香球莖,然後等待合適的機會賣掉。紅火的市場和巨大的利潤甚至吸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生意人,他們提著現金流著汗擠進了荷蘭的花卉市場。
(盛開的鬱金香)
龐大的需求刺激著龐大的種植,可是植物終歸有生長週期,這嚴重滯後於旺盛的市場需求,結果是買家太多花總是不夠賣。在龐大的需求面前,下一年的鬱金香開始被提前預定,只要和花農們簽下一紙合同,那麼這批鬱金香就是自己的了。但凡託關係簽下一紙合同,那麼合同的持有者就會發現,合同的價值每天都在增加,躺著就能賺錢,夢裡都能笑醒。
地裡種的鬱金香就那麼多,現貨已經賣完,來年的貨也以合同的方式被賣光,誰能挽救那些嗷嗷待哺的買家呢?貪婪的目光齊刷刷地盯上了已經簽訂的合同,原來低價簽訂的合同現在可以加價出手變現,於是鬱金香交易市場變成了合同的交易市場,現貨交易市場華麗麗轉身變成了期貨交易市場。
一份合同從簽署的第1天開始,就開啟了它被賣來賣去不斷轉手的命運。沒多久花卉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專門買賣合同的人,這些人對鬱金香毫無興趣,甚至連鬱金香長什麼樣都不一定見過,但是這不妨礙他們通過買賣合同來發財,這些人是職業的期貨炒家。
市場最瘋狂的時候是1636年的後半年,一株普通的鬱金香已經可以賣1500塊錢,這是一名普通荷蘭人10年不吃不喝的總收入;而對於那些名貴稀有的品種,價格高達7000塊,那幾乎是一名普通荷蘭人一輩子的收入。從某些角度來看,彼時彼刻的鬱金香已經變成了一花難求的奢侈品。
(一大片鬱金香花田)
可是鬱金香是一種花期只有4個多月的植物,它怎麼能擔當奢侈品這個重任呢?它繁殖能力那麼強,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它註定會氾濫在荷蘭的大街小巷,所以它的昂貴是不合理的,它的價格早就超過了它的實際價值,鬱金香市場的繁榮不過是一個大大的泡沫。
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380年前的荷蘭人也懂,而且那些倒騰鬱金香合同的人裡面,不乏既懂花又懂投資的全才,他們知道現在的價格非常不合理,但他們依然會前仆後繼殺進市場大肆收購,因為他們堅信這玩意兒的價格會一直上漲,不管自己以多高的價錢入手,總是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走。
到了來年1637年的春天,那些被轉手賣了無數次的球莖們終於熬到了被種到地裡的時間,瘋狂的投資者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現實問題:自己手上這些價值連城的合同裡交易的東西可是鬱金香的球莖啊,這玩意再過個把月就要被種到地裡,一旦被種到地裡那麼這個合同也就自然失去效力了,被種到地裡是鬱金香球莖的交易終點。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那些把合同壓在箱底等著漲價的人開始拋售合同,原來還拿著錢搶合同的人突然停了下來,既然這麼多人賣那這東西就不能買了,買了肯定虧呀!賣的人越多價格就掉的越厲害,價格掉的越厲害買的人就越少,於是鬱金香迎來了暴跌模式,泡沫終於撐到了破碎的那一刻。
(更大的一片鬱金香花田)
短短的兩個月裡,鬱金香一天一個跳樓價,平均價格跌去了90%。幾天前拿1000塊錢買的東西現在就值100塊,而且過兩天還會更便宜,想賣還賣不掉。假如一個人曾經豁出去花了10年的積蓄入手了鬱金香,那麼他接下來要用9年時間重新攢那些錢;如果他買的不是一株而是100株的話,那他這輩子基本上玩完了,家人和債主們唯一能替他做的,是24小時盯著他防止跳樓。
泡沫破碎的時候,大家發現一份合同被轉手的次數多的嚇人,很多還是以欠債的方式達成的交易,於是每個交易者都在找上家討債,這又引發了一連串的債務糾紛。幾年前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拿著錢去倒騰鬱金香,現在鬱金香變得一文不值,這些人中大多數直接破產,沒有心情和能力繼續回到老本行,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動盪。
生意的基本邏輯是低買高賣。低並不意味著價格低,只要是行情是上漲的,多高的價格都算“低買”,因為一旦出手就意味著賺錢,至於商品本身值不值那個價,對於炒家來說沒有關係。當一枚比特幣的價格漲到5萬人民幣的時候,依然有人瘋狂地籌錢購買,因為大家相信它能漲到8萬一枚,至於比特幣到底是什麼以及有什麼用他們不關心,只要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買走就行了。
(任何炒作都有相似之處)
當一個商品的價格遠遠超過它價值的時候,掏錢買它就是在幹傻事,可是在投資市場上,“幹傻事”的人絡繹不絕,每一個犯傻的人心裡或許清楚自己在犯傻,但是隻要自己不是最後一個傻瓜,不是最後那個接盤俠,那麼自己就毫無懸念地賺到錢了,所謂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當哨聲響起遊戲停止的時候,最後那些接盤俠才是真傻,因為他面臨著破產跑路,其他人都不傻。
如果錢可以生錢,那就沒必要去投資建廠僱傭工人,那樣玩太辛苦太麻煩,直接去買比特幣買股票放貸款多省事兒。在這種危險的遊戲裡面,能順利脫身並盈利的註定是少數人,多數人面臨著被收割後破產跑路的的結局,從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甚至是暴力犯罪。所以某些行業註定要被嚴格監控和監管,這個是為了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