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01 饒毅教授在草稿箱中舉報

2019 年 11 月,網上流傳著一封“舉報信”,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李靜海主任的。在這封信中,饒毅教授首先對基金委請首都醫科大學對自己涉嫌論文學術不端行為進行調查一事表示了不滿。他在強調自己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外,還實名舉報了 3 位知名學者,並懇請該部門加以調查:

針對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饒毅教授提出:貴委應該有效、有膽魄地徹底調查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張膽的造假;

針對當時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饒毅教授提出:其作為通訊作者的文章 (Wang et al Cell Research 29:787-803),不造假是不可能的。【備註:《Cell Research》 期刊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以全英文刊登國內外細胞生物學及其相關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快報和述評的國際性期刊。由裴剛院士任主編,饒毅教授當時是副主編。】

針對中國科學院裴鋼院士,饒毅教授提出:貴委應該嚴肅調查裴鋼於1999 年,用貴委三項經費支援其發表的論文(Ling etal. PNAS 96:7922-7927)。該篇論文的圖3、圖4、圖5不可能是真實的,只有造假才能產生。

就當學術界掀起了一場地震時,饒毅教授透過媒體回覆: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02 饒毅教授與耿美玉研究員在《Cell Research》互相指正

八個月後的 2020 年 7 月 6 日,饒毅教授以《Cell Research》期刊編委的身份在該期刊上發表了題為“Omission of previous publications by an author should be corrected”(《該作者之前發表在本出版物的遺漏應該被糾正》)的文章。饒毅教授再次質疑了耿美玉研究員的研究。提醒耿美玉團隊需要引用先前發表過的 GV-971 原創性成果,同時指出其文章有“吹噓”成分。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44-3

7 天后,耿美玉團隊在 Cell Research 線上發表題為“Geng et al. reply”的回覆文章,正式回覆了饒毅的質疑,同時指出饒毅教授知識的儲備不足。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77-7

饒毅對我們報告的GV-971的多方面機制提出了個人關注,他聲稱他“從未遇到過具有如此多靶標的單一藥物來治癒或減輕一種疾病”。我們不同意這個評論。實際上,市售藥物針對其預期治療效果的多種途徑並不罕見。以最廣泛使用的口服2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為例,它透過多種組織中不同的機制執行血糖控制,包括減少肝葡萄糖的產生,減少腸道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改善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等。雖然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線粒體複合1的抑制劑和AMPK的啟用劑,但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也有助於二甲雙胍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的治療作用。

03 官宣調查結果波瀾不驚

2021 年 1 月 21 日,國家科技部官網公佈了《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

http://www.most.gov.cn/tztg/202101/t20210121_160971.htm

簡而言之,針對網路上質疑的曹雪濤院士的 63 篇論文、李紅良教授的 21 篇論文以及耿美玉研究員的 5 篇論文,存在不同程度的“圖片誤用”,所以對這幾位學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罰,並要求他們反省檢查。但是對於裴鋼院士的 1 篇論文,以及網路質疑的饒毅教授用於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申請的 2 篇論文,經調查不存在問題。

04 饒毅教授二度舉報:裴剛院士存在學術不端

https://mp.weixin.qq.com/s/tfK1GQL3y9XRUEol9z6ShA

被舉報的論文:https://doi.org/10.1073/pnas.96.14.7922

文章稱,迄今為止,全球科學界都公認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七重跨膜蛋白。幾百個GPCRs都是這樣的。上世紀末,裴鋼院士的這篇論文指出,可能僅需要五重跨膜就能起作用,但是全世界沒有一本教科書因此而改寫。原論文的圖 3、4、5 顯示,CXCR4 和 CCR5 兩個 GPCRs 只要五重跨膜就能夠起功能,這是非常大的突破。然而,在論文發表的 21 年之後,沒有任何實驗室發表的論文能夠重複這些結果,也就是證明 CXCR4 和 CCR5 兩個GPCRs只要五重跨膜就能起功能作用。

饒毅教授公號文的結尾為:謬誤不會因為裴鋼一人在中國有權勢就能變成真理。

但全文還有一個亮點:“在 2020 年 12 月 4 日上午上海徐彙區的一個法庭上,裴鋼承認,他實驗室還有第二篇文章,證明 CXCR4 和 CCR 5兩個 GPCRs 可以只要三重跨膜、一次跨膜就能夠起功能。這一承認可以透過法庭錄影證明。”這起法庭事件,目前還沒有更多的資訊。

05 相關領域科學家聲援裴剛院士

就在饒毅教授公號文發出的第二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Laboratory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首席研究員(Head)張曙光向科學網提供了一份當天致饒毅教授的信件,就此公號文發表看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452248.shtm

我對您針對裴鋼博士及其同事1999年在PNAS上發表的論文提出指控卻沒有認真閱讀相關科學文獻感到非常震驚。作為一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哈佛大學受過正規科研訓練的科學家,您的指控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對進行指控的動機進行解釋或證明。

為了支援裴鋼博士的科學科研成果,請您參考近幾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工作。我們的研究結果已經以“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Receptors: Implication for Overlooked Truncated but Functional Membrane Receptors” 為題,2020年報道發表在Cell子刊iScience(Cell Press)上。我們的論文不僅證實了凌堃等人1999年報道在PNAS 上的“Five-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s”工作中報告的結果,也明確地表明,只有2個或3個跨膜片段的CXCR4和CCR5突變體能夠顯示出配體結合活性、能夠定位到細胞質膜上、並能夠進行細胞訊號轉導。我們的資料以及其他人研究組的工作都直接支援了凌堃等人在其1999年PNAS論文中的結論。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工作完全是從迥異的研究角度對相同的蛋白質進行的。

看來您也沒有關注到Helen Wise博士的綜述論文,“ G蛋白偶聯受體的高度截短的剪接變體所起的作用”。J. Mol. Signal., 7, 13 (2012)。在這篇綜述文章中,Wise博士列出了許多此類截短但具有功能正常的受體。令人驚訝的是,您竟然可以在完全不閱讀文獻的情況下提出瞭如此嚴重的指控。

您在不熟悉相關科學文獻的情況下提出的指控,在科學和倫理上都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作為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哈佛大學受過訓練的科學家、華盛頓大學和西北大學的教授,您理應知道,任何指控都必須基於有效的科學證據。您魯莽的指控,對於被指控者,尤其是年輕科學家的科學聲譽和科研生涯造成極大損害。

我認為您的指責完全沒有道理,您必須真誠地向裴鋼博士及其同事道歉。

有據可查的科研不當行為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科學聲譽和世界地位,但是,所有指控和指控都必須基於事實。我全力支援在中國各個層面將學生和院士的科研不當行為斬草除根。

張曙光博士

另外,受質疑的 1999 年論文的其他三位第一作者自證:《關於G蛋白偶聯截短受體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報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452248.shtm

凌堃(梅奧醫學中心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 副教授)、

趙簡(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王平(同濟大學醫學院 教授)

在動物細胞膜上表達的各種訊號受體中,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可以說是成員最為眾多,功能最為多樣,分佈最為廣泛的家族。目前已確認的人類GPCR有1265個,單個細胞型別通常表達一百種以上的GPCR,這些訊號受體透過啟用細胞中的各種G蛋白,影響著目前已知的人類生理病理的所有方面;相應的,至少有50%的上市藥物靶標是GPCR家族成員。

以往大家通常認為,7次跨膜結構對GPCR來說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結構,可能最有利於G蛋白和下游訊號的啟用。然而自90年代初起,歷年來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特例,提示少於7次跨膜的某些GPCR家族成員的變體和某些非7次跨膜結構的受體,也具備不同程度的GPCR功能。

其中,我們1999年發表在PNAS的研究使用GPCR家族成員CCR5和CXCR4作為模型,提供了較早的證據(Ling K, Wang P, Zhao J, Wu YL, Cheng ZJ, Wu GX, Hu W, Ma L, Pei G.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functional five-transmembrane 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9; 96:7922-7)。

在我們的研究發表之後,更多類似的特例被陸續發現,包括一些GPCR經過轉錄剪下而產生的天然跨膜區缺失變體(包括5次跨膜及其他型別的跨膜區缺失),為研究GPCR結構功能而人為製作的跨膜區缺失變體, 以及一些非7次跨膜的其他種類的膜受體,這些非典型的GPCR受體仍能介導G蛋白下游訊號。

這些結果表明,各個跨膜區的重要性在不同的GPCR中可以有很大的差異,5次跨膜或其他少於7次跨膜的GPCR可以透過形成同源或異源多聚體的方式,至少部分行使結合配體並激活下游G蛋白訊號的功能。

這些研究顯示,特定GPCR家族成員具有不同於普適規律的個性,揭示了細胞調節G蛋白訊號的新穎方式,有助於我們理解複雜的細胞生理病理的分子機制,制定與之對應的特異的干預辦法,為藥物研發等提示新的思路。

06 科學聲音持續關注

對於事件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將保持密切關注,孰對孰錯,目前尚不明朗。

1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哈梅內伊要追殺川普?一張圖片透露了伊朗人的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