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英格蘭和蘇格蘭可謂一對“歡喜冤家”,二者在歷史中上演過多次“分分合合”的戲碼。從盎格魯—撒克遜人登陸不列顛開始,蘇格蘭就一直抵抗英格蘭的兼併,1603年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逝世,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因血緣關係得以繼位,成為兩國的共主,他又稱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由於這層緣故,讓英格蘭有了合併蘇格蘭的藉口。

伊麗莎白一世

歷來矛盾重重的英格蘭政壇,在合併蘇格蘭一事上卻罕見的意見一致。寫出《格列佛遊記》的託利黨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主張兩國合併是必要的,因它可以防止覬覦英格蘭王位的蘇格蘭瑪麗女王事件再次出現。輝格黨思想家吉爾伯特・伯內特(Gilbert Burnet)也表示,蘇格蘭因地處英格蘭北方高地邊境,易守難攻,如果雙方爆發衝突,英格蘭勢必吃虧,所以必須合併它。

蘇格蘭瑪麗女王

關於合併蘇格蘭的策略,吉爾伯特認為,用武力兼併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是蘇格蘭因利益所繫,主動投靠英格蘭,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以此為指導思想,為了讓蘇格蘭“心甘情願”的被合併,英格蘭佈下了一個以經濟利益為誘餌的“局中局”,使得蘇格蘭一步步投入了大英帝國的懷抱。

製造困難,經濟佈局

英格蘭給蘇格蘭量身定做的第一個局就是“經濟局”:為了讓蘇格蘭的經濟高度依賴自己,英格蘭從1660年開始,便不斷打擊蘇格蘭的經濟,破壞其經濟自主性。英格蘭不僅對蘇格蘭產的炭與鹽徵關稅,還要求這些貨物必須由英國船承運,否則另行加稅。雖然英格蘭率先發難,但當時國際大環境尚可,歐洲大陸國家還沒有采取對不列顛的敵視行為,蘇格蘭仍舊藉著外貿的機會維持穩定。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格蘭加快了“摧毀”蘇格蘭經濟自主的行為,英國海軍拒絕保護蘇格蘭商船與殖民地,蘇格蘭人投資的巴拿馬殖民地立刻受到西班牙的攻擊,人員和財力損失慘重,受此影響,蘇格蘭銀行居然破產了。蘇格蘭貴族們本來信心滿滿,想借著近代化的東風脫離英格蘭的控制,沒想到剛坐上大國遊戲的桌子,就遭到迎頭痛擊。由於失去了巴拿馬這塊被寄予厚望的殖民地,蘇格蘭貴族們一個個債臺高築,愁雲慘淡,更倒黴的是那幾年天災不斷,糧食歉收,蘇格蘭各地都出現了饑荒,餓殍遍地,民不聊生。

旗幟從左至右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

英格蘭深諳“趁人病,要人命”之道,藉著蘇格蘭的“倒黴的七年”(1695—1702,The ill 7 years),頒佈了“外人法案”,宣佈剝奪擁有英格蘭國籍的蘇格蘭人的公民特權,並禁止從蘇格蘭進口商品,另外蘇格蘭貴族無法繼承在倫敦的財產,英格蘭軍隊中的蘇格蘭軍官不能晉升。法案一出,蘇格蘭一片譁然,很多貴族惴惴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英格蘭適時丟擲了化解矛盾的方法:只要蘇格蘭在1705年聖誕節前,承認安妮女王繼承蘇格蘭王位,此法案就還有迴旋餘地。

官員、平民、教會與軍官

英格蘭人很清楚,想要合併蘇格蘭,必須從官員、平民、教會和軍官等人的身上獲得忠誠。因此,他們做的第二個局就是在“經濟局”基礎上設計的“人心局”。

最先向英格蘭妥協的就是蘇格蘭的官員們,他們希望與英格蘭合併,因為蘇格蘭的國庫已經一貧如洗,毫無餘財,官員的薪水都要由英格蘭施捨。但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蘇格蘭人反對合並,他們不願意喪失“蘇格蘭人”標籤,這是數百年來他們跟英格蘭人浴血奮戰獲得的“勳章”。然而,為了使蘇格蘭政府不至於崩潰,也使得自己能夠在合併後的政府中謀求一個職位,不少蘇格蘭官員開始暗中對付不願合併的平民,他們用收買和恐嚇雙管齊下的方法,敲打了一部分平民中的“硬骨頭”,壓制了不願合併的最刺耳呼聲,以此向英格蘭示好。

1696年,英格蘭派遣《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到蘇格蘭採風,以打探公眾態度,併為即將誕生的不列顛王國宣傳。笛福文筆很好,寫了許多美化合並的小冊子,並在民間廣泛散發,他強調蘇格蘭同意合併後,將會立刻獲得好處,可以藉著英國的貿易渠道發大財。在笛福的宣傳下,當地人的立場開始動搖,很多人不得不承認,與其在貧窮中保持蘇格蘭自由人的高傲,不如在富裕中忍受聯合王國臣民的身份。

蘇格蘭的羅伯特一世,以打敗英格蘭而著稱

對英格蘭來說,與蘇格蘭百姓相比,蘇格蘭的教會並不是個棘手的麻煩。雖然蘇格蘭的長老會與英格蘭的聖公會信仰有別,而且長老會對英格蘭的聖公會有深深的敵意,但英格蘭人摸透了長老會的脾氣,在對方煽動起大規模的抗議之前,就快速地向長老會妥協了,不僅同意蘇格蘭政府將來會由聖公會與長老教共同組成,而且教會上層人物的聖俸也會獲得英格蘭的保障,於是長老會就站到了聯合王國的陣營中。

長老會的教堂

搞定了官員、平民和教會,英格蘭人最後需要說服的是蘇格蘭的軍人。18世紀的不列顛軍隊中,有近四分之一的軍官是蘇格蘭人,有一萬蘇格蘭士兵為英格蘭作戰,蘇格蘭人掌握了16個軍團中5個團長的職位。不過,由於這些蘇格蘭人是職業軍人,早已將國別拋之腦後,所以當英格蘭與蘇格蘭發生衝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捍衛軍裝的榮譽,站在英格蘭一邊。甚至這些職業軍人遠在蘇格蘭的親人也站在英格蘭一邊,畢竟發薪水的是英格蘭,不是蘇格蘭。所以,英格蘭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得了蘇格蘭軍官的支援。通過妥協和收買,英格蘭得到了蘇格蘭大部分階層的忠誠,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討論合併的談判桌上,就有了咄咄逼人的資本。

合併的大勢所趨

因為近代化最早發源於英格蘭,很多蘇格蘭貴族耳濡目染之下,也看到了未來的經濟模式:全球貿易必將取代古老的自給自足經濟,尤其是蘇格蘭這樣的國家,缺少英國的庇護,很難獨立支撐起完整的經濟。但是,自恃“不屈頑強”傳統的蘇格蘭貴族,還是不願輕易向英格蘭低頭,於是有些人就希望以“邦聯”的形式與英格蘭達成協議,但掌握了官員、平民、教會和軍官忠誠的英格蘭根本不在乎蘇格蘭貴族的意見,他們告知蘇格蘭的談判代表,談的是合併,不是“邦聯”或“聯邦”,在合併一事上,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英格蘭人知道,在這場談判中,自己佔據絕對優勢,不可能修改立場。蘇格蘭人也心知肚明,自己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從財務上來說,蘇格蘭已經山窮水盡,根本無力運營獨立的政府。其次,英格蘭在條約中承諾全額補償海外投資損失慘重的貴族,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贏得蘇格蘭國會中大多數的“朋友”。不少蘇格蘭大臣私下也接觸了英格蘭安妮女王的代表,後者承諾會在合併後的蘇格蘭政府中為前者留下職位。為保萬無一失,就連一些影響力有限的小議員,英格蘭也承諾支付其年金,保證其生活的體面。

蘇格蘭代表向安妮女王呈送合併檔案

其實,合併這件事,對於英格蘭來說是勢在必得,對於蘇格蘭來說則是不得不為,所以,即便蘇格蘭貴族想要為合併開更高的價,英格蘭也會接受的。但是,想改變合併的方式,英格蘭決不答應。實事求是地說,英格蘭人為了堵住蘇格蘭人的嘴,做了很多行政上的小讓步,比如合併後的不列顛國會席位數,以及給予蘇格蘭的稅收優惠,其實都遠遠超過後者實際應得的比例。

“局中局”的歷史分析

在近代化的過程中,英格蘭是先行者,蘇格蘭是尾隨者,但因為國力先天上的差距,蘇格蘭不可能獲得跟英格蘭一樣的成功。雖然蘇格蘭實力不出眾,但對英格蘭來說,自己身邊總有一個跟競爭對手法國眉來眼去的傢伙,總是不放心。所以,英格蘭想要實現自己的帝國夢,必須處理蘇格蘭問題。

《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由於蘇格蘭人天生對於英格蘭人統治的抗拒,征服佔領蘇格蘭得不償失,只能採取更加巧妙的經濟控制的方法,讓蘇格蘭心甘情願地站在英格蘭一邊,而經濟正是英格蘭的強項。所以,在合併蘇格蘭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英格蘭縱橫捭闔,謀篇佈局的種種套路,這個局中局的第一步,英格蘭以自己的經濟優勢為切入點,強行製造了蘇格蘭的“經濟困難”;第二步,在蘇格蘭經濟瀕臨崩潰的背景下,再次利用自己的財富和經濟優勢,分化瓦解了蘇格蘭內部官員、平民、教會和軍官的牴觸心理,成功消弭了蘇格蘭國內反對“合併”的精神基礎。

最終,又通過讓利、收買和施以恩惠的方法,成功籠絡了蘇格蘭的貴族,至此,整個蘇格蘭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納入了英格蘭的經濟體系,想拒絕合併也不可能了。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生效,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並,成立大不列顛王國,英格蘭的“局中局”宣告全面成功。

參考資料:

《論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的聯合——從戴雪到波考克的解釋》郭小雨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阿瑟·赫爾曼

《英國曆史——從都鐸王朝至今》秦曉惠

《英國史》喬治·特里維廉(George Trevelyan)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邁克爾·霍華德(Michael Howard)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原來這才是西方媒體眼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