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十九世紀末,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二十世紀初,霍金提出“哲學死了”。按照霍金的觀點,學術界唯有自然科學是活的,但是科學領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相互衝突的,似乎也已經奄奄一息病入膏肓離死不遠了。這世界學術界還有活的沒?或許文學界有活的,這就是餘華的《活著》。困惑與撕裂以及衝突,或許就是當代文明的特徵吧。尼采“上帝死了”,引發兩次世界大戰;霍金提出“哲學死了”會出現什麼?本文就談談霍金所謂“哲學死了”。

二十一世紀開端,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出版了《大設計》。這本書開篇提出:“我們個人存在的時間都極為短暫,其間只能探索整個宇宙的小部分。但人類是好奇的族類,我們驚訝,我們尋求答案。生活在這一廣闊的,時而親切時而殘酷的世界中,人們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斷提出一長串問題:我們怎麼能理解我們處於其中的世界?宇宙如何執行?什麼是實在的本性?所有這一切從何而來?宇宙需要一個造物主嗎?我們中的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裡都不為這些問題煩惱,但是我們幾乎每個人有時都會為這些問題所困擾。按照傳統,這是哲學家要回答的問題,但是哲學死了。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現代發展的步伐。我們探索知識的旅途中,科學家已經成為火炬手。”

霍金早期著作《時間簡史.普及版》的結尾,對上述“哲學死了”問題的回答是:“迄今為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過問為什麼。另一方面,以尋根問底為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十八世紀哲學家把包括科學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探討諸如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然而,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來說,科學變得過於專業化和數學化了。哲學家把他們的質疑範圍縮小到如此程度,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偉大哲學傳統的何等墮落啊!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完備的理論,在廣泛的原理上,它應該及時讓所有人理解,而不僅僅讓幾個科學家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與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與討論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霍金《大設計》基於四大作用力即“萬有引力與電磁力以及弱作用力與強作用力”的考察,提出名為“M理論”的理論模型,霍金稱之為“依賴模型實在論”,就是說霍金試圖調和現代科學兩大基礎理論即相對論與量子學,建立自然科學領域的大一統原理模型。本書討論物理學家霍金“哲學死了”問題,是希望引起大眾對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人性論》所提出的“人性科學”問題的再關注。因為即便“M理論”得到理性法庭的公允,那也只是自然科學領域的思維模型,無法解讀人性科學領域的思維模型問題。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科學方法只能教給我們判斷事實如何相互關聯與制約,如果人類的最高抱負是獲得客觀知識,人們定然不會懷疑我在貶低人類在這一領域所獲得的成就。然而人們所掌握是什麼的知識並不能直接開啟通往應該是什麼之門,雖然我們對是什麼可能有最清楚最完整的知識,但仍然不能推匯出人類渴望的目標。”

換個角度看,就霍金“哲學死了”命題來說,“哲學”這個概念至今沒有得到學術界明確定義,二十世紀初東西方兩大哲學史家羅素與胡適對這個問題都表達了同樣觀點。伯特蘭.羅素《西方的智慧》說:“對哲學所下的任何一個定義都會引起爭議,因為它僅僅是某一種哲學的態度的體現。要弄清哲學研究什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去研究哲學”。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也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就此而言,按照東西方這兩位哲學史名家的觀點,霍金私人法庭的“哲學死了”判決令便是個無效判決,因為它缺乏執行主體,這就類似於發射洲際導彈去打擊真空。 雖然哲學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正如羅素所謂“要弄清哲學研究什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去研究哲學”,為此本書順著霍金所提的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至於維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學傳統的演繹程序,對他們探討的哲學命題做些考察,並順便討論所謂的“文明問題”。

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SpaceX的任務發射創紀錄14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