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陪伴兒時長大的這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在耳畔響起,記得兒時最喜歡聽這首歌。母親為孩子帶來的不僅是溫度,更多的是心靈的安全和生活的保障。

習慣了每天看到媽媽的生活,喜歡與父親玩耍嬉戲的開懷大笑;

習慣每天喊媽媽,哪怕沒事,也會習慣地叫一聲:“媽”;

習慣了每天一放學就看到爸爸媽媽,和媽媽在一起時,看不到爸爸總要問句:“我爸去哪了?”

和爸爸在一起時,看不到媽媽也會張口就要找媽。

有人說,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換個環境總能很快接納,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小小的心靈,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內心已經暗藏湧動,假裝的堅強,只要一個溫暖的擁抱便能融化他內在的委屈。

所謂的堅強,不過是孩子假裝的勇敢,因為孩子明白,定格的事實是小小的他無法改變的,只能接受現實,當無法承受之時,用哭泣發洩內心的委屈。

慧娟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生活在偏遠的小山村,自小過著苦日子的她,不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未婚之前便到外地打工。

在外面找了物件,把自己嫁了,表面的脫貧致富,不過是緩解暫時的囊中羞澀,直到生了孩子,無奈地把孩子送回老家撫養時,慧娟才意識到,一個人想要改變命運真的太難了。

孩子三歲的那年春節,慧娟和丈夫像往年一樣回鄉探親,給孩子買了許多愛吃的零食和玩具,但孩子見了父母卻有些木訥,剛開始像陌生人一樣,只是看看。

孩子的世界單純到超出你的想象,只一點零食和玩具,便收了孩子的心,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母子連心的感應呢?把孩子擁抱在懷裡後,孩子終於忍不住哭了,傷心地邊抹眼淚邊說:“媽媽,我好想你。”兩隻小手緊緊地抱著媽媽的脖子,久久不肯鬆開。

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平時和父母只能通電話,老人的手機無法影片,平時連個人兒都看不到,孩子強忍著的淚水,終於在擁抱的一瞬間發洩,這小小的心靈得承受多大的思母之情。

和父母親熱了沒有十天,慧娟要回到打工的城市,臨走的那一天,孩子哭著拉著媽媽的手:“媽媽,求求你們別走了,好不好?”慧娟雙眼瞬間模糊,她用力地抱著孩子,但她知道如果孩子跟著自己到城裡,很不現實。

一時的溫暖只能緩解暫時的痛苦,分離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她狠心地把孩子放開,頭也沒回地跑著離開,聽著背後一聲聲地:“媽媽,媽媽”,她的心撕心裂肺地疼,內心暗藏的淚水讓她無數次地將自己恨到谷底,她恨自己沒有能力,恨自己對孩子太殘忍,也恨生活太現實。

曉慧暗自下定決定:“生活再苦,這條路我都要走下去,只為讓下一代過得更好。”

寫在最後:

曉慧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個例,我不敢把這定義為生活,生活的更高層次是為了享受。可能用“活著”去概括更為確切。那麼痛苦的分離,不過是想讓生活過得好一點,當孩子想要玩具時不至於有心無力,儘可能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讓父母在生病時能交上醫藥費,能讓他們活著。

曉慧的生活寫出了大部分留守兒童的現實寫照,日子雖苦,奔的是個念想,只要努力地向前奔,日子總能越過越好。

願一起奮鬥在底層的我們共同努力,相信生活越來越好。

4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1月26日愛情運勢:海誓山盟,攜手與共的四大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