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是一幅盪漾理想主義浪漫蘊涵現實主義真切的畫作,從禿山閒地走到綠色金灘;從一息尚存走到生機勃勃;從窮鄉僻壤走到富饒美好,這不是理想,而是一個人一群人的真實經歷,更是時代大潮寫給每個人波瀾壯闊的史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大火的一部劇《山海情》,這部劇由正午陽光出品,孔笙執導,集結一眾頂配主創,以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戈壁上吊莊移民艱苦奮鬥、脫貧致富,將黃土戈壁變成“塞上江南”的故事。

該劇開頭撲面而來的就是一片飛沙走石的黃土地,這裡山高、路遠、貧窮,一望無際的黃土地,沒有一絲的生機,似乎透過螢幕都能聞到乾燥的沙土味,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那裡的人民有艱苦。這個曾被聯合國開發署評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的地方叫做西海固,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因為嚴重缺水,村裡的每一個人都被西北的黃沙吹的面板粗糙,臉上掛著兩朵高原紅,破衣爛衫上總是沾著黃土,他們就像是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每頓都靠馬鈴薯和玉米飽腹,政府用來扶貧的珍珠雞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餵養,也被村長帶頭吃掉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家三兄弟,只有一條褲子穿,於是他們便商量誰出門就穿上那條褲子,不出門的便赤身裹在被窩裡。電視劇裡用了較為搞笑的方式演繹了這兩段內容,但我想許多觀眾應該跟我一樣,笑中帶著一絲心酸吧,果然喜劇的核心都是悲劇。

“主任,您來了,咋不告訴俺,我好準備,”村主任說準備個啥?楊主任說:“大白天怎麼不穿褲子”?

劇中充滿了勇敢豪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西北人的堅忍,孤勇,熱血,浪漫,像蒲公英一樣隨風撒向大地。這裡的人窮,但他們志不窮,村民們喜歡耍嘴皮子,抖機靈,但內心是善良樸實的,他們苦中作樂,勤勞致富,堅信“有奔頭的日子就不算苦”。

黃軒飾演的馬得福剛從農校畢業,回到家鄉當了基層幹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鄉湧泉村裡“逃跑”的吊莊戶。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之後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他每天騎著他的三八大槓腳踏車在黃土地去來回穿梭,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感到累,也會有抱怨,但為了村民們更好的生活,他只有咬牙堅持,一往無前。

劇中還有一大亮點就是演員們的口音,每個角色都是一口地道的關中方言,讓觀眾很有代入感,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一部年代劇。我在看的時候一直緊盯著字幕,稍不留神,我就不知道在講什麼了,郭京飛飾演的福建幹部陳金山,因為火車上丟了包來到派出所尋找,跟馬得福就因為口音問題,上演了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以至於在看了這部劇之後,腦海中陳金山那一口閩南話在我腦海裡一直揮之不去,每每想到“治沙(自殺)”梗就笑得不能自已。

“我覺得人吶,最怕的就是懶惰,對美好生活有所向往,有激情,這是好事情“。

電視劇之所以取名為《山海情》,主要採取了寧夏的山和福建的海,福建派來教授來寧夏對口扶貧,主要是勞務輸出,讓無所事事的年輕人到外地打工掙錢,還有就是技術扶持,教村名們發揮氣候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這給村民們帶去了很大的希望。但教授只知生產,不懂營銷,導致蘑菇大量滯銷,村民們又“一朝回到解放前”,致富之路總是充滿未知和坎坷,但只要他們的目標一致,便能將一切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山海情》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創作命題。“閩寧模式”是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創作命題。該劇所展現的脫貧故事,不僅僅是在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發展、精神發展歷程,還聚焦放大其中“人”的故事。劇中,重大命題藉由一個個平凡人物的故事建構,偉大建設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

為了讓百姓脫離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每年湧現了大批像馬得福一樣的扶貧幹部,他們絞盡腦汁為百姓出謀劃策,尋找致富之路,他們大多來自城裡,有的已有家室,有的還是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來到窮鄉僻壤的小山村,整日與土地打交道,為村民們壘起一磚一瓦,鋪平一條條道路,扶貧幹部和貧困群眾攜手共進,攻克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如劇中的馬得福一樣,扶貧幹部要安撫群眾,又得向上級為百姓爭取福利,這也許就是基層黨員幹部的真實工作寫照,除了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犧牲自己和家人團聚,有的甚至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工作崗位上。據扶統計,截至2019年6月,共有770多人犧牲在扶貧崗位上,這個數字有些觸目驚心,他們都是時代的英雄。《山海情》截至目前已完結,貧瘠的黃沙戈壁如人所願變成了塞上江南,但長路漫漫,中國還有許多行走在脫貧路上的人。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7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上陽賦》身不由己的“王儇”,她憑藉這兩招掌握人生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