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出現了“留守兒童”這個詞,相信能夠激起好多人都會心生同情心,去心疼這些留守兒童,那麼,什麼是留守兒童呢?大家肯定會想到偏遠的山村裡,孩子父母為了討生活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照看的。
01
難道只有農村存在留守兒童嗎?
到底什麼叫留守兒童呢?留守兒童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孩子們的爸爸媽媽需要陪伴接受義務教育的兒童,父親母親長期外出打工,只好讓奶奶爺爺照料的孩子,會讓孩子的成長有缺陷。
難道只有農村會有留守兒童嗎?不是的,在大城市也存在許多的留守兒童,無非這些留守兒童只不過是比農村的留守兒童物質生活過得好罷了。
02
留守兒童的真實寫照
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出生在中原,父親是做醫療器械銷售的,每天為了銷售需要出差到外地,幾乎一個月在家的日子,我掰著手指頭都可以查出來。
媽媽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爸爸媽媽的工作的原因也就意味著我要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沒有接受過教育,在我上學期間沒有人輔導我的作業,我的成績幾乎都是班級裡最差的。
每天放學的家庭作業,難題我不會做,身邊也沒有人輔導,即使寫錯了,奶奶也是檢查不出來的,成績一度下滑,由於成績的下滑,老師批評,爸爸媽媽怪我在學校沒有好好學習,同學們也不願意和成績差的我玩耍,我的性格由此變得孤僻,每天都是獨來獨往。我也不喜歡和我的同學們玩,感覺他們總是嘲笑我的壞成績,我討厭上學,在學校老師會批評我。
奶奶是農村長大的,當我和別的小朋友出現矛盾的時候,奶奶的第一句總是會問我,自己也沒有吃虧,而不是問我你們倆個為什麼有矛盾,去解決矛盾,在老年人的思想裡,無論自己家孩子的對錯他們都護短。
幼年在奶奶的溺愛下成長,那段時間的自己自私自利,家裡有什麼好吃的了,奶奶總會把最大的最香的最好的給我,我也形成了習慣,到哪裡吃飯或者學校分零食,都想要最好的。
沒有分到最好的,就會哭鬧。
03
幼年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重要嗎?
有次媽媽上晚班十點多回家,驚醒了睡夢中的我,我知道我的媽媽回來了,我心裡面特別高興,媽媽可以陪我一起睡覺了,女孩子吧!天生的都比較粘自己的媽媽,晚上我感覺我有好多想對媽媽說的話,然而我知道媽媽上班很累,沒有去打擾媽媽,媽媽那天晚上告訴我第二天早上需要早起上班。
我聽到這個訊息,心有點涼,媽媽5點多就要去上班,又要留我自己一個人在家,小時候的想法總是很天真,我想了一個小方法,睡覺的時候抓緊媽媽的睡衣,媽媽就不能去上班了,第二天醒來,很失落,媽媽已經去上班了,空蕩蕩的房間,又成了自己一個人。
安全感得不到滿足以及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更看重給孩子更多充足的物質補償,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心靈溝通,使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和呵護,導致出現心理問題,性格孤僻、脾氣暴躁、排斥與人溝通。
溝通是建立良好感情的橋樑,缺少溝通,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有隔閡。
教育要在愛孩子的基礎上。
04
父母的三觀影響孩子的成長
大多父母反映,自己也很想去陪陪自己家的孩子,由於要上班工作賺錢養家,力不從心,身不由己,不得已讓孩子給老年人帶看。
有的父母的角度想的是,我好好賺錢工作,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物質條件,有的媽媽甚至會告訴孩子:“寶貝兒,你知道嗎?在一些偏遠的山村,有的孩子因為家裡沒錢,他們上不起學,買不起書本,只能選擇在家放羊”你想想啊!你比他們是幸福的,你可以去上學,學校裡有你的好朋友,老師還可以傳授你知識。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他們不會把金錢看得很重要,在他們的世界裡對金錢是沒有概念的,他們只會覺得,別人的爸爸媽媽都會陪著自己家的孩子一起度過愉快的週末,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輔導家庭作業,在他們眼中,這是他們所羨慕的。
父母和孩子的三觀不同,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好壞,然而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大人自己的觀點都是對的,孩子必須要聽。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是社會肌體的一個細胞,孩子降生以後,第一個學校便是家庭,作為這個學校的第一任教師,便是他的父母。
原生家庭對孩子身心成長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看一個人的品性如何,就能從他身上看到他的家庭教育怎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說小了,家教家風關係到子女的一生幸福,說大了,家教家風關係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一個家庭如果一直給孩子灌輸錢很重要,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孩子就會和他們父母有一樣的金錢觀,有的甚至還會形成拜金主義,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去追求名牌,穿鞋子要穿耐克,這些留守兒童是由奶奶帶大的,他們身上也會帶有老一輩的身影,自私自利,目光短淺。
各位父母賺錢確實很重要,但是培養教育孩子更重要,假如你把你的時間都用在了賺錢,缺少陪孩子的時間,你的孩子和你缺少溝通,也就意味著缺少感情,在沒有父愛母愛的照料下,孩子慢慢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會誤入歧途,走向不歸之路。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在空閒時間需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們多溝通交流,在假期裡多和孩子參加親子活動,和孩子之間培養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