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認識運動,大家都知道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過程,感性認識過程較為簡單,理性認識的具體過程卻是任何人也沒有細緻地研究和描述過。
認識透過感性獲得客觀的印象於意識中,意識需要對印象作出區分和識別。主觀對於印象的區分和識別所用的方法就是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沒有比較就無法知道相同與不同,因此,比較法則是理性認識的最基本的法則。
正因為理性認識的基本法則是比較,因此,人類的所有的認識成果都來自於比較,是相對於對比物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相對的。
大家可能會認為理性認識這個法則非常簡單,可就是這麼個簡單的法則形成了人類對於一切事物的所有概念,建立起人類的知識大廈。也是因為這一法則,使我們對於事物的概念具有非絕對的確定性。
事物在比較過程相對於一定比較物的概念叫比較概念,或叫相對概念。事物完成對於所有的事物的比較,找到自己獨特特性才叫本質概念。比喻牛與狗相比,長角的是牛,沒長角的是狗,這就是比較概念。而牛的概念首先是動物從其它物中區別開,而後是獸類從動物中區別岀來,再後是牛食草獸類與其它獸區別開,最後牛為蹄形空角食草獸才是牛的夲質概念。
理性認識透過比較區別各種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用自身語言符號標明,然後歸納分類形成機械性的世界畫面。
至此,認識還需要懂得各種存在的運動變化,懂得其聯絡和作用,透過比較懂得聯絡類別從而進行歸納推理,擴大認識範圍,運動和變化的認識同樣需要比較,沒有參照就不知運動變化,具有相性才有歸納推理。
人類的一切知識來自於比較,而比較的結果就是相對,絕對只在相對之中。在無限的世界裡,人的知識永遠是相對的。
但是,我們在熟知的知識中運用知識,常常會忽略知識的相對。比喻你看見一頭三百斤的豬,你說很大,任何人都不會說你有錯。如果是大象三百斤,你說很大,就是不對。原本大與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在一至一百內,一是絕對小,一百是絕對大。可在一百至一千內,一百卻是絕對小了,比較範圍不同結果不一樣。
海撥一千米的山在丘陵區一定是高山,而在大山區就是矮山了,環境不同,結果不一樣。
之所謂,什麼立場,範圍,角度,方法,尺度,標準,座標,階段,條件……,等等都是相對的物件。
善與惡,美與醜,長與短,虛與實,有限與無限,存在與不存在,相對與絕對,主觀與客觀……,對立著的兩面始終是相對的,因為對立始終在統一之中沒有徹底分開,分化只是相互比例的大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洛書表現的就是對立於統一中的比例變化。
洛書和八卦都是一個公式,陰與陽可理解為公式符號。
許多人都不明白相對,總是追求絕對,不知道絕對是要有條件的,世界一切的可分都是相對分別,只有統一才是絕對,因為世界只有一個,數字是分化的刻度,0才是分化的起始。
絕對就是死的,相對就是變化的,相對中有絕對,絕對中有相對。相對是分別,絕對是統一。不明白相對就不能逾越教條的束縛,真正懂得哲學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