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變臉能力,絕對沒人能比得上特朗普!
此前,因為刺殺伊朗將軍蘇萊曼尼的行動,伊朗對美國駐伊拉克基地發動了猛烈的襲擊,發射了數十枚導彈,甚至讓一致對外宣傳“堅不可摧”的美軍基地的一棟建築物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暴脾氣的特朗普哪裡能忍?當天晚上就通過推特向全世界宣佈——如果伊朗膽敢攻擊美國目標,美軍將毫不猶豫地動用“漂亮、全新”的武器“伺候伊朗”。
我來劃一下重點——毫不猶豫、全新武器、打擊伊朗。從這些詞都可以看出特朗普還是那個做事不計後果、宣揚美國利益至上、鼓吹美國霸權優先的“特別不靠譜先生”。
結果,事件很快迎來了180度的大反轉。外界普遍預料,這次美軍基地遇襲事件的新聞釋出會,會變成特朗普的戰前動員大會,至少特朗普會表現地強硬抑或“放出狠話”,至少會延續此前他在公開場合喊出“52個目標”的洶洶氣勢。
然而,一切都沒有!戲劇化的是,特朗普的態度反而變得反常地平靜。在電視講話中,特朗普面向全球表達了他的態度“只要我還是美國總統,就永遠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
看似很強硬,但下一句就讓人感到大跌眼鏡:“美國在伊朗襲擊中沒有人員傷亡,只有軍事基地受到很小的破壞,所有美國人都應對此感到高興。”當然,可能是怕被外界詬病“太過軟弱”,特朗普也給自己找好了臺階“其實,美國軍隊隨時做好一切準備,但伊朗人目前似乎停止了行動,這對雙方都好,對世界也是好訊息。”講話的最後,特朗普破天荒地強調了一句“讓我們擁抱和平”。
這段不到十分鐘的講話傳遞出了幾個訊號呢?第一,美國軍事基地雖然被炸了,但美國認慫了,也不打算搞軍事報復了,炸了就炸了吧!第二,美國其實早就做好了準備,但按兵不動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熱愛和平”。第三,美國從未放棄過武力打擊伊朗的意圖,特別強調美軍的導彈很大,很強,很精準,致命且迅速,因此能夠“應對一切局面”。
這場近乎“求和式”的新聞釋出會,一經直播便遭到了“群嘲”。在社交媒體上,美國民眾鋪天蓋地地嘲笑特朗普“秒慫”,認為“缺乏成為美國總統的魄力”。但唯獨這次,政治觀點始終難以調和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表現出了罕見的一致性,不僅共和黨人稱讚這是“一場精彩的演講,給了雙方和平解決的機會”,而且連民主黨也難能可貴地為特朗普發聲,認為“特朗普表現出了剋制,避免了危機的升級,至少符合雙方追求和平的目標”。
特朗普的“秒慫”真的是心甘情願的嗎?很明顯絕非如此!按照特朗普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性格,沒有把這個事情吵翻天實在過於反常。那麼,到底是什麼讓特朗普在一夜之間從“火藥桶”變成了“和事佬”呢?
一方面,美國的堅強盟友調轉槍頭,罕見批判美國,讓美國的行動缺乏道義支撐。早在2018年5月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前,英法德三國便苦苦相勸,但特朗普卻一意孤行,最終還是留下了伊朗核危機這個爛攤子。在那次事件過後,英法德三國便在公開場合指責美國“缺乏擔當精神”,並批判特朗普“意氣用事”。如果說此前的伊核危機已經讓“盟友”之間心生嫌隙的話,那麼這次美國突然開展的“斬首行動”則讓“盟友”更感到措手不及,從而公開“開腔”勸諫美國要“保持冷靜”。
是英法德三國突然間“善心大發”,選擇“改邪歸正”了嗎?顯然不是。這是這三國很清楚,伊朗和歐洲近在咫尺,可和美國可是隔了半個地球。一旦開戰,且不說炮彈無情是否會對歐洲的本土安全域性勢產生影響,光是“盟友”這個稱號就使之被迫揹負上為美國“打頭陣”的義務,到時候燒的是自己的經費,死的是自己的士兵,這樣的“賠本買賣”換做是誰都難以接受,更何況是利益至上的英法德?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伊朗是當前世界上石油產量前五的國家,而地處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伊朗一旦陷入戰事,必然導致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運輸線路陷入癱瘓,從而使得極度依賴該線路進口石油的歐洲諸國出現能源危機。所以說,基於本國利益考量,英法德也罕見地站在了美國的對立面。眼看“盟友”都不再支援,成為“光桿司令”的美國也知道吃力不討好,因此選擇暫時“偃旗息鼓”。
另一方面,特朗普擔心國會藉機打壓,從而威脅和削弱自身的總統權威。在講求“三權分立”的美國,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彼此獨立,並相互制衡。但是,這種平衡模式在戰後逐漸被打破,特別是“911事件”後,總統的許可權極度擴張,在戰爭中佔據了先天優勢。原本負責鉗制總統權力擴張的國會豈能“坐視不管”?為了奪回被總統逐步蠶食鯨吞的“權力領地”,國會總是利用各種契機“敲打總統”,從而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權力拉鋸戰”。
在這次事件中也不例外。國會必然會藉著各種機會和藉口對特朗普進行“炮轟”,甚至不惜挖出為數眾多的“黑料”讓特朗普感到難堪,這在大選之前對特朗普而言顯然不是好事。為了不被國會抓到把柄,特朗普也只能暫時“夾著尾巴做人”,避免成為國會的攻擊物件。可惜的是,特朗普即使再過低調也難免被國會“猛錘”,眾議院在9日已經通過了一項旨在限制總統對伊朗動武權力的決議。該議案要求總統終止在針對伊朗政府或其軍隊的敵對行動中使用美國武裝力量,除非國會已經宣戰或頒佈了相關法律授權,又或者符合1973年《戰爭權力法案》規定的情形,才能讓總統在戰爭中重新“手握大權”。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國會已經開始對特朗普進行打壓,警告特朗普不要保持過度的“囂張氣焰”。
無論特朗普“秒慫”的真實原因是什麼,但這次美國憑藉著精湛的“變臉”表演,在國際政壇上再一次全美詮釋了“紙老虎”的這個角色,實在是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