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富士康與汽車巨頭吉利、拜騰的強強聯手,備受關注。
1988年鴻海創辦人郭臺銘赴深圳考察,創辦富士康,恍然間已是33年了;如今富士康已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回憶富士康在大陸33年銳變時,也可從這個視窗洞悉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現在與未來。
33年富士康銳變史
鴻海創辦人郭臺銘
生於1950年的鴻海創辦人郭臺銘,今年71歲,他打造的世界級代工帝國,創造了商業奇蹟。
郭臺銘、郭臺強、郭臺成三兄弟,生於臺灣省新北市板橋區(原臺北縣板橋),祖籍山西省晉城澤州縣葛萬村。郭臺銘的父親郭齡瑞,曾是民國舊社會警察,他的母親初永真,1925年生於今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初家街道遠陵夼村;在他母親16歲時,一家人到青島謀生,認識了當時在青島警察局做警察的郭齡瑞,1946年二人永結同好,後因時局變動遷居臺灣。
1971年,靠半工半讀,郭臺銘從臺灣“中國海專”畢業,進入當時臺灣前三大航運公司“復興航運”工作。1974年,郭臺銘創辦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並於1985年在美國設立分公司,創立了FOXCONN(富士康)品牌。
自創立鴻海開始,郭臺銘的奮鬥目標很明確:臺灣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
郭臺銘、曾馨瑩夫婦與母親初永真(中)
當年,初永真一家六口隨擔任刑警的郭齡瑞來臺灣後,住在現在板橋慈惠宮後方,後來,一家又隨郭齡瑞工作變動搬到中永和一帶。
郭臺銘事母至孝,與母親感情深厚,有三大原因。一則是母親當年照顧一家大小,非常辛苦;二則是母親會燒一手好菜,也成為郭臺銘日後持續打拼的動力;三則是母親為他創業起步出力。
1974年郭臺銘創辦鴻海時,創業資金排程困難,郭臺銘創業的第一筆資金,就是母親初永真從標會標來的。
當然了,也有個未獲證實的說法,即郭臺銘起步曾得益於其岳父、香港富豪林百欣的幫助。郭臺銘的長子郭守正、長女郭曉玲,系郭臺銘與結髮妻子林淑如所生的一對兒女。2005年3月12日,郭臺銘元配夫人林淑如因乳癌過世,享年55歲。林淑如是林百欣與蔡豔如的女兒,曾是臺北醫學院“校花”。
林淑如臨終時,將一對兒女特別託孤給自己的小阿姨黃秋蓮,請她多加關照。黃秋蓮,現為鴻海總財務長,有鴻海“錢媽媽”之稱,她的丈夫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總經理遊象富。
早年,鴻海初創維艱,在高商畢業的黃秋蓮,曾借錢給郭臺銘創業。後來,黃秋蓮到公司做會計工作,與郭臺銘夫人林淑如一同管賬。當年的鴻海,可不像今天那麼龐大,只是一家塑膠小工廠而已。
1988年5月郭臺銘(左2)赴深圳考察
鴻海能成為世界級代工企業,與33年富士康銳變史密不可分。
1988年6月6日,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決定將企業佈局延伸至大陸,赴深圳考察後創辦鴻海集團子公司——富士康。此前的5月下旬,郭臺銘等八人一行赴深圳投資考察。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投資設廠的基地最初是深圳海洋廠。1992年又增加深圳黃田廠,後來又於1993年再增加江蘇崑山科技園廠。
三年後,富士康的深圳龍華科技園開工建設,到1999年,富士康又進駐山西晉城辦廠,晉城科技園開工建設。由於郭臺銘祖籍山西,也被稱為晉商代表人物之一。
1992年富士康深圳黃田廠開工建設儀式
1992年富士康深圳黃田廠開工建設時,當時郭臺銘旗下的鴻海,僅是家年營收31億元新臺幣、做聯結器的小公司。最早時,鴻海是先投資香港富士康100萬美元,再由香港富士康投資中國富士康60萬美元。
由於那時,臺灣當局禁止如微波技術、半導體技術赴大陸發展,鴻海以組裝業務起步,順利拿到了赴大陸投資的許可。
一開始,郭臺銘只是在深圳租了一個5100平方英尺的廠房,招攬了當地超150人員工,並從臺灣、美國抽調幹部,富士康在大陸的生意是這樣起步的。
後來,郭臺銘將鴻海的客戶鎖定戴爾、康柏、英特爾等國際PC大廠。早期在美國,郭臺銘住的是僅花12美元一天的小旅館,自己開車跑了美國52州的32個,也正是個人電腦國際品牌的訂單,成就了日後的鴻海。據說,最高峰時,全球每5臺電腦就有一臺裝有鴻海產品,富士康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富士康最早在深圳投資的海洋廠員工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可能連郭臺銘也想不到,當他1988年在深圳建立第一家工廠深圳海洋電子外掛廠時,首批員工裡有一位時年24歲的普通生產線女工,也有著一樣宏大夢想,她就是立訊精密創辦人王來春。
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有“女版郭臺銘”之譽,也被稱為“富士康最勵志的打工女”,立訊精密的發展與成功,和富士康及母公司鴻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潮起海天闊,風好正揚帆。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勝、王來春兄妹,同時也是普通人在深圳奮鬥的成功樣本。
生於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槐澤村貧困農家的王來春,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庭背景。剛進入富士康時,同事發現她的過人之處,王來春不單完成工時內的工作,還在休息時間選擇到工廠加班。富士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王來春也跟著公司一起迅速成長,她積極向其他管理人員學習,她的“拼命三娘”態度與優異成績,讓她“三級跳”於1998年當上課長,手下管理數千富士康員工。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
在富士康幹了10年的王來春,創辦了足以比肩鴻海的立訊精密。一枝獨秀不是春,潮汕打工女王來春的成功,不也是富士康和郭臺銘的成功嗎?
21歲進廠,32歲離職,2004年,“富士康打工女”王來春與哥哥王來勝在深圳創辦了立訊精密。
深受富士康影響的王來春,她最早的企業戰略佈局,也跟隨富士康,被外人視為“郭臺銘精神”頭號實踐者。她的努力,蘋果也看在眼裡,如今她在蘋果供應鏈的戰鬥力,仍是別人無法無視的,包括老東家郭臺銘的鴻海及富士康。
很長時間,立訊精密將郭臺銘的不少經營思想及理念奉為圭臬,王來春也希望像郭臺銘一樣,讓立訊透過創新獲取更強競爭優勢。競爭者在路上,將來誰領風騷,不曉得,路遙知馬力,但王長春的成功,不就是郭臺銘企業管理及經營理念成功的證明嗎?
治廠如治軍,鴻海及富士康的成功,與郭臺銘重視紀律、講究細節、銳意求變的鐵腕管理風格分不開的。
2005年,郭臺銘在港交所出席富士康國際控股上市活動
富士康能成為“代工之王”,早期是用同業難以想象的價格接單的,那種“赤字接單、黑字出貨”的運營模式,曾讓競爭對手心驚膽裂,無法與之匹敵。
不少人想,郭臺銘是怎麼樣“擠”出利潤,很多人虧本,他竟然還能賺錢?可我們回顧一下33年富士康在大陸發展歷史,會看到郭臺銘一直持續不斷翻新經營模式,從管理和財務管控方法要效益。
從最早發跡的深圳龍華廠,後來山西太原、山東煙臺、湖北武漢、河南鄭州,再到四川、重慶、貴州,最高峰時,富士康一年建了7家工廠。在激進擴張的同時,富士康也面臨轉折性的痛點:2010年“12跳樓”事件,也讓富士康勞資關係曝露在公眾面前。
郭臺銘、曾馨瑩與母親初永真
升級比升值重要!這是近來郭臺銘高喊的口號。
富士康變身為A股的工業富聯,事實上也是展現轉型的決心。人力成本的上升,加上各種費用齊漲,中國過去低成本優勢愈來愈難以為繼。作為在大陸最成功的臺商之一,郭臺銘和富士康也意識到,不能只靠衝規模,壓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也正因如此,郭臺銘乃至他的接棒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一直在促使鴻海升級,推動鴻海製造向智造轉型,拉高毛利率。
2013年,富士康在貴陽的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奠基,這一年鴻海在世界500強中排名30。2014年,郭臺銘方面提出“11屏3網2雲”,以及“雲移動+機器人”產業生態鏈,2015年更是推動工業網際網路。
2016年郭臺銘入主日本國民品牌夏普,這一年鴻海跨入世界500強之25強。此後,鴻海6088科技在香港上市,2018年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富聯)成功登陸A股。2019年郭臺銘退休,劉揚偉接棒董事長,富士康也進入“後郭臺銘時代”。
郭臺銘為何也痴迷“造車”?
鴻海、吉利聯手合資公司,打造電動車新代工模式
不久前,郭臺銘旗下的鴻海科技集團宣佈,旗下富士康科技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以及出行產業提供全新一站式服務,包括汽車整車、零元件、智慧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流程等。
出席雲簽約儀式的除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總財務長黃秋蓮等,連創辦人郭臺銘也親自出場,可見其重視程度有多高。
劉揚偉(右2)、黃秋蓮(右1)出席與帝寶工業合作簽約儀式
事實上,郭臺銘營造汽車夢的動作,遠不止這些。
去年12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總財務長黃秋蓮出席了“鴻華先進”與“帝寶工業”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劉揚偉也是鴻海集團旗下“鴻華先進”董事長。
帝寶工業,是全球車燈製造的龍頭工廠。雙方結成策略性合作同盟,也令這家車燈龍頭成為郭臺銘引導的電動車開放平臺“MIH聯盟”夥伴。在臺灣有“車燈三雄”,分別是上市公司帝寶、麗清、聯嘉。
1月14日,由鴻海集團主導的MIH聯盟茁壯成長,隨著越來越多的策略夥伴加入,MIH也推出了軟、硬體掌門人。其中,由曾在在Ford、Fiat Chrysler及NIO任職、在汽車界有豐富經驗的鄭顯聰負責MIH聯盟規劃、硬體部門及平臺規格定義,而鴻海科技集團科技長魏國章,則負責操刀軟體平臺。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和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左)
近日,恆大汽車再次獲得260億港元戰略投資,引發高度關注。一輛汽車沒賣出去,在資金瘋狂炒作新能源汽車的當下,恆大汽車股價飆升了52%。
那郭臺銘為什麼也痴迷於造車呢?
“鴻華先進”公司,是去年鴻海集團與裕隆集團雙方合資成立的新公司,目的就是發展電動車。當時訂下2年內推出首款電動車,5年內搶佔全球10%市佔率的目標。
裕隆集團旗下,有“裕隆”、“裕日車”、“中華車”三隻“金雞母”,其在杭州投資的納智捷品牌,也受人關注。自掌門人嚴凱泰過世後,妻子嚴陳莉蓮也和她婆婆當年一樣,“替父出征”,掌舵裕隆。
也在此同時,鴻海公佈了MIH開放式電動車架構平臺。據稱,MIH是針對傳統汽車產業痛點,如費用太高、開發期長、資源不足,在硬體開發平臺下,將開發技術規格、模組彈性客制、深耕關鍵部件等特色。也就是說,MIH將推動電動車向“客製化”、“模組化”、“彈性化”和“標準化”,用最短時間、最少代價開發出客戶所需要的車型。
也許,說這麼多,您可能還不知道郭臺銘造車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吧。其實,造車是表象,鴻海未來要轉型科技服務業,這是個大計劃!也就是說,以前鴻海靠製造產品創造價值,將來會是靠智慧化的科技服務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