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教育問題,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

在一個家庭中,無論孩子多大,在其父母看來,都是一個孩子。

那麼,面對社會的複雜,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教導孩子規避風險。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麼一段話:“我們是為你好,你應該如何如何”通常作為被教育一方的孩子很困惑,為什麼自己的方法不對,而父母的辦法真的管用麼?但是大多會感動於父母的良苦用心,而遵從長輩的意見。

殊不知,這是真正的“被動教育”

作為成長的一方,孩子們真的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不想為自己的處境著想,我們心知肚明。那為什麼家長此刻會選擇干預呢?並不是因為孩子笨,而是家長不放心。

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已經很大了,長輩還追在後面餵飯;孩子的作業輔導,家長在旁邊逐條解答,有沒有想過,這樣真的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塑造好麼?孩子會慢慢形成依賴的性格,做什麼事都沒有主見,反正家長會告訴自己怎麼做,只要乖一點就行了。

但是,當挑戰和危險來臨,大家能確保孩子不會遭受傷害,肯定能成功麼?沒有人能如此信誓旦旦。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個女生最近有些咳嗽,與父親在老街散步途中,突然想吐一口痰。街上商鋪林立,兩人正好走在一個商牌的臨邊。此時,60多歲的父親讓女生把痰吐掉,此時,女生有些不情願,雖然商家工作人員不會出面批評,但這種行為總是有損個人形象和缺失公共意識。同是相處30多年的親人,為什麼對一件事的看法不一樣?這就跟兩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老父咽喉不舒服,時常會咳一陣,因此有時無論在哪,總會想吐痰。平常走在街上就吐在了路邊,養成了習慣。而女生只是一時咽喉不適,況且又是青年人,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因此,造成了兩人對一件事不同的行為表現。

這位父親作為一位長者,社會經驗肯定是比他的女兒多。但是,一些日常的小習慣卻暴露出他不當的事情處理方式。而他的女兒,對於父親長期的行為上的問題,不僅沒有及時糾正,還錯誤地照搬複製,就算腦海中閃過正確的意識,也主動忽略了。

這就是社會影響。

有一則漫畫很打動人。一個人閒來無事,對著街上的一個閒置的大井坑看得津津有味。不一會兒,周圍就聚攏了一群人,都眼巴巴地望著這個坑洞。直到有一個人終於好奇地問道:“這是在看什麼啊?”旁邊人回答道:“我也不知道”

群體效應能讓人有時候不會深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情合理,而是下意識地模仿。忽略了事件本身,只是“湊熱鬧”

教育問題此時上升為一個社會形態演變。一家人相互影響,特別是長輩對晚輩的教導,成為孩子行事的準則,而家長和家長之間,孩子和孩子之間,又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紐帶。由於“模式效應”,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家人的習慣方式隸屬於一個群體,是與團隊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最終一個家庭作為一個細胞,對社會這個生物體的形成、發育、健康狀況造成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家庭教育,說簡單來講就是經驗的傳導,經驗的傳播過程中,肯定會有表達不清、被執行人不領悟的狀況發生。而作為教授者,如何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不踩坑,能避雷,顯得尤為重要。

不要以一種命令的下達為形式,注重表達的重點符合邏輯、迴歸現實,不要泛泛而談,針對孩子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對於晚輩的心理接受能力有大致的預判,強調方法論,而不是消極地指責抨擊。

家長都是為孩子好,這無可厚非。但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不要一概地我認為,壓制孩子的天性,而是要摸索對於孩子積極有效的培養方式,促進他們優勢的發揮。

7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我的媽媽美如鮮花,我的爸爸醜如泥巴,爸爸: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