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溫婉傷感的歌詞,如泣如訴的深情吟唱,道盡這“世事難雙全,得失總相伴”的遺憾,唱出那“不怨那多舛蹇命,只恨這如夢浮生”的悽美愛情。
一曲《枉凝眉》,聽了無數遍,也醉了無數遍。
黛玉葬花,元春省親,劉姥姥進大觀園,晴雯撕扇...一個個經典情節,一段段悲歡離合。
從洋洋灑灑百萬字到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熒幕形象,將千古奇書拍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時代經典,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導演與演員們,該經歷了多少艱辛與磨難。
從開機到選角,從拍攝到製作,最後到搬上熒幕,87版《紅樓夢》的背後,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紅樓夢》的拍攝初衷
對楊潔來說,《西遊記》是她嘔心瀝血之作,王扶林也同樣如此,他帶著一百多號人,耗時四年,精心打磨,才拿出了這部經典。
八十年代,拍戲條件艱辛,面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既然如此,那為何還要拿經典“開刀”?
八十年代初期,國內影視業興起,臺裡準備拍點東西出來,副臺長找來幾人商量,問問他們有什麼想法。
何不取人所長,於是他回答:“拍名著吧”。
那拍哪部名著呢?王扶林在這裡偷了個懶,他想了想,《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講的是男人的故事,打鬥場景太多,不好下手,《西遊記》打鬥多,還需要特技,更不好安排,唯獨《紅樓夢》講的是兒女情長,都是室內戲,似乎簡單點。
於是他又回答:“《紅樓夢》”。
說容易做起來難,等王扶林開始籌備時,才發現現實的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他的預料。
在前期準備時,他花了一年時間細細品讀原著,梳理清楚故事脈絡,讓心裡有底。
可在研究的過程中,他才發現,完了,不愧是名著,其中的學問太多了,看似零散的故事,實則緊密相連,一個情節,一句臺詞,都在為後續做鋪墊,暗示人物命運走向。
該如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故事,又能拍出其中韻味呢?這是當時王扶林一直思考的問題。
除此之外,文藝界關於紅學研究的派別有很多,最出名的是周汝昌與馮其庸。
後來經過商量,選擇了周汝昌這派,遵循原著,往悲劇結局方向拍。
故事基調確定好後,王扶林又得知了一個訊息,北影廠也決定將《紅樓夢》拍成劇情電影,導演請來大師級前輩謝鐵驪,主演請來劉曉慶、傅藝偉等當紅演員。
大師加當紅演員的組合,頓時讓王扶林感覺身上的擔子又重了一些,贏得過人家嗎?可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頂著壓力繼續上。
有如此強大陣容坐鎮指揮,想不拍出文學性都難啊。
二、艱難的選角過程:大膽用新人,砸巨資訓練
前期工作有眉目之後,接下來便是艱難的選角過程。
要知道,《紅樓夢》人物眾多,光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732人,十二位金釵,十二位丫鬟,十二賈氏,十二家人,十二兒,十二官,四春四寶...好一項浩大工程吶!
配角演員不難找,但像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以及王熙鳳、賈母這些關鍵人物,可得千挑萬選。、
此時面臨一個問題,是找表演經驗豐富的演員,還是啟用新人呢?
王扶林又將原著翻了一遍,發現幾位主角都不過十幾歲,當時有名氣的演員,很多都三十歲了,年齡上不適合,於是他大膽決定,選用新人。
訊息一傳開,一場聲勢浩大的民間選拔就此拉開大幕。
前來報名的人數不勝數,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售貨員、接線員、工人、學生,單“林黛玉”一個角色,報名人數多達三萬人,不設任何門檻,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因為一旦拍成功,人生際遇將發生鉅變。
為尋得最佳人選,劇組人員可謂心力交瘁。
王扶林在選林黛玉時,收到不少人的自薦信,其中有一封引起他的注意,只見上面寫了一句詩:我是一朵柳絮,願春風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一看有點意思,於是聯絡寫信的姑娘,讓她來面試。
這位姑娘正是17歲的陳曉旭,是鞍山話劇團的一位學員。面試那天,陳曉旭穿著一身淡綠色的衣服,撐著一把雨傘趕來。
在經過溝通後,王扶林覺得她不夠漂亮,但又想到她的氣質、瘦弱的身體,似喜非喜的含情目,與林黛玉極為相似,這樣的演員太少見,最終還是將林黛玉留下。
而賈寶玉一角,可謂難上加難,當其他的演員都確定好了,“賈寶玉”還沒定下來,不是不合適,就是在訓練時,受不了苦跑走了,可把王扶林愁壞了。
但機遇總是不輕易地悄然到來,王扶林在去峨眉山取景,在當地賓館休息時,突然有人來敲門,來的人正是歐陽奮強。
原來,是演員鄧婕告訴他,《紅樓夢》還在選角,趕巧他當時在另一個劇組拍戲,得知導演在這,立馬跑過來。
王扶林一看,眼前這個小夥眉目清秀,眼睛有神,又是一張娃娃臉,之前也拍過戲,有底子在身,於是讓他去北京試鏡。
當聽到可以坐飛機北京,可把歐陽奮強高興壞了,公費旅遊,何樂而不為啊。
這飛機也沒白坐,試鏡成功,賈寶玉一角花落歐陽奮強。
在選“王熙鳳”時,王扶林也花了不少心思。
候選人有三個,第一個是話劇演員,個子高高大大,氣場不錯,但王扶林認為她臉不上鏡。
第二個是越劇演員,外形不錯,但文化程度不高,雖然原著中王熙鳳也不識字,但演員要有文化,不然很難把握人物的多面性。
第三個便是鄧婕,年輕時的她圓潤的鵝蛋臉,清澈的眼眸,氣質出眾,有美感有韻味,演過戲又愛看書,唯獨個子不高。
王扶林想了個法子,拍電視劇不像舞臺劇那麼嚴格,可以在鞋子裡墊高,或者站在板凳上,鏡頭不掃到,觀眾看不出來的。
當候選角色確定好後,劇組又拿出九萬塊巨資,給演員們進行封閉式訓練,讀詩詞文章學繪畫,彈古箏寫書法,演小品練臺詞。
幾個月的連續訓練,讓演員們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彷彿從書中走出來一樣,這時候再來開機拍攝,便容易多了。
三、艱辛的拍攝過程:資金短缺商人贊助
在具體拍攝過程中,同樣充滿艱辛。
例如為還原書中描繪的景象,王扶林帶著劇組全國各地的跑,去北京西山,去上海大觀園,又去揚州瘦西湖。
“寧榮大街”的標誌性牌樓,是王扶林請兩位老師傅,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刻出來的。
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場景,每一個都是精心佈置,不能出現一個細節差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令人佩服。
當時有位名為陳增友的山東商人,自小熱愛文學,在得知《紅樓夢》劇組經費緊張可能拍不下去時,坐不住了,主動來到片場,碰到演員李婷和高洪亮,向他們說明來意,兩人一聽是贊助的,立馬告知導演和製片主任。
在交談之後,陳增友很快籌來五百萬,這才得以讓劇組正常拍下去。
景觀搭好,資金到位,就看演員們的表演了。
雖然條件艱苦,睡不好吃不好,但在導演鼓勵與指揮下,大家像螺絲釘一樣,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的演好每一場戲。
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完美,演員演得不到位,導演便親自表演給他們看,一點一滴,從模仿接近,到最後變成書中那個人。
四、結語
彈指一揮間,33年過去了,87版《紅樓夢》網路評分,仍高達9.7分,為什麼它會成功?
有人說,這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說的是當時影視業發展沒多久,同時期作品稀少,敢拍名著沒幾人。
地利,說的是各方面配合默契,雖遇到硬性問題,但好在都一一解決。
人和,是最關鍵的,沒哪個劇組會請來沈從文、曹禺等一眾大師上陣指揮,演員們個個萬里挑一,又經過完整的系統訓練,成為經典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王扶林對《紅樓夢》卻有遺憾,例如因技術問題,他刪了“太虛幻境”,覺得自己理解不夠深,沒拍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的故事線。
藝術沒有完美的,只有打動觀眾才能成為永恆,《紅樓夢》恰恰是做到了這點。
時隔多年,再次提及《紅樓夢》時,王扶林仍保持著敬畏之心,三十年來,他和楊潔一樣,一直不敢看,總覺得這裡不合適,那裡要調整,果然藝術家都追求完美。
曾有學者評價,王扶林作為電視藝術家,不再是孤立個體,而是中國電視劇的標誌與化身。
也許經典有很多,但能成為標誌能開創先河,可就少之又少,這塊歷久彌新的稀世瑰寶,只願世人加倍呵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