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體以及耳耳相傳的薰陶下,“便宜買不到好東西”成為“韭菜收割機”對我欺騙之一。
“品牌”是我們購物選擇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們自然而然的認為品牌是品質的保證,因為如果它品質低劣,就贏不到好口碑,那麼它也形不成品牌。
理所應當的,品質好的東西應該擁有更高的價格去匹配,低廉且沒有品牌的物品可能帶來的是不好的使用者體驗。
即使有品牌溢價,也是理所當然的,優質的商品值得我們用更高的價格去呵護它,讓它一如既往的生產出讓人值得信賴的好商品。
單從生活必需品來說,品牌對我們最大的價值之一,是節省了我們的時間,讓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挑選出讓人放心使用的商品,而不必為當今社會可能充斥的各種各樣的山寨偽劣產品,苦惱的做出選擇。
就我個人而言,打個比方,購買一件冬衣,首先開啟淘寶(或者其他某電商APP),搜尋“冬衣 男”。
在數次被假貨、商品詳情與實物嚴重不符等等情況坑了之後,我學“乖”了,直接劃到“店鋪搜尋”,以店鋪粉絲數作為我對商品品質的衡量標準。
至於碰到劣質品,為什麼不選擇退貨?我猜想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精力去這樣做,比如我就是,從來沒有因為這個理由退過貨,以寫幾十個字“小作文”評價應對。這可能也是崴貨仍然能生存下來的原因之一。
人氣高的店鋪猶如一個優秀的品牌,合乎邏輯的,只有品質優良、服務周到的店鋪,才能積攢一個又一個的粉絲。
於是我習慣了這樣的購物方式,即使價格偏高,也圖個省心。
這種快捷高效但價格不“菲”的購物方式伴隨了我很長一段時間。
一次,當我去朝天門購物時,驚奇的發現,“為什麼這裡的衣服這麼便宜呀?”
幾乎同樣的品質,但是卻是幾百元價格的差距,我陷入了思索。
1|越來越熟悉網購的我們,開始逐漸忽略線下商鋪,大多數的思維認為,線上成千上萬的店鋪之間激烈的競爭足以是我們得到一個合理實惠的價格,然而並非如此。
2|在“頭部”店鋪的市場擠壓下,其他少數店鋪即使擁有同樣品質的商品,同樣的成本,在品牌效應、價格競爭,以及這種消費習慣下也得退出這一市場,轉而售賣品質較差,成本更低的同樣商品。
最後可能“劣幣驅良幣”,品質更低的產品更多的充斥市場,只有具有品牌的店鋪能活下來,並贏得大多數的客戶。
3|線上不一定比線下便宜,“頭部”的部分壟斷,使價格意料之外的高,而線下卻不容易這樣,因為他們只擁有較為固定的客戶,良好的口碑對他們更重要。
4|各個電商平臺的建立已經徹底打破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網路購物帶來的方便,似乎成為了我們唯一的選擇性習慣,也許就帶來了“少數性”壟斷。
4|更多佔有市場,價格也易被少數人決定。
形成這種消費習慣的我,在面對“信任店鋪”價格偏高的情況,也自然的認為這是合理的,便不加思索的按下了“立即購買”,而不再去對比其他店鋪了,也沒有這個習慣了。
我懷疑我又被割“韭菜”了呀!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生活思考,如有冒犯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