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的時候,西德的總理施密特來到了新加坡。兩位老友的相見,自然聊得十分火熱,人家的會晤都是短短几個小時就結束了,他倆可不一樣,這一聊就是3天多,似乎有太多的話根本講不完。
新加坡建國後最成功的政策,莫不過是雙語政策,談到這裡的時候,李光耀更是感到無比的自豪,他直言說,新加坡的殖民者是英國,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現如今全世界都在學習英語,學好了英語對於今後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對於新加坡而言,李光耀的話語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遠處的越南,被法國人殖民,現在還得去捨棄法語努力去學習英語。
施密特
李光耀對英國的讚賞之情,並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他認為,即使在最後離開的時候,英國人都是非常有風度的,把所有需要的辦公樓都完好無損地交到自己手裡,這是世界上很多強大的國家都做不到的。
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們無疑是強盜和侵略者,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落後就註定要捱打,殖民國家對於被殖民國家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如果換成西班牙這樣的國家,或許新加坡還要受到更多的災難。
這李光耀,為啥讓別人欺負了還要感謝人家?這就要從新加坡的歷史和李光耀的個人發展歷程分別講起了。
李光耀
新加坡,夾縫中求生存如果從國土面積來看,只有724平方千米的新加坡是個當之無愧的彈丸小國,一個國家的面積比我國的北京市都要小很多。但是,這個國家卻又是個非常發達的國家,人均GDP一度高達6.3萬美元,隨便擠進全球前十。
你要說它底子好,那就錯了,幾十年前的新加坡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家其他類似情況的國家,人民都是揭竿而起,爭取屬於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可這新加坡就完全不一樣了,是被逼出來的獨立。
時光回到1963年,李光耀帶著新加坡進了馬來西亞,還沒撐兩年的,各種矛盾就展現了出來,尤其是馬來人跟華人就根本不對付。馬來西亞一看,這樣鬧下去可不行,不能不管,於是整了個投票,直接以全票把新加坡趕了出去。
李光耀當時還挺慌的,世界剛穩下腳步沒幾年,你把我們丟出去了,萬一再讓哪個國家給盯上了,這可如何是好,自己也壓根沒有還手之力。李光耀當時心裡還是十分絕望,做著最後的掙扎,然而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回頭望著倒黴的新加坡,算起了自己的賬。
吃的糧食,百分之九十以上要從外面進口;喝的水,自己國家沒有幾滴淡水,還沒湖泊;人家都發展工業,新加坡也沒地方去挖礦,這下完了,大家就老老實實等死就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只能到處找人進口,來維持自己國家人民的生存問題。
到了1997年,東南亞地區突然爆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馬來西亞終於扛不住了,轉了一圈,又把目光鎖定到新加坡頭上,讓這位曾經的小老弟給點錢花花,不然你要從我們這裡拿淡水,就不要抱太大指望了。
這可讓新加坡氣壞了,天天活在別人的壓制下自然沒有什麼長久的出路,想要喝水,還是得自己“挖井”。就這樣,新加坡說幹就幹,不出一年就建立起了第一個海水淡化工廠,這一晃努力了二十多年了,新加坡終於把自己一半的淡水資源問題給解決了。
很多人好奇的是,這麼小一個新加坡,是怎麼富起來的?沒錯,那就是靠自己的地理位置。我們知道,整個東亞地區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進口來維持國家的發展,這種流動的黃金在工業化程序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石油產量在全世界能排進前十名,可對於高速發展的國家來說,這些石油還是遠遠不夠用,還有一大半的石油需要透過進口來解決,像隔壁的日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全部靠進口,自己啥也挖不出來。
所有人都知道石油的重大戰略意義,那麼問題來了,缺石油的情況下,進口後走哪一條路呢?馬六甲海峽。東亞幾個石油用量比較大的國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石油都要越過馬六甲海峽,這條繁忙的水道,直接佔據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運量。
這如果被哪個喜歡使壞的國家控制住了,貿易雙方的矛盾都要大大加深,說不定為了這一條水道都能直接打起來,動機也許單純的為了這條“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十幾個國家共同掌管,非常平衡,這三個國家都會派出自己的海軍巡航,保障這條水運路線的安全。李光耀深知,正是和平穩定的大環境和貿易全球化真正救了新加坡。
可這也是新加坡的軟肋,如果馬六甲海峽沒有了,新加坡的各種貿易幾乎都要跟著垮,生在太平盛世了還好,如果再爆發一次世界大戰,新加坡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7萬軍隊守著世界上最好的港口,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小朋友在保護著自家祖上留下來的金條,和平年代,自然沒有問題,大家知法懂法,也不強行拿你家東西。如果又亂了,一切都是未知數,小朋友終歸還是不堪一擊。
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李光耀感謝英國,最主要的還是高素質的國民教育還有全球化的語言,這些都對新加坡靠著馬六甲海峽做生意發揮著重要作用。
深刻剖析新加坡的本質,我們可以看出,其實這個國家不會真敵視中國也不會反美,他們所說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八面玲瓏攫取利益。因為本質上,這個在新時代突飛猛進的國家,更像一個商人。
李光耀和英國,不得不說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李光耀的家是從中國移民過去的。他從小都被英國文化所深深影響,而且他小的時候還有一個英文名字,叫Harry Lee。12歲的時候,他就考入了英校萊佛士書院,整個世界打作一團的時候,他也無奈放棄了學業,直到二戰結束之後。
看到戰爭結束,李光耀當然是想重新撿起課本繼續學習,家人東拼西湊終於湊足了學費,讓李光耀跑去英國唸書,在這個階段裡,李光耀去過倫敦經濟學院,還去過劍橋大學,他非常努力,甚至都在倫敦拿到了律師資格證。
可以說,李光耀在童年到青年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與英國有著抹不開的關係。
留學回來以後,就是李光耀展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時候了,這批海歸回來以後,一塊建立了一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自己當選了秘書長。
在後來漫長的政治生涯中,李光耀不僅始終能夠獲得這批英國背景幕僚的支援,而且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執政方式都受到了英國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有著如此深厚的英倫思想觀念,當然也受到了英國各位領導人的喜歡。
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與赫赫有名的撒切爾夫人惺惺相惜的故事了。
除了撒切爾夫人以外,英國的首相卡梅倫也對李光耀不惜讚賞之詞,他多次強調了李光耀在治理新加坡開闢的新模式,世界上很少有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辦得到,新加坡在新時代能夠獲得如此浩瀚的成就,跟李光耀有著直接的關係。
回過頭來看,剛剛邁入獨立的新加坡真的是個爛攤子。他作為一國的領導人,站出來解決困難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其中有一點,讓很多人想不明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都是華人的新加坡,為什麼不選擇漢語,而偏偏選擇了英語。
當年,這項政策在剛剛出臺的時候,李光耀沒有做出過什麼解釋,就已經下定了決心去執行。再看看現在的新加坡,我們或許能得出結論。
卡梅倫
一方面是李光耀自己的成長背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清楚新加坡當時是什麼樣,更知道如果這個小地方想要富裕起來,未來要走上一條怎麼樣的發展道路。
想要拉動國民經濟,單靠國內的百姓互相交流方便是遠遠不夠的,在自身資源不充分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招商引資,他最終把落腳點放在了發達國家,而這些國家大多講英語。再加上此前提到的殖民原因,國家的人民中大多都有一些英文的底子在。
到現在為止,新加坡成功崛起,代表了李光耀是正確的,讓GDP直接翻了幾十倍,成為了東亞地區少有的發展中國家。
但是,中國的崛起速度似乎超乎了李光耀的意料。他自己也曾悲傷地預測,未來新加坡終歸會回到平庸的那一類。他自己都覺得,現階段的新加坡只能說是個暴發戶。
另一個角度,為什麼英國沒那麼遭人恨別看現在英國面積不大,曾經那也是相當輝煌。“日不落帝國”讓全世界都聞風喪膽,把整個世界史捋一遍,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實,英國一兩百年裡一共打過世界上一大半的國家。別看現在太平洋那一頭的美國鬧得怪歡,想當年他們也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殖民,是英國最擅長的手段,巔峰時期,英國直接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英國開始沒落還是在二戰結束後的事情,幾乎所有國家都奮起反抗,才最終把殖民者趕了出去,實現了自由。
可為什麼得罪了這麼多人,英國卻沒有臭名昭著?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英國對打仗的本質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那就是一切就是為了搞錢。你跟我們一起搶資源,那我們就是敵人。可如果你突然轉變了,咱倆一起搞錢,既往不咎,以後還是朋友。
一起邁向富裕的生活,用不完的活力,一切向利益看齊,這些共同鑄造了輝煌時期的英國,國內那一畝三分地根本填不飽資本家的肚子,他們把目標對準了海外,解決了無敵艦隊,解決了威廉皇帝,成功入侵了世界上一大堆國家。
不下死手,也是英國人的一個特性。很多人生氣,明明這麼費勁地贏了一場戰爭,為什麼不斬草除根。英國領導一向想得很明白,不能讓小脾氣直接損害了自己的長期利益,既然享受到了輝煌,就要讓他一直延續下去,沒有永遠的敵人,是英國的宗旨。
英國殖民了新加坡的時候,目的就是搞點錢,不至於讓你弄出多大的情緒,到了最後無奈撤走之際,也是好聚好散。如果當時英國人跟法國人一樣,那以後新加坡未來的路也許走得就沒那麼順暢。欺負了別人還讓別人感恩,這也是英國人聰明的一點。
聰明不可怕,壞也不可怕,又聰明又壞的英國卻是最可怕。用了這一點,英國在每次殖民之後,都不會過分損害當地人的利益,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落後地區的百姓當時還不明白啥是真正的利益。
你挖走了他的礦,他不痛不癢,因為自己國家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埋在那他本來也用不著,你挖走也就挖走了,但是你別來搶人家手裡的饅頭,這就足夠了。
後來,特別是看到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國人早都計算出了,如果非要去強行搗亂統治美國,收益似乎彌補不了成本,倒不如放開他任他去了,今後還能交個朋友。
每一次當英國發現一塊殖民地經營不下去的時候,自己絕對不幹耗著,該放棄的時候就放棄,而且就算放棄也要避免流血現象的發生,就像是和平分手一樣,雖然沒這麼濃郁的感情了,可互相知根知底的,一起搞點貿易還是可以。
由此可見,李光耀能說出這樣的一句話,是由三個方面原因綜合構成的,分別是李光耀的個人經歷、新加坡的奮鬥歷程以及英國在殖民地的一系列做法。這三者皆是缺一不可的存在。
不知道新加坡這急速發展之路還能撐多久,最起碼這兩年,還是夠他吃到撐的。至於李光耀一句慶幸曾經新加坡被英國殖民過,並且對於英國的離開也心懷感恩,雖然聽著荒誕,但看來定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