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結”,“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凡事都要以和為貴”,勸人大度,勸人容忍,勸人包容的話比比皆是。中庸貫穿歷史,可以說融入到億萬中國人的血液裡。看盡興衰交替的古人,發現相對於極端的否泰,平衡才是最穩妥的,所以我們的文化裡,始終都在追求和諧,講求不過分突出,也不過分隱蔽。
以和為貴不是錯,錯的是誤用的人
和諧可以說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一直推崇的,以和為貴的初衷是勸慰人能寬厚大度,不要對於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以至於鬧到兩敗俱傷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景下,以和為貴確實能夠有助於緩和局面。但很多人往往把所有的事情都用“以和為貴”搪塞過去,根本不去辨別是非。這種盲目推崇以和為貴,其實是在助長一些邪惡陋習,對解決問題起不到絲毫作用,也是在為未來埋雷。
雙方如果是因一些私利小事,這時用以和為貴勸解,十分穩妥。但如果雙方爭辯的涉及到原則及法律,這時候如果再用“以和為貴”,可以說勸誡人是在和稀泥,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行為也是在助長不良之風。
前幾天的熱門事件,一個叫洛洛的女孩不幸去世,家屬和公司的爭端被曝光,引起眾多網友熱議。大家在洛洛的家庭模式裡看到了“樊勝美式”的悲哀。一個女孩被重男輕女的父母壓榨著,新手機她媽媽用,自己剩七千,她爸爸讓給轉一萬。就連最後身亡,也要被父母作為條件,要挾公司賠錢,用於支付洛洛弟弟的房子首付。女孩寫下一系列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話,甚至曾自殺只為渴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沉重。
洛洛的老闆因可憐家屬,在沒有任何責任下,出於人道主義給予一些錢財安撫家屬。但家屬反而變本加厲,企圖勒索公司出更高的價格。作為調解洛洛家屬及公司領導的調解員,一直在盡力地申訴雙方的需求,卻沒人指出洛洛父母那腐朽的觀念。
稀裡糊塗地以和為貴,不得民心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看到了調解員的侷限性,並指出了問題所在。一個人的糊塗攪不亂大家的清醒。很多人意識到了洛洛父母的腐朽觀念,提出批評。事情的悲劇不只是父母的問題,如果洛洛堅強點,能對父母的過分要求說不,也不會陷入原生家庭的泥淖。父母對於我們的養育恩情,不應該成為壓垮自己的負擔。遭遇同樣情況的小夥伴,一定要規範好自己的界限。這不是自私,保全好自己才能有長久可以談,不能把別人的錯誤都歸責在自己身上。
這件事也是給我們提了一個醒,要有敢於質疑的獨立思想。當別人強行灌輸一些偏見時,指出對方的漏洞,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的勸解。以和為貴應該用到正途,而不是成為助長腐朽觀念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