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荷情,荷理,荷你一起發現創新!

近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公佈了2020年全球最佳國家排名榜,歐洲國家荷蘭躋身前十。本次調查的研究者從9大附屬排名項入手,在綜合了所有附屬排名結果後得出整體排名,荷蘭在創業、公民權、生活品質以及商業開放度上名列前茅,而這也不是荷蘭第一次在國際排名中脫穎而出。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大,人口還不及北京或上海一個城市的荷蘭,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其競爭力指數和創新指數均達到世界前四。

Amsterdam, canal by night, @ Netherlands Board of Tourism & Conventions

這樣一個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能夠如此發達,必然懂得充分且高效地利用有限資源。荷蘭人講究把“財”用在刀口上,它的“刀口”指幾個支柱產業以及未來發展迫切需要的高科技產業,而它的“財”則不僅包括錢財,還包括人才。

在荷蘭活躍的經濟活動背後是一個由政府、科研機構和私營企業組成的生態體系,它們共同出資出力,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型,支撐起這個國家的創新和發展。

公私攜手合作,助力荷蘭“2025科學戰略”

私有和公有資本合作,即PPP(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s)是經濟建設中的一種專案運作模式。在該模式下,民營企業、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進行合作,共同投資經營具有社會意義的專案,如基建、醫療或住房等。

公私合作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了。早在1990年代,歐盟就開始推行PPP,荷蘭是其中的積極分子。在荷蘭,幾乎所有的科研機構、學術型大學和實用型大學都是公立的,因此高校和私營企業的合作是公私合作的一個普遍形式。在這個合作關係中,政府起到了關鍵的推手作用。

圖/ pixabay相簿授權使用

面對不斷升溫的國際競爭和日益變化的國內需求,荷蘭政府在2010年就確定了9大支柱產業,包括農業和食品、創意產業、化工行業、能源、高科技系統和材料、園藝、生命科學與健康、物流和水管理技術。儘管荷蘭的經濟構成十分多樣,這9大產業佔荷蘭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在研發支出上佔到近90%。對於荷蘭這個以高附加值出口為導向的國家來說,該9個產業無疑是重中之重。

圖/ @Netherlands Enterprise Agency

2014年荷蘭政府頒佈了“2025科學戰略”(2025 Vision for Science: Choices for the Future),確立了三個目標:取得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將科研與社會和業界緊密結合,並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

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政府為公私合作提供財政激勵和稅收優惠。各個支柱產業分別類屬某知識創新聯盟(TKI),這些聯盟作為公私合作的法人平臺,從政府那裡獲得撥款。高校和企業可以申請撥款,由知識創新聯盟稽核專案,並決定是否發放資助。

然而,高校和企業並非揹著空米袋,這些合作專案的重要的前提是企業必須投入至少40%資金,且合作協議必須是長期的。這種操作方式卓見成效,從2013至2018的五年內公私合作專案總額翻了一番,達到12.6億歐元,其中接近一半的資金來自私營企業(如下圖所示)。

“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每天就有4項專利出爐?

在荷蘭,幾乎所有的研究型高校和實用性大學都參與公私合作。與它們合作的私營企業的大小規模不一,有跨國公司也有本土中小型公司。合作方式也不一,有的是科研組或教授與企業研發部門的合作,有的滲透雙方機構、有多部門參與的專案,還有的則是坐落在高科技或創業園區的大規模長線協作。

荷蘭各大城市都有高科技園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了。這裡曾是飛利浦的祕密研發基地,2003年向其他高科技企業開放,目前已有140家企業入駐,包括IBM、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也包括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以及眾多研究機構和共享實驗室。

圖/ @Brainport Eindhoven

荷蘭高校的學生和教授們也是園區的常客,與園內的企業保持頻繁交流。拿園區裡的元老飛利浦來說,它就有專門從事公私合作的人員,負責與高校和政府合作的專案。這些互動互助使園區生機勃勃,平均每天就產生4項專利,佔全荷蘭專利的40%,因而獲得“世界上最智慧的園區”殊榮。

埃因霍溫,圖/Pixabay 授權使用

荷蘭的校企合作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也涉及商業創新。在埃因霍溫西北部的鹿特丹,坐落著荷蘭著名的初創企業孵化器:伊拉斯姆斯創業中心。伊拉斯姆斯大學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的近40名教授和研究人員為孵化器裡100多家初創企業提供培訓。這些課程也向孵化器之外的公司開放,因此更多的初創企業能夠從中獲取知識並與其他企業建立互助的關係網。

伊拉斯姆斯創業中心每年會發布荷蘭初創和中小型企業的資料、調研報告及案例分析。眾多創新公司可以通過這些公開的材料看到如何能從初創成長為規模化企業,並如何應對其中的挑戰和困難。這些資料和材料已成為監測荷蘭商業創新的晴雨表,每年荷蘭政府都會在此基礎上討論相關政策。

以上只是兩個例子,諸如此類的創新園區還有很多,比如阿姆斯特丹科學園、萊頓生物科學園、烏特勒支科學園等多個創新園區等。荷蘭“清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也與企業保持緊密合作關係,擁有數個公私合作專案和眾多專利。

如何讓荷蘭校企合作走得更遠,並造福整個社會?

荷蘭政府將新能源和可持續發展、農業水利和食品、量子高科技和奈米技術歸為三大最重要的發展領域,並且鼓勵更多的中小型企業參與進這些領域的創新。這對荷蘭高科技企業和理工及商科院校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合作機會。

然而,荷蘭的校企合作並非沒有挑戰。目前,校企合作還集中在研發和培訓諮詢上,在其它方面合作尚少或效果不佳。比如,如何將科研成果投入市場或用來解決社會問題這一重要方面,校企合作還未能取得滿意的成果。這與企業和高校的思維方式不一致有關。高校認為自己是科研機構,優勢在於前期開發,將新科技投入市場是企業的職責;而企業卻認為開發可利用技術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前期參與,前期和後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閉環。

圖/Pixabay 授權使用

校企隔閡也體現在教育方面。目前的教育合作集中在學生實習和課堂訪問,企業和高校的僱員流動很少,管理層的合作更少。企業和高校都認為雙方文化不一樣,辦事節奏不一樣,因而很難深入互動。

然而,在科技高速發展,職業快速更替的時代,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使大部分人找到座標、發揮才能。校企合作只有在教育上繼續拓展,高校畢業生的知識技能儲備才能與社會發展更為同步,更加符合未來的就業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長期方向是打破研究人員和公司人員的界限,讓企業參與進未來人才的培養中。

圖/Pixabay 授權使用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長遠來看不僅在於幾個重點行業的科研力量,更在於全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未來的人才不僅需要有科研知識,也要有軟實力,這些只能在高校與企業合作中來培養。公私合作的意義遠超出了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這個黃金三角的潛力,不僅能創造更多就業,更好地解決諸如養老、健康等複雜的社會問題,還能擁有更多的與時俱進的人才,使社會關係更加穩固,這也是荷蘭社會發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 | 嶽韜

嶽韜從事商業案例開發、跨文化培訓,併兼自由撰稿人和小說作者。她的最新長篇小說《一夜之差》於2019年1月問世。她的前一部長篇小說《紅蟋蟀》先後被翻譯為英文(Shanghai Blue)與荷蘭文(Schemering boven Shanghai)出版。

吸“荷”氣,賞“蘭”花,一點關注帶回家!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對話在武漢智利人:我們都很鎮定,中國政府很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