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國佛教的生存歷史,與封建政權的發展歷史,密不可分。

我國曆史上的幾次有名的滅佛運動,就很好地證明了兩者的關係。

黃袍滅佛

滅佛運動是指佛教在發展過程中被強力整頓,發展受到抑制。

我國曆史上滅佛運動最有名的有四次,合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三武一宗”滅佛運動,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被佛教史稱為“法難”、“三武一宗之厄”等。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音“託拔濤”),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音“擁”),唐朝的唐武宗李炎和後周的周世宗柴榮。

前三位滅佛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加上後周世宗的“宗”字,故合稱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武帝的滅佛運動主要解決了兵源的問題。

北魏太武帝為了統一北方,推行全民皆兵政策。

當時,佛教盛行,人民信佛教與全民皆兵的政策相沖突。

太武帝在公元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

此舉化解衝突,增加了兵源,以強大的武力為統一做出了貢獻。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主要還是促進經濟發展。

佛教盛行,出家人越來越多,交稅的人越來越少,稅收減少;為了增加稅收,加大稅率,逼迫更多的人出家進入佛門。

經濟惡性迴圈。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100萬僧、尼還俗,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10分之1 的人重新成為勞動力和納稅人,對國家發展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滅佛源於佛教勢力過於強大,影響國家財政,還影響人口生育。

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的規模還大 ,寺院不納稅,十分天下財,佛佔七八分,比皇家還多,哪能了得。

僧人過多,無人種地,田地荒蕪,經濟漸落。

出家人戒律清規多,不能娶妻生子,影響人口生育,國民日益減少。

公元842開始 ,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下“殺沙門令”;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勒令全國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從5人-30人不等。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

唐武宗要求年齡大的人(生育能力和勞動能力下降之後)才可以出家;出家人一旦犯戒,必須還俗。

唐武宗滅佛運動後,人口快速增長,經濟大幅恢復,財政富足,國力強大。

後周世宗滅佛

後周世宗滅佛,主要是滅掉佛教信徒們心中的信仰,在精神層面滅掉佛徒心中的佛。

後周世宗不殺佛教徒,不燒佛經,不關寺院,只毀佛像,讓佛徒們失去心中寄託。

總結——

佛教可以為封建政權服務,也可以不為封建政權服務,但是決不能夠影響封建政權的穩定。

一旦其對封建政權造成影響,其就會被毀滅一次,使其回到起點,從頭再來。

歷史上歷次滅佛,都是因為對封建政權造成了大的影響,使政權不得不採取行動。

四次最有名的滅佛運動,覆蓋全部佛教對政權和國家的影響所在——經濟、軍事、人口和最高信仰(是宗教為大,還是皇權為大)。

其它宗教亦然。

宗教發展可以,但不能夠影響政權和國家的正常和穩定。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好片推薦:緝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