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多個國家或地區相繼出臺了對中國公民入境採取限制的措施。尤其是,最近美國將赴華旅行風險級別提升到最高級別,並從2月2日起臨時禁止過去14天內曾赴華旅行的所有外國人員入境。這種限制中國人入境的政策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和加拿大要嚴苛得多。即使肺炎疫情平息以後,考慮到美國目前佔據著世界創新價值鏈的頂端,所以出於維持其創新優勢的目的,美國也勢必嘗試進一步封鎖中國的創新,其中包括收緊簽證、限制中國的科研人員到訪美國。

我們知道全球交流的暢通對於科研創新是多麼的重要。在人員交流受阻後,對外的資訊交流變得更為重要。但是遺憾的是,中國對外網路資訊交流的便利程度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國外排名前十的網路媒體中,有八家完全不能在中國訪問,僅僅這八家佔了整個中國以外世界網際網路訪問量的將近60%。其管制嚴格程度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下圖比較了一下非西方國家如俄羅斯,越南等國的國際網際網路管制狀況。

資料來源:根據網路資料整理

國際網路暢通有利於科研創新

即使能夠勉強翻牆,由於翻牆軟體的不穩定性和速度限制,國內的學者要做一些世界範圍的調研,獲得一些國外的資料和研究成果,都很不方便。這不利於國內的學者借鑑全球的知識和經驗,也不利於和海外同行交流。中國的企業研發人員也有同樣的困擾,獲取一些國外的研究成果和國外同行交流的費力度都很高。 我的一個朋友是國內某個創業公司的CTO,想獲得一個在Youtube上的人工智慧培訓課程,翻牆搞了兩個小時,最後因為速度太慢就放棄了。一些國際會議,就是因為中國上網不便,而選擇在中國以外舉辦。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只要讓少量高科技的科研人員翻牆就可以了。但是現在和創新相關的,不僅僅區區的幾千人,而是千百萬分佈在各個企業和學校的研發人員,而且還包括其他專業人員,例如營銷,產品,服務等專業管理人員等。馬雲在成為企業家之前,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試想如果馬雲當時沒有接觸到美國的最新網際網路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 我們很難預測下一個創新者會來自於哪裡,阻礙普通人對國際的交流,會使他們的創新和創業的視野有很大的侷限性。

不光是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也會拖累於國際交流不暢。文化,娛樂產業在GDP的佔比越來越大,中國企業在遊戲、流媒體方面已經嶄露頭角,未來文娛產品有機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出口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的文創工作者遠離全球的主流社交網路,就不能緊跟世界文化的潮流和時尚,就難以創造出全球消費者喜歡的文化產品。

國際網路暢通有利於吸引國際人才

中國要成為世界創新的高地,要把中國的商品推向國際,需要大量國際化的人才。中國人的英語其實比日本人南韓人更好一些,所缺的是國際化視野。所以要鼓勵企業的高管接觸國際網路媒體,了解外國顧客的需要。也不妨鼓勵他們和當地的外國人多交朋友。中國企業能否成功國際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培養眾多的具備國際視野能和全世界順暢交流的人才。

在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吸引全球的人才到中國來交流和工作。但是,你願意去一個上網不便的地方去旅行嗎?你願意去一個上網不便的地方工作嗎?最近,美國正在給和中國有合作的很多科學家施加壓力,他們中有很多是華人。 我有很多在美國定居多年的同學,不少是資深科研人員和教授,都願意考慮回國發展。但是上網不便成了其中的一大顧慮,他們擔心回到中國以後和國際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交流就會不方便。不僅學術交流不方便。連他們的小孩都會竭力反對到中國來,因為小孩喜歡的各種娛樂,教育和社交網站都會卡殼。

國際網路暢通有利於商品出口

中國過去出口製造業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主要是製造業產品的品質有客觀的標準,酒香可以不怕巷子深。但是,未來如果需要大幅度提高中國品牌的含金量或者發展更高附加值的體驗型產業如旅遊文化產業,就需要我們更積極主動地宣傳和推廣。如果中國企業不熟悉國際媒體,就無法很好地推銷我們的品牌故事和文化理念。和國外主流社交媒體交流不暢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軟肋。舉個例子,入境旅遊其實是一種高階的文化產品出口,例如一個旅遊目的地的地方政府無法有效通過Facebook上推廣當地的入境旅遊,即使偶爾可以翻牆,其員工從來沒有用過國外的網際網路媒體,其推廣效果不會很好。

不僅是企業和政府的對外宣傳途徑受阻,受阻的還有民間的口口相傳的傳播途徑,要知道使用者在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是今天商品傳播最重要的途徑。中國每年有那麼多人出國留學,旅遊。會講英文的人口也有幾千萬,如果他們活躍在國外的社交媒體,就可以成為中國商品,服務和文化最好的傳播者。中國人出國旅遊或者出差,有時候會交到一些當地朋友,但是由於外國人大多不用微信,而中國人又用不了全球的主流社交媒體。使得和外國朋友分開以後,就“失聯”了。如果能夠開放使用國外主流媒體,中國人就能更多地和外國人交朋友,這可以促進各方面的國際交流包括文化交流,商業交流和學術交流。我曾經也加了很多國家旅遊局官員的Facebook,但是卻無法在國內保持聯絡,也就疏遠了。試想如果一個外國人的朋友圈有不少中國朋友,是不是就更有意願到中國來旅遊,看中國的電影或者買中國的商品呢?

國際網路暢通利於提升國際形象

中國的整體形象或者軟實力是影響高階商品的出口和創新型人才引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主流媒體經常有關於中國的負面報道,有些是誇大甚至是不符合事實的。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有理有據的反駁。 這種反駁可以不僅僅來自官方,也可以來自民間。中國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不僅英文好,而且具備國際視野。他們經常出國,回來後能夠特別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祖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普通民眾的聲音可以有力迴應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民間的正面聲音是最有說服力的,來自中國普通民眾的有理有據的正面聲音多了,西方的普通民眾甚至於西方媒體對於中國的偏見也會逐步改善。適當放開國際主流網際網路可以體現我們的自信心。其實,放鬆遮蔽,雖然也有一些負面的聲音和批評會流進來,但是也會有更多的正面的聲音流出去。

比如說近幾年中國的負面報道的主題之一是嚴重的汙染,這對中國的入境旅遊和吸引人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國外的有關中國話題的論壇上,每當我聽到中國汙染的不實或者誇大的論述,我就會盡量去反駁,用我親身的經歷告訴這些人,中國政府近幾年在治理空氣汙染方面成績卓著,大城市的空氣品質已經大幅改善,甚至比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要好很多。但是由於在國外媒體上,來自中國的聲音太少了,很多不實或者過時的負面報道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糾正。所以,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正面聲音出現在國外網路媒體上。這種聲音不只是指政治方面,還可能是各種角度各種版本的中國故事,比如像李子柒這樣的正面的中國故事,可以提升中國的整體形象。反之,如果在國際主流網際網路上缺失中國聲音,就會妨礙我們提升國際形象。我們相信隨著中國國力和生活水平的繼續提升,中國人未來對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將更具自信心,也會真實的感受到西方社會的很多問題和偏見,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有能力向世界正面傳播中國的故事和文化。可以和全世界人民交朋友,幫助傳播中國的商品和正面的形象。

總結一下:在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封鎖力度,尤其是收緊中國人到美國訪問交流簽證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讓國際網際網路變得更加暢通。這樣有利於中國商品和服務的國際推廣,有利於培養和吸引國際化人才,又有利於科技創新。畢竟政治敏感話題,只是國際資訊交流的極小部分,絕大部分是有益的民間文化和商業交流,我們不能把小孩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這篇文章並不是建議全面放開網際網路管制,即使在西方國家都在考慮立法來管理和規範網路社交媒體,我們建議在有能力控制一些敏感資訊的負面影響的前提下,適當開放主流國際網際網路。例如,有選擇性的開放Wikipedia,Google和Youtube中科研和教育等非政治的內容。

一些具體的管控下的適度開放的建議:

1. 對於外國遊客,可考慮大幅度降低國際漫遊費,並且提供一個國際WIFI通道,外國遊客實名註冊後可以用海外手機WIFI上網。

2. 對於網頁形式的媒體,如Google和Youtube,控制敏感內容和關鍵字搜尋,但開放科研和教育等非政治內容和關鍵字搜尋

3. 對於社交媒體,可以通過讓使用者實名註冊,並提供該社交媒體的賬號和密碼,從而實現管控下的適度開放。

當然具體的管理和技術方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總的來說中國強大的軟體和技術能力應該能夠做成一堵更智慧的國際網際網路防火牆,既可管控敏感資訊,又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道無痛的透明的牆。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不得不用既不安全又不穩定的翻牆軟體。如果能夠建成這樣的智慧防火牆,就會把對外交流不暢的代價降到最小。當然,我們希望和祝願肺炎疫情能夠早日平息,國際人員的交流能夠儘快恢復,但是同時我們希望大家一起想辦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國際網路交流的暢通性,保持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繁榮。

最新評論
  • 1 #

    樑先生大才。我們應該有足夠自信,更好傳播中國故事。

  • 2 #

    的確,思想與資訊的共享和輸入是融入國際的重要一環。

  • 3 #

    要相信民智,老百姓是有分辨能力的。

  • 4 #

    贊同你的觀點,但國內短期內不會改變。

  • 5 #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抱有一個開放的態度,放開一些國際網路的控制,因為我們開與不開,那些輿論陣地就在那裡,我們不如佔就會被別人佔,這對我們的國家宣傳和軟實力宣傳是非常不力的,希望有關部門能注意百姓呼聲

  • 6 #

    非常非常對! 現在這種網路管理方式和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極不對等,希望儘快改善!

  • 7 #

    知道太多對管理不利,還是圈養吧

  • 8 #

    “管控下的適度放開”,一番好心,難以改變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故技重施?美國再次發起“斬首”行動,白宮這回或要有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