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今,學佛的門檻越來越低。現實生活中,我發現身邊學佛修法的熟人日漸增多。他們終日參禪悟道,沉浸其中,樂而忘返。

朋友因生意失敗,整個人一下子變得灰心喪氣,精神萎靡不振,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幹。為了激勵他重新振作起來,家人勸他學佛修行,從佛法中尋求解脫之道。

朋友一心求佛,買來多種版本佛經書籍,並將自己關在家裡苦苦悟禪。但他參了很久,也沒有悟出來什麼是佛。

他原本想透過修行悟道減輕壓力,化解痛苦,卻不曾料到,從一種苦又陷到另一種苦中,對佛只有望洋興嘆。

佛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實際上,我的這位老朋友一開始就違背了學佛的初衷。

面對全新的領域,他不懂得以理性智慧來抉擇,而是單憑“一腔熱情”修行加持,這是典型的“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老朋友的境遇,讓我不禁想起佛學大師南懷瑾的告誡:一個人想要修持有效果,這兩種心發起一點就行了。

01厭離心‍

佛說:戒除貪嗔痴,生髮厭離心,保持和諧與內心清靜,是修佛之道。

南懷瑾對此也曾說過一段類似的話:“有些人學佛修法,不是為厭離心而學,是為貪著心而學,不過是想擁有世間一切以外的成佛而已。”

修行佛法的人都知道,貪嗔痴是佛家中的“三毒”,其邪惡力量是無窮的。它會讓我們心靈動盪,不得自在,甚至迷失自己。

常聽大師講,佛學要求修習者“放下身心世界”。 所謂的“放下”,不是指放下實實在在的外物,而是放下心頭的掛礙,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堅持。

在此,跟大家分享我不久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

有個叫晏通的和尚,每日坐在寺廟內打坐誦經,心中念念不忘的卻是如何撈取更多的錢財。他把師父“生髮厭離心,遠離物慾世界”的教誨,完全拋之腦後。

晏通利用自己的身份,四處化緣勸人捐錢。後來,他用化來的金錢鑄了一個大銅佛像,唆使人供奉,私下裡卻把這些錢財都佔為己有。時間長了,信徒漸漸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再也不捐錢捐物了。

晏通惱怒不已,憤憤之餘責怪佛像不再給他帶來錢財,拿起棍子把佛像痛打了一頓。不曾想,此舉得罪了佛神。佛神為了懲罰晏通,暗施法力。

晏通當天夜裡兩隻胳膊又紅又腫,第二天全身長出瘡包,又過了沒幾天即潰爛化膿。晏通膿血四溢,終日哀嚎不止。

一個人如果沒有發起遠離塵世的厭離心,只會被心中的貪慾矇蔽了眼睛,見利而不見害,實在不值得!

其實,萬法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存在不確定性。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常的,身體也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

所以,我們惟有破除一切執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嗔痴,以厭離心面對世間一切,才能不讓心魔滋生,徹底獲得心靈上的清靜。

02慈悲心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人都有慈悲心,都存有向善的慾望和力量。

南懷瑾在宣揚佛法中對這句話也深有體會地說:“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一個人可以沒有才幹、沒有學問,但是不能沒有慈悲心。”

在佛家看來,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被去除痛苦,稱為悲。

慈悲心是一種關懷之心,它使我們心態平和,迎向光明,生髮智慧。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

慈悲心具有強大的力量,遠勝一般的武器。武器只能制伏人的行為,卻無法改變人內心的邪惡,而慈悲卻能震撼人的心靈,淨化人的身心。

一個人不管是出家在家、高貴貧賤,心地善良都是做人的根本。有了它,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

我們細心觀察事業有成的人,會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常發慈悲心,就算自己受了委屈,也能對別人寬容大度。

“心存善念,天必佑之。”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句俗語。它告訴我們,那些堅信善良,心存善念的人,總會有善報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利小而不做;積小善終成大德,積小德終成大功。

因此,我們要多發慈悲心,用自己的善舉,積極地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惟如此,我們修行佛法才能有所收穫,有所成就。

朋友們,千萬記住:沒有厭離心,不發慈悲心,想在修持上有效果,絕對行不通。或者說,這兩種心只要發起了一點,佛法的感應也能上身。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哪個星座和雙魚座命中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