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很好的國產片,決定花點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些觀後感,也算是對於電影、導演的小小支援。
電影叫《八月》,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的最佳劇情片。
其實生活在隱隱地變化著:有的人為了生活背井離鄉;有的人還沒想清楚自己的未來;家庭為了丈夫的事業、兒子的學習起了爭執;丈夫面對未知的將來,茫然地向空氣揮起了拳頭了......
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沒有狂嚎大哭的情節,電影沒有企圖和心機去調動觀眾的情緒,但是生活的細碎、演員的演繹已經把資訊傳遞給了觀眾。
我自己很喜歡這類的電影,潤物細無聲,這也是侯孝賢、是枝裕和作品的特點。從日常中講故事,看似平常的方式,往往人物、細節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八月》如出一轍,裡面的角色性格鮮明:淘氣好玩的曉雷,不愛學習,喜歡耍雙節棍,會偷看鄰家小姐姐拉小提琴,就是12歲的小男生嘛。
媽媽很愛家人,既關心孃家人的生活,又忙著為兒子學業操心,沒有控制慾,很愛老公和兒子。
我自己最難忘的是發生在曉雷身上的細節刻畫。
曉雷沒考上,上高中花了父母8個月的薪水,在爸爸即將離開的時候,說了一句“爸,我不讀三中了”;爸爸離開以後,家人拍全家福,曉雷用左手給爸爸騰了個位置;上中學之後,曉雷還把他最好的朋友,那根形影不離的雙節棍留在了床上......
是啊,小男孩也在一點點地發生著變化,他在成長。
電影全程用白描的畫面,帶著觀眾乘坐著時光機,回到90年代,裡面的佈景、生活都很懷舊,相信不少人都能借此想起自己的童年。
畢竟《八月》是張大磊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缺點不是沒有的,像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片子在講啥,哈哈哈,但他對於生活的觀察和體會真的很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