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哈利波特》8部電影累計票房超過77億美元,是迄今為止全球最賣座的系列電影。

6萬英鎊,那可是相當於約52萬人民幣呀!

哈利波特小說首版

英國首版之後,製片人大衛海曼經由女助理的推薦下也讀了起來,書稿精彩動人的情節以及極富想象力的設定牢牢吸引了大衛海曼。

他一口氣看到了凌晨4點,第二天就興奮地打電話給華納兄弟影業的高管。

《哈利波特》製片人

在那之後,美國學樂集團出版社以約10萬美元的高價取得第一本小說的發行權,這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故事才正式開始風靡全球。

有意思的是,英美兩版存在一些差異。

英國原版的後段叫《Philosopher's Stone》。

翻譯成中文就是《鍊金石》或者《賢者石》。

而美國版則是我們熟悉的《魔法石》,《Sorcerer's Stone》。

英美兩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據說是因為當時美國出版商覺得原名有點老氣和深奧。

小孩子可能會以為是什麼枯燥乏味的無聊書籍從而影響銷量。

所以就改成了那個與魔法直接相關的書名。

英國版的石頭,單詞是這樣寫的:

而美國版的石頭,則是這樣寫:

《哈利波特》電影第一部和第二部由於比較兒童向,所以導演都是聘請了克里斯·哥倫布,他是執導兒童影視的優秀人才,早期知名作品有《小鬼當家》、《窈窕奶爸》。

《小鬼當家》,兒童喜劇片的經典之作

J·K·羅琳是個非常執著的作者。

她堅持電影主要的演員陣容必須是英國人。

所以出品方雖然是美國公司,可8部電影中的美國演員據我所知就只有一個。

那就是第一部《魔法石》妖精出納員拉環的扮演者,由美國演員威勒·特耶出演。

《魔法石》

不過在《死亡聖器》中,拉環則直接改由英國的沃維克·戴維斯扮演。

《死亡聖器上》

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英國只有兩種演員:演過哈利波特的和沒演過哈利波特的。

除此之外J.K.羅琳還堅持電影要在英國取景,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硬氣,才讓得這個系列電影具備正統無比的英倫氣息。

《哈利波特》才能成功貼上英國標籤,成為代表英國流行全球的又一個文化符號。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於2001年的11月。

可是在一年前距離開拍不到3個月的時間節點,劇組仍未敲定主角的人選。

即便此前已經試鏡了上萬名小男孩演員。

後來製片人在一間劇院發現了10歲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試鏡之後導演才最終宣告丹尼爾就是團隊苦苦尋覓的天選之子。

順便一提,艾瑪·沃森和魯伯特·格林特試鏡時也分別才9歲和11歲左右。

《哈利波特》開拍前第一批照片

團隊選中丹尼爾的理由是這樣說的:

丹尼爾身上似乎有一種受了折磨的樣子,看上去心靈既天真又老成,且符合憂鬱低沉又正直勇敢的特點。

而10歲的丹尼爾當時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和哈利波特有什麼共同點,他說和哈利一樣,同樣想要一隻貓頭鷹。

也就是電影中哈利·波特11歲生日時,海格在對角巷咿啦貓頭鷹商店,買來送給他的生日禮物—雪鴞海德薇。

而在第七部電影《死亡聖器上》裡面,哈利在轉移前將海德薇放走,但海德薇在哈利被攻擊時飛來保護哈利,阻止食死徒,卻被索命咒擊中身亡。

作者之所以要寫死這隻可愛的雪鴞,寓意是那時候的哈利已經長大成人。

海德薇的死亡,白色的逝去,象徵哈利已不再純真。

他必須要在自己內心被黑暗同化前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

當然了,系列電影如此漫長。

所以海德薇這個角色也先後用了四隻不同的貓頭鷹飾演。

最後再說一個有趣的幕後。

第一部電影最先拍的戲份,是學年終眾人在火車站告別的那場群戲。

在原著中哈利的眼睛是綠色的。

可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卻是藍色。

為何不忠於原著呢?

其實一開始拍的時候劇組是讓丹尼爾戴上綠色隱形眼鏡,並且儘可能讓他感到舒適自在。

可惜丹尼爾對隱形眼鏡過敏,所以迫不得已只能放棄這個設定。

哈利面對海格時雙眼看上去好像要流淚,實際只是因為之前戴了隱形眼鏡而有些紅腫罷了。

以上就是《哈利波特冷知識》第1期。

影片版如下:

1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構思七年的電影,是對觀眾觀影習慣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