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500萬年前,地球的霸主寶座曾一度讓位給蛇族,因為持續20萬年的地球“高燒”,孕育出來了史上最大的蛇——泰坦蟒。
始新世極熱事件,孕育泰坦蟒大約在5500萬年前,古新世—始新世之交, 大氣和海洋發生一次全球性快速升溫事件, 是迄今為止地質歷史中最劇烈的全球升溫事件之一。有人稱之為晚古新世極熱事件 , 也有人稱之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這是一場持續20萬年的地球“高燒”,直到5530萬年前才結束。
在這20萬年間全球氣溫上升了5到8攝氏度。火山活動引起地殼抬升及海洋底層水升溫,導致天然氣水合物不穩定而釋放出大量甲烷 。甲烷是強溫室氣體,其被氧化生成的CO 2 也是溫室氣體, 兩者在大氣圈中造成極熱事件的最終形成。
因為蛇是冷血變溫動物,冷血動物所處環境的平均溫度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其新陳代謝,當環境溫度高於蛇體溫,它們會擴大暴露體表面積與增加呼吸道的通氣量,以加速散熱,如果處於低溫環境的時候,蛇的身體即隨著溫度降低而開始盤蜷成團,減小暴露的體表面積,以減少體熱的散失,而有助於延緩體溫的下降。如果你會發現巨蟒都是分佈在全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
這就是著名學者伯格曼發現的伯格曼法則,同一種類或者相似種類的恆溫動物,溫度越低,其體型越大。作為恆溫動物,體型越大,其相對身體的表面積就會越小,散熱就會越少。
而變溫動物,溫度越高,其體型越大。作為變溫動物,體型越大,其相對身體的表面積就會越大,就不容易過熱。
所以因為始新世極熱事件,地球的持續高燒,讓泰坦蟒的體型不斷變大,遠古泰坦蟒的身長達到13米(也許還有更長的),體重超過1噸, 身體最粗處寬達1米,它們至少要在最低 30℃到 34℃的氣溫下生存,這和始新世極熱事件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一致。
而地球的持續高燒,也讓烏龜、鱷魚等體型不斷變大,在泰坦蟒生活的區域,生活著炎魔煤礦鱷與瓜希拉冥河鱷等大型生物,這為泰坦蟒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泰坦蟒的發現泰坦蟒為人類所知的時間並不長,它的化石是在塞雷洪煤礦被發現的,
塞雷洪煤礦(Cerrejon)位於哥倫比亞共和國,是南美洲最大的煤礦之一,該煤礦的煤炭產量約佔哥倫比亞所有煤炭產量的37%。2009年的時候,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單位的的考古人員在在塞雷洪煤礦附近發現了泰坦蟒的化石,在此發現之前,在南美古代熱帶環境中很少發現古新世時期的脊椎動物化石。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傑森·海德(Jason Head)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透過活蛇椎骨尺寸和體長之間的數學關係,推算出這了泰坦蟒的身體尺寸。泰坦蟒的發現也側面證實了始新世極熱事件。因為體型龐大,所以也就被科學家們以古希臘傳說中的神明命名為“Titanoboa”——泰坦巨蟒。
它們生活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的熱帶雨林裡,熱帶水生蕨類植物蓬勃發,它們長時間,甚至一直生活在水中,避免因為自身活動而讓身體中累積太多熱量。泰坦巨蟒的牙齒和上下顎結構有著明顯的特化,這種特化可以讓它們可以更好的捕食水底生物,比如炎魔煤礦鱷與瓜希拉冥河鱷,而在它們剛出生的時候,炎魔煤礦鱷與瓜希拉冥河鱷等生物也會襲擊它們。
炎魔煤礦鱷與瓜希拉冥河鱷也都是在塞雷洪煤礦發現的化石,瓜希拉冥河鱷體長估算約為5.04~6.46米 ,體重大概在500~1100kg之間,炎魔煤礦鱷尺寸估測其體長約為16英尺,體重範圍大概在500~600kg之間。兩者處於互相交鋒的關係。
如今蛇與鱷後代的交鋒行為也進一步體現了這兩種爬行動物之間的天敵關係。例如,亞馬遜流域的現代水蟒(包括當前世界最大蛇類頭銜保持者綠森蚺)常常以鱷魚家族的現存成員為食,如凱門鱷。
總結目前,地球大氣中至少有3萬億噸二氧化碳,人類每年還會再排放300億噸(相當於大氣中含量的1%);與人類相比,火山的貢獻佔比較小。
相比之下,“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西伯利亞地區岩漿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估計達到了30萬億至100萬億噸,是目前大氣中碳總量的10至30倍。
按照當前的速度,人類只需要1000到3000年就能產生這麼多碳,到3014年,地球可能將面臨另一場滅頂之災。儘管看似久遠,但以地質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極短的時間尺度。
關於這場地球高燒,有一個最詭異的問題就是,5500萬年前的氣候變暖在第一個真正的靈長類動物進化過程中,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因為人類是由靈長類動物最終進化而來的。現代靈長類動物與馬和其它有蹄類動物,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伊始階段出現,並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