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一場大火在美國紐約華人博物館(MOCA)燃起。四處張狂的火舌幾乎吞噬了整座大樓,夜如白晝。
隨後博物館發出了宣告:華人博物館的主館與檔案館分設兩地,此次起火的位置是博物館的檔案館,數十年來傾盡心力收集的85000件珍貴的館藏,極有可能在這場大火中毀於一旦。
上世紀70年代末,為了強化當地華人的社群建設,讓老一輩華人能被歷史銘記,歷史學家陳國維(John Kuo Wei Tchen)以及社群運動領袖黎重旺(Charles Lai)發起了紐約唐人街歷史專案,這也是華人博物館的雛形。
華人博物館最早的藏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也就是晚清時期。在時候有許多的華人飄洋過海來到美洲這片新大陸。在這裡,他們當過鐵路工人,也做過洗碗工。華人博物館的藏品,則全方位地講述了中國移民在美國的奮鬥史。
作為“紐約唐人街的支柱”,華人博物館儲存著19世紀華人赴美以來極為珍貴的信件、照片、報紙以及身份證件,清楚地展示了華人在美歷史的變遷。
同時,博物館中還藏著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的檔案。這是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種族歧視法案之一,也美國曆史上最惡劣的歧視行為。
除了這些,華人博物館還留有許多記錄時代、記錄華人生活的資料。
1980年代,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不久,來自香港、臺灣和中國大陸的移民大量湧入美國紐約。這波移民潮為原本的唐人街帶去了新的風貌。
與此同時,華人博物館剛剛成立。為了記錄下紐約唐人街這一歷史性的轉變,博物館委託了攝影師巴德·格里克(Bud Glick),請他幫忙用鏡頭記錄這段時期唐人街中鄰里發生的變化,主要包括華人的街頭生活和家庭場景。
● 1983年,紐約愛烈治街9號,老人Kam Ho Lee與外孫Vincent Lee
在他的鏡頭中,很少帶有獵奇的視角,也因此我們得以真實地看到30多年前唐人街的真實生活。
從“光棍公寓”裡吃飯的男子,到紐約某製衣廠坐在布料堆裡勞作的女工,再到農曆新年時期街上散落的爆竹衣,彷彿這一切並不發生在美國,而是在中國。
巴德曾經記錄了一個真實的移民故事。在巴德的印象中,華人移民周先生是一個Sunny開朗的男人。巴德遇見周先生時,他正在一間舊式的手洗洗衣店打工。
● 1983年,中央街202號3樓Geolan運動服裝廠
● 1982年,紐約擺也街單身公寓
當年周先生獨身一人從中國來到美國謀生的,本以為能遇到更好的機遇,可現實卻沒有那麼順利。作為一個大男人賺不了大錢,卻只能囿於這個小小的洗衣店,他對自己在這個國家的經歷感到痛苦。
更難過的是,由於資金和環境等原因,周先生不得不與妻子一闊兩別,至今已經有30多年見到妻子,只能通過零零散散的書信聯絡。為了改善生活環境並把妻子接過來,周先生依然選擇留在這裡奮鬥。
後來,他的妻子終於成功地申請來到美國。當他們再次相遇時,昔人已老,這本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周先生和他的妻子卻更加珍惜彼此相處的時光。因為對他們來說,在異國他鄉能有自己最親近的人每日陪伴,已經是一件最珍貴的事了。
● 1981年,紐約鮑德溫 ,周生與周太太
巴德的鏡頭記錄了許多在美華人的生活點滴,這些珍貴的照片現在正藏於華人博物館中。
2009年,博物館的主館改遷至中心街215號,這些照片也隨之遷到了新的館址。新主館的設計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林瓔,林徽因的侄女。
考慮到這是一座記錄華人在美歷史的博物館,林瓔為博物館設計了兩個入口,分別代表著過去以及現在、傳統以及新潮。主入口面向代表著傳統的唐人街,而另一個入口則面朝著象徵新潮的SOHO社群。
兩個不同的入口,一個可以看到正在逐漸消逝的唐人街文化傳統,另一個可以看到SOHO社群的現代新潮,有著未來與前途的展望。步入博物館主館,就如同來到了中國。中式的傢俱、服飾、文字與臉龐,無一不在提醒著你,這是華人的“地盤”。
● 華人博物館主館內部
對於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林瓔曾這樣說道:“如果你是華人,認為你與美國社會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時,到博物館來會找到你的歸屬。”
華人博物館藏品豐富,從早期在美華人家庭的旗袍、戲服等服飾,到洗衣機和菜譜等生活物品,再到華人英雄的紀事,如李小龍,那些獨一無二的藏品無不記錄了有血有肉的華人故事。
無論你是什麼年代來到美國,都能夠在博物館中真切感受到華人在美生活的歷史。
● 李小龍的紀事
● 主館內的華人英雄紀事
華人在美生活的歷史,是一部艱辛的移民奮鬥史。從19世紀開始,華人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經歷過排華歧視,也經歷過文化交融,華人心中總有著一種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形成了各地的唐人街。現在華人能自信地抬起頭來,全靠華人堅強不屈地奮鬥。
華人也似乎總有著一種民族凝聚力。現在國內疫情當前,海外華人華僑也紛紛捐資捐物。在面對困難時,華人總能團結起來去解決,這也許就是華人團體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原因之一。
● 1984年,紐約擺也街上的農曆新年
從1980年創立到現在,華人博物館蒐集並記錄了在美華人近兩百年的生活片段以及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績。可以說,華人博物館是在美華人的共同記憶。
而這一次的大火,幾乎抹除了許多在美華人對於華人歷史的記錄。可想而知,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惋惜的事。
● 1982年,錢女士,她的丈夫Quock在幾個星期前的洗衣店搶劫案中喪生
華人博物館火災導致建築內部受損嚴重,至少有三週時間不允許任何人進入,這意味著無法對藏品展開及時的搶救,多數藏品可能會就此消逝。
但萬幸的是,存放在二樓檔案室的35000件藏品,已經通過電子化掃描進行了存檔。這幾天也傳來了好訊息:約有700箱珍貴藏品被搶救,其中八成有望修復。
● 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搶救文物
博物館方面已經準備好進行重建復原的工作,也為修復文物需要發起了籌款。歷史總是曲折的,困難也許隨時都會到來。
保護現有的文物,在緬懷過去的人與事中延續華人的奮鬥精神,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
參考文獻:
美國華人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