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小學生成績不好被爸爸脫光趕出門”的微博衝上熱搜,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事發安徽銅陵,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被爸爸脫光衣服趕出家門,鄰居報警後,警察蜀黍將其送回家,並對其家長進行了批評教育。
小學生成績不好被爸爸脫光趕出門
誠然,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習好,有教養能成才。但往往事與願違,面對熊孩子很多家長表示相當頭疼,簡直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孩子的教育問題,早已成了全社會的焦點問題。
其實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源在父母身上。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孩子的管教,過於放縱或過於嚴厲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既要保護孩子自尊,又要嚴格教育孩子,如何把握好管教的尺度,的確值得思考。個人覺得一定要有教育尺度和底線!
管教尺度太難把握:尺度小無用,尺度大過分
首先要給予孩子尊重,給予對方成長的空間,才能讓雙方關係朝著健康的方向成長。現在的孩子普遍懂事較早,也有很強的自尊心,千萬不要當眾打罵孩子,這會很傷孩子自尊。
如果是小的過錯,或是調皮了點,完全可以等回到家裡再進行說教,讓孩子明白道理。但如果是打人、欺負小朋友等行為,一定要及時教育,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不打不罵管教“熊孩子”的幾個技巧:
1. 轉移注意
對於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比如超市裡亂拿貨架上的商品,可以嘗試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有趣的事情上。
2. 明確規則
對於比較嚴重的錯誤行為,如在超市亂跑,家長要明確表達自己的原則,及時讓孩子知道行為的嚴重性。
3. 表明期望
對於問題影響不大,屬於主觀上非故意的行為,如把帶出去的玩具弄丟了,這種錯誤行為家長不宜過分追究,但要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希望孩子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4. 補充知識
如果是由於無知才導致犯了錯誤,家長需要給孩子及時補充相關常識,從而避免孩子再犯類似的錯誤。
5. 採取行動
對於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屢教不改,反覆建議多次依然沒有改正,家長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
6. 喚起同情
比如孩子因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身體/心理造成的傷害,而犯下的無心之過,家長應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7. 承擔後果
孩子存在一定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家長應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比如孩子玩火,多次告誡玩火會燒傷後,孩子仍不聽的,可以讓ta感受下被小火苗燒灼的感覺。
當然,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會出現各種問題,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注意教育方法,把握好管教的尺度,才能教育出品學兼優的孩子。這也是個需要不斷摸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