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998年美國版本的《哥斯拉》(Godzilla)飽受爭議,畢竟傳統影迷心目中的哥斯拉除了要會原子吐息外,形象還要更接近為恐龍,而不是一隻大蜥蜴。不過本質上哥斯拉就是“一隻受到核輻射突變的巨型鬣蜥”,在古生物研究史上,恐龍也曾扮演過“巨型鬣蜥”一樣的角色。這就要從最早發現的恐龍——“禽龍”的研究歷史講起了。

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這種長相奇異的蜥蜴只存在於加拉帕戈斯群島 | Diego Delso / Wikimedia Commons

長有鬣蜥牙齒的怪物

禽龍(Iguanodon)的化石發現於1822年,如果不算上過去把化石穿鑿附會成神話中的巨人、惡龍和怪獸的紀錄,它是最早被發現並經過科學研究的恐龍。不過,禽龍化石從發現到發表花了三年的時間,一直到1825年才正式將這些化石命名為“禽龍”,比巨齒龍(Megalosaurus,1824年命名)還晚,因此雖然是最早發現,但卻是第二個被命名的恐龍。

禽龍化石由英國醫生吉迪恩·曼特爾所發表,據傳是有一次他帶著妻子在外出診,他的妻子在周邊閒逛時,於一處建設工地的廢土石堆中意外發現的。但這個故事現在被認為是杜撰的,除了沒找到任何曼特爾醫生帶著妻子出診的紀錄外,他本人也在後來的訪談中也聲稱是自己發現的。最早發現的禽龍化石,主要是一些牙齒和不完整的身體骨骼。由於牙齒外層有釉質,更加光亮,能從廢石堆裡脫穎而出,吸引到曼特爾的目光。

禽龍的化石裝架 | Domser / Wikimedia Commons

最初發現這些化石時,曼特爾醫生拜訪了倫敦皇家協會的許多專家,但當時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化石不是魚類就是犀牛的。隨著1824年威廉·巴克蘭發表巨齒龍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遠古曾經存在過巨大的爬行動物,曼特爾醫生也著手以爬行動物的角度研究當年發現的那批化石。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他造訪了多處博物館和學者後,因緣際會下看到了鬣蜥的標本,並發現他所發現的化石牙齒和鬣蜥標本非常類似

1825年曼特爾醫生髮表的,對禽龍和鬣蜥牙齒進行的比較 | Wikimedia Commons

透過這個發現,曼特爾醫生將這些化石命名為Iguanodon,即希臘文的鬣蜥和牙齒所組合而成。至於中文為何會將“鬣蜥牙齒”翻譯為禽龍已經不可考,應該是沿用日文的翻譯,而日文則可能是因為這類恐龍屬於鳥腳類,然後將“鳥”與“禽”連結後翻譯而來。

水晶宮的恐龍熱潮

隨後於1834年,人們又發現了更完整的禽龍標本,但可能是受到了鬣蜥的形象影響,當時的標本重建儼然就是一隻大蜥蜴,而禽龍招牌的釘狀拇指,更被當成角而安在了鼻子上。隨著越來越多不同的恐龍化石被發現,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遠古生物並不是簡單放大的蜥蜴,而是來自於另一個爬行動物的家族。直到1842年,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將當時發現的斑龍、禽龍、林龍(Hylaeosaurus)等化石歸入“恐龍類(Dinosauria)”這個新的分類中,“恐龍”一詞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851年,英國舉辦了世界博覽會,當時曼特爾醫生已經去世,因此這些恐龍復原模型的工作主要交由理查德·歐文爵士負責。根據當時的認識,恐龍還是被複原成比較接近大蜥蜴的形象,這些模型被展示於英國第一屆世博會的展廳“水晶宮”之中,這些“怪獸”獨特的樣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迎來世界上第一次的恐龍熱潮。

按照大蜥蜴形象製造的水晶宮復原模型, “禽龍”鼻子上有個“角” | ketrin1407 / Wikimedia Commons

大蜥蜴至今的演變

1878年,人們在比利時的一個礦坑中找到大量且完整的禽龍骨骼,而且這些骨骼大多保持了相互連線的狀態。根據這個發現,古生物學家對禽龍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是確認了那個在鼻子上的“”,其實是它的釘狀拇指,再來是根據前後肢長度比例不同,認為這種恐龍應該是像袋鼠一般站立的。這個袋鼠站姿的恐龍復原姿勢影響深遠,在接下來超過100年中,人們都是以這種形象看待恐龍,而影視作品中的怪獸如日本經典版本的哥斯拉,也都是以這種姿勢進行移動。

二足站立的禽龍復原圖 | Wikimedia Commons

哥斯拉的站姿參考了禽龍的復原 | Wikimedia Commons

到了1980年代,古生物學家發現禽龍的尾巴上有許多骨化的肌腱,如果按照袋鼠的站立方式,尾巴則會骨折。同時這個時期又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恐龍和鳥類的演化關係,因此復原也開始比照鳥類脊椎平行於地面的姿態,於是,現今我們看到的恐龍復原圖,逐漸呈現於世人眼前。

而隨著人們對足跡以及生理結構的進一步認識,現在認為禽龍可以選擇用四足或二足步行。它們多數時候會以四足緩慢移動,到處進食,但遇到危險時則會運用後肢較為快速地奔跑。更新的研究則顯示,隨著它們的成長,移動模式也會從二足逐漸變向四足。

比利時礦坑中發現的禽龍化石裝架 | Wikimedia Commons

從最初鼻子長角的大蜥蜴到現代的禽龍復原圖,這種恐龍的形象經歷的許多的變化。但我們對恐龍形象的瞭解受到化石儲存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肯定都還只是冰山一角,今後還要仰賴古生物學家抽絲剝繭的研究,逐漸讓真相水落石出。在未來幾十年裡,禽龍的形象還會有什麼變化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1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科宇航完成ZK-1a運載火箭“冷氣”級間分離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