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責編丨兮

2021年1月29日,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包含中國、荷蘭、芬蘭、英國的多國合作研究團隊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發表了文章“Genomic monitoring of SARS-CoV-2 uncovers an Nsp1 deletion variant that modulates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報道了一種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新冠病毒Nsp1(Δ500-532)突變株,並從分子病毒、分子流行病和臨床表現角度闡述了該突變株的特徵

非結構蛋白1(Nsp1)是新冠病毒編碼的一個包含180個氨基酸的蛋白質,慕尼黑大學曾在Science報導Nsp1能夠與40S核糖體亞基結合,導致細胞中mRNA的翻譯過程被抑制,由此阻斷RIG-I依賴的固有免疫反應。研究團隊利用奈米孔三代測序技術對來自於248位新冠感染者的310個臨床樣本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並結合一代和二代測序技術驗證,檢測到35個突變株,其中約20%具有同一種突變Nsp1編碼區(Δ500-532)缺失。研究分析了此突變株的分子流行病學,公共病毒資料庫顯示Nsp1缺失突變株在37個國家和地區的病毒資料庫中均出現過。結合117項臨床資料,研究發現這一突變株毒株與較低的病毒載量水平和較低外周血IFN-β水平有關;並透過實驗在不同細胞系中均證實了Nsp1 Δ500-532突變株能夠降低IFNB1啟動子活性而進一步抑制IFN-I下游訊號傳導。這為運用這些基因組標記物進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提供線索,並且可為有效設計新冠肺炎的疫苗及藥物提供潛在重要資訊。

該項研究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英國卡迪夫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武漢千麥檢驗實驗室、天津大學、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四川省疾控中心、廣東省疾控中心、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共同完成,陳路研究員、應斌武教授、耿佳研究員和李為民教授等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林靜雯研究員、博士生唐超魏瀚鋮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1.01.015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女人48歲以後,最好別穿這5種顏色,邋遢掉檔次不說,還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