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精準描述了地球公轉和自轉兩種狀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說法來自西方的“地心說”,持這個態度的包括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偉大的古代學者。按照西方科學的記載,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這個學說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改變了人類宇宙觀。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日心說”或者“地心說”,都是一種假說,都具有積極意義,也具有不完善的地方。而日心說,也並非哥白尼的獨創發明。在西方科學記載中,早有古希臘學者提出過日心說。
綜上所述,地球靜止不動,其他星球圍繞地球轉動——這樣的想法,是西方科學發展的某一歷史階段。換句話說,我們中國的古人,還真不是這麼認為的。
“天行健”的意思,廣義來說是宇宙不停運轉,狹義來說,至少也包含了太陽和行星的迴圈往復。“坤至柔而動也剛”,坤為地,同樣在運動。
不要說什麼古人以為天動地靜,只要好好讀書,從一些簡單的史實和歷史文獻就能發現,我們的祖先很厲害,他們很早就知道天地都在運轉,生生不息。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古人的天地觀、世界觀。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風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說卦傳》
上面是來自《易經·說卦》的文字,“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有的版本中有,有的版本中沒有。但是,這確實對於學易的人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
因為在先天八卦圖中,同樣也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說法。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謂之左旋,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謂之右旋。總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懂得天在左旋,地在右旋,而且,至少要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了。
在著名的先秦古籍《黃帝內經》中,岐伯明確說:“天自東向西執行,地自西向東執行”。(見《黃帝內經》,五執行大論)
類似的敘述還有:
地恆動不止,而人不覺,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 ——《尚書緯·考靈曜》
運轉靡已,大地密移,疇覺之哉。 ——《列子·天瑞》
地動則見於天象。——《春秋緯·運鬥樞》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從相對運動的角度看,一個左旋,一個右旋,似乎是說一件事。但事實上,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古文(文言文),從來都是簡潔至上。也就是說,天道左旋與地道右旋是在描述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的兩種運動狀態:自轉和公轉。
03 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具有兩種運動狀態的在《易經·說卦》中,有如下的說法: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以立天道曰陰與陽。意思是說,古人對天地的經驗總結,來自上觀天,下察地。
具體來說,古人面南而立,透過仰觀天象,首先會發現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自東向南向西做右旋運動,這就是,地道右旋。我們現代科學把這樣的運動,稱之為地球自轉。
其次,我們都知道巨大天幕上的星星大多相對位置靜止不動,這些靜止不動的星空背景,就成為了太陽執行的座標。太陽,在星空座標中,以“年”為週期自西向南向東左旋運轉一圈。這就是天道左旋。我們現代科學把這樣的運動,稱之為地球公轉。
上述的觀測過程,在《黃帝內經》中,講得也非常明白:“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一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數焉”,“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
天上的恆星是度量日月執行的工具,太陽一天在星圖上執行的角度,稱之為一度,而月亮一天執行十三度多一點。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12個時辰。顯然,這裡的日行一度,是描述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過程。
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天道左旋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要一年時間,總共365.25天,也是365.25°。同時,月亮圍繞地球轉的週期是27.32天,365度除以27.32約等於13.36度。
古人對於“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描述,無疑是非常精準的,而且非常簡潔: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因為,這樣短短一句話,我們今天要用很多數字來解釋才行。
由此,將傳統文化中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結合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產生了陰陽太極理論,現在又與現代科學的DNA螺旋結構相聯絡,並無不妥,還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