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近日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臺後,韓國動作頻頻,不僅熱切發去賀電,還爆出總統文在寅應邀參加G7峰會、與美國重啟部長級朝核對話等訊息。種種姿態都在表明,在度過與特朗普政府的冷淡期後,韓國已經準備好了重新迎接“大哥”迴歸。

然而世界大局已變、美國威信日衰,樂觀的韓國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當美國“小弟”的得失比已大不如從前。

當下的韓國深陷新冠危機,國內商政纏鬥、財閥壟斷、新生人口斷崖、邪教盛行等社會和政治頑疾不斷深化,對外軍事被美國把控,科技被日本壓制,經濟依賴中國,發展萎靡。內外重壓之下,韓國儼然已經顯現出衰落的前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話語權越來越無足輕重。

這樣的韓國,雖然還在到處爭奪“宇宙國”的高帽,但它還能透過在中美之爭中左右逢源東山再起嗎?還能圓“東方以色列”的大夢嗎?恐怕更大機率是將自己在“東方波蘭”的路上越推越遠。

回顧韓國的崛起奇蹟,寫滿了“時機”二字

韓國地處朝鮮半島的尖兒上,三面環海,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00萬,資源匱乏。歷史上,韓國與朝鮮一體,長期作為中國的附屬國,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開始為攻打清政府做準備,逐步向朝鮮侵蝕。

1910年朝鮮正式被日本殖民,1941年,朝鮮開始發動反殖民的光復運動,二戰結束時擺脫日本實現獨立,在美蘇對抗下被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朝鮮歸附美國,北朝鮮歸附蘇聯。

就自然和歷史條件而言,韓國並不具備成為強國的條件,然而大國的地緣之爭改變了小國的命運。

日據時期,資源本就匱乏的韓國被日本當做糧食和原料倉,長期得不到發展,產業單一落後。二戰日本被趕走後,韓國起支柱作用的礦業也因缺乏技術而坍塌。

1950年,朝鮮一路攻進韓國首都,雖然最後在美國為首的聯軍支援下保住了疆域和領土,但又被戰爭衝擊了一波,情況自然不會好,貨幣嚴重貶值,物資嚴重短缺,人民窮得叮叮噹噹,靠外部援助過活。

60年代,韓國終於迎來了命運節點。當時美日迎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期,韓國作為美國對抗中朝的前線,長期接受美國軍事援助,臣服於美國屋簷下,是一個合乎時宜的發展物件。美國與早期扶持起來的日本達成共識,決議助推韓國產業發展。

韓國就這樣跟其他一些東南亞中小國家一樣,接到了美蘇地緣之戰接下來的發展機會。

1961年,獨裁領袖朴正熙上臺,積極迎合美日,大力引進日資、外援,大量進口原料,從美日接收新技術,向世界出口工業產品、勞務。

在日本和美國的支援下,韓國快速積累了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三十多年間經濟增速都維持在8%上下,創造了至今仍為國民津津樂道的“漢江奇蹟”,一躍成為國際上炙手可熱的新興經濟體。

朴正熙

那期間,韓國的支柱產業逐步從紡織、服裝等輕工業轉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產業,之後又向趁著日本被美國打壓實現產業向電子、醫藥等高新技術升級,成功邁向高技術梯隊。從60年代到90年代,韓國GDP總量增長了一百多倍,人均收入從87美元上升到近6500美元,,與港臺、新加坡共稱“亞洲四小龍”。

雖然1997亞洲金融危機後經濟增速開始下滑,但韓國的汽車、電子通訊、機械、船舶、化工等產業長期高居世界科技大國前列,在被中國超越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全球最大船舶製造國,擁有核能、航天、驅逐艦等製造和應用能力。

因為比鄰而居又擁有先進的技術優勢,韓國長期被中國視為重要的合作伙伴,三星、LG、現代等企業都在中國獲益不菲,甚至背靠中國頂住了08年金融風暴。

可以說那個階段的韓國應變很靈活,趁著中美地緣之戰又搏了一波發展,一面依賴美國武裝軍事、博國際聲譽,一邊從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的韓國,軍事上配備了K2坦克,K9自榴炮彈,F15k、KF16、F35A戰機,和平眼預警機,KDX3宙斯盾驅逐艦,玄武2彈道導彈等武器,整體軍力在美國評估榜上排名第七,雖然受業界質疑,但表現也不俗。

在經濟上,19年統計顯示韓國全球排名第11,在俄羅斯之前。綜合國力排名也在十幾名徘徊,在中型國家中成績頗佳。

縱觀韓國的發展過程,有自身努力的原因,也離不開幾次時機的助推。然而韓國的輝煌也僅限於此了,建立在外援之上的亭臺樓閣到底根基不實,經不起國際動盪的衝擊,近年已經開始明顯走衰。

四面楚歌已經在吹響,韓國該何去何從?

韓國體量有限,資源匱乏,發展奇蹟是靠外部援助和先發優勢促成的,國家經濟建構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外部市場之上,註定抗衝擊能力薄弱。隨著國際形勢日漸動盪,韓國的日子也不那麼好過了。

韓國面臨的國內外困境相當複雜,幾乎四面楚歌。單就國際形勢而言,韓國最重要的三大關係國——中日美,美日在其產業上游,中國在其產業下游。中美對峙越演欲裂後,擠在四國關係最邊角的韓國顯得尤其弱不禁風,誰打個噴嚏都要感冒一場。

站在東亞地區來看,中日韓三國市場高度互補,一直致力於推動自貿合作,其中韓國自身體量最小,對外部市場的需求最迫切,為此對2002年開始的中日韓自貿談判,韓國一直表現得很積極,但有美國阻撓,談判可謂一波三折。

2012年日本談判代表和駐華大使相繼離奇死亡,2016年因薩德事件中韓關係走冷,2018年日韓歷史糾紛被攪大……只要一有進展,三國之間就總要爆發矛盾,導致談判遲遲沒有結果,間接阻滯了韓國經濟發展。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20年,東亞、東南亞諸國趁著美國自顧不暇簽署了RCEP,中日韓終於間接實現了某種程度的自由貿易,韓國的市場下家穩定了。然而好不容易解決了經貿環節中的“下游”,“上游”的問題依然不斷爆發。

2020年,日韓圍繞慰安婦和勞工賠償等問題再次拉扯,這個問題兩國扯了很多遍。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日韓建交協議裡附有條款宣告,韓國放棄戰後追討賠償權。

但之後韓國以當時的領袖朴正熙親日賣國為由單方面宣佈條款無效,並在德國、美國推動樹立慰安婦雕像,日本反對情緒強烈。

2015年朴槿惠執政時期,韓國社會掀起了慰安婦追責大潮,最後在安倍道歉,賠款10億日元,日本使館門前公園裡豎起慰安婦銅像後告一段落。

2018年,人權律師出身的文在寅推翻朴槿惠與日本達成的和解協議,翻出4名被日本強徵的勞工名單,要求日本以1億日元/人賠償。日本認為韓國一而再再而三違約,不肯再妥協。

第二年韓國國會議長公開表示日本天皇應為慰安婦事件道歉,惹怒日本,日本開始對韓國實施商業制裁。日本對韓禁售的產品是氟化氫、光刻膠、氟聚醯亞胺三種電視、手機、摺疊屏原材料,直接卡住了韓國支柱產業——半導體行業的脖子,可以說一擊致命。

文在寅

韓國政府表現得比三星、LG公司還著急,要求日本撤銷制裁。未果後,韓國只能一邊告到WTO一邊找美國協調。雖然之後解禁了一部分產品,但對韓國社會造成了很大心理衝擊——韓國人開始意識到,韓國對日本,還是處於脆弱下風的。

而日本與韓國的勞工賠償風波到現在還在繼續發酵——自覺受到折辱的日本發動反擊,提出向韓國勞工每人賠償100日元(6元人民幣)。而2016年對中國強徵的勞工做賠償時,三菱提供了1億日元建紀念碑,2億日元做調查費,給每個受害者家庭賠償10萬人民幣。

這種羞辱式的差別對待激怒了韓國,韓國宣佈拍賣在韓日企資產,三菱重工的2個商標和6個專利被搬上法庭。兩國的歷史矛盾就這樣糾纏不斷,彷彿永遠看不到頭。

日韓關係不妙,美韓關係也模稜兩可。特朗普在任的四年,韓國碰了不少壁。原本韓國每年向美國支付10億美元駐軍費,結果特朗普政府直接要求升到50億,兩國一直沒有談攏,以致關係冷淡。

美國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韓國經濟間接被割;華為等公司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後,三星、LG等公司因技術轉讓限制相當難受。可以說,大哥變變臉色、動動手指,小弟就要流血、流汗。美日都不拿韓國當手足,只將其當成有用就拿、沒用就棄的棋子。

而對中國,韓國的情緒也相當複雜。雖然中國的對外政策相對穩定,讓韓國搭了不少商貿便車。但薩德事件爆發後,中國社會的抵制也對韓國造成不小衝擊,樂天百貨敗走,三星手機爆炸門後撤出中國市場,韓流娛樂門外打鼓,旅遊業萎縮都對韓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

文在寅上臺後,中韓關係穩定向好,但韓國又面臨著來自中國的另一個更大的威脅——市場擠佔。

中國發展速度驚人,近年來重工和科技產業都在全方位趕超,表現突出的船舶製造、半導體產業、汽車產業、人工智慧產業都在擠壓或超越韓國,韓國的一些船企、重工甚至港口巨頭在多年間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相繼破產。

此外,中國現在正在大力發展的晶片產業也是韓國的支柱產業,未來中國芯一旦成型,對韓國的打擊註定會更致命。韓國對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可以說又愛又怕。

美國的反覆無常、日本的惱羞成怒、中國的趕超都給了韓國極大壓力。時代發展如此之快,留給韓國的時間不多了,曾經它憑著美日的襄助實現了一波崛起,但現在美日都自顧不暇了,韓國還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挽住衰頹的危局嗎?大概很難了。

夢想與以色列一樣橫霸一方,卻尷尬得與波蘭如出一轍

近期,韓國扣押伊朗70億美元外匯,不滿的伊朗以扣押其油輪迴擊,韓國派了軍艦去,結果得到的回覆是“不接受政治調解”,直接被懟了回來。而背後將韓國推進是非漩渦的美國卻一直沒有表態。

雖然有昔日輝煌做襯,資料上尚且漂亮,但不可否認,在各國紛紛露出獠牙的時代,韓國連強硬的中等體量窮國都壓不住,實力已經明顯衰弱了。

輝煌時期的韓國,曾有做“東方以色列”的夢想,想成為地區一霸,攻守如入無人之境。然而在東亞這個人口、智慧、文化都屬上層的圈子裡,韓國並不優越,註定做不成霸主。

不單單因為美國在這個地區朝三暮四、恩寵廣施,韓國得不到以色列那種獨一份的鼎力支援,只能做一顆排在日本之後的棋子,也因為韓國有體量、民族性、社會矛盾等自身侷限,無法突破發展瓶頸。

如果要給韓國一個準確的國家類比,不該是“東方以色列”,而應該“東方波蘭”。韓國和波蘭這兩個看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當下的國際形象和處境其實格外相似,一個被稱為“東方的波蘭”,一個被稱為“歐洲的韓國”,細究起來,它們的驚人相似。

在地理位置上,波蘭夾在俄羅斯和德國之間,疆域約31萬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萬,在歐洲算是個較大的國家,然而卻沒什麼大國的尊嚴。

10世紀建立過王國,16世紀被周邊並起的普魯士、沙俄和奧斯曼三大帝國反覆瓜分滅國,一戰後好不容易重新建國,又開始成為蘇德之爭的主戰場,被東面打完被西面打。為此,波蘭被稱為“歐洲腳墊”,寓意誰出門都要踩一腳。

歷史上的波蘭總在強權之爭中站錯隊,被俄、德、法打了個遍,對這些國家的敵對情緒由來已久。而韓國夾在中日之間,歷史上長期作為中國附屬國存在,一戰後又被日本殖民,二戰後才實現獨立。長期對中日不服不忿,但其實誰都比不過。

2020年德國撤走的美軍都搬到了波蘭,特朗普在任時為了巴結美國,波蘭還曾承諾興建“特朗普堡”軍事基地,結果因為各種理由拖到特朗普下臺不了了之。

韓國的軍事狀況跟波蘭相差無幾,朝鮮戰爭後積極投身美國懷抱,不僅允許美國駐軍,還將戰時指揮權雙手奉上。現在韓國境內的美軍基地多達40多個,駐韓美軍近2.8萬人,雖然因特朗普在任期間突然要求將軍事預算增加四倍與美國僵持,但拜登上任後又乖乖俯首。

在經濟和文化上,波蘭的產業以機械、電子、化工為主。據統計,2018年人均GDP超過1.54萬美元,雖然與人均GDP超過4萬的德法相去甚遠,但仍有在話語權上擠進歐盟和北約第一梯隊的“大國夢”。

波蘭人的文化素質與西歐富國相比不高,因總是與德國和俄國這樣的強國攀比顯得傲慢自大,還鬧出過“波蘭球”諷刺漫畫事件,口碑不算太好。

韓國的產業與波蘭類似,人均GDP3.1萬美元,社會民族性氛圍極強,喜歡找優越感,總是自我彪炳“大韓民國”,盲目傲慢,因為與中國爭搶傳統文化被民眾諷刺為“宇宙國”。韓國普通民眾素質同樣不高,在中日韓三國中口碑最低。

另外,在對中美的態度上,波蘭和韓國一樣都是牆頭草,一面臣服美國軍力和文化威懾,一面為與中國保持經濟往來費盡心機。

當下來看,韓國處境還沒達到波蘭的境地,但兩國在歷史、經歷、現狀、國家定位、自大民族性等方面尷尬得如出一轍,逐漸衰落的韓國大概也逃不出波蘭的命運。

韓國做不了巨輪,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舟楫,曾在時代變局中被大國的手塗了一場花團錦簇,壓抑多年的自卑就誤開成了一朵“自傲”的花,自以為可以在國際大浪裡驚天動地,翻身稱王。

然而一波波浪濤捲過,色彩終會被洗卻,漏出斑駁本色和沉朽內裡,舟楫終是舟楫。無論外部攪弄還是助推,都是短暫的,韓國不能一直輝煌,也不至於一直衰落,現實會讓這個國家回到它該在的位置,無論民眾接受還是不接受,願意還是不願意。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日本主婦的“極簡生活”走紅,拒絕“買買買”,生活也能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