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歸屬之地,當一個民族不知歸屬何處之時,那將是最悲慘無助的時刻,猶太人流浪千年最後在故地建國,但是蝸居在孟加拉難民營中的羅興亞人卻不知何去何從。在緬甸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信仰佛教的緬甸並沒有慈悲為懷接納他們,反而一次次地摧殘他們,這是為何?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與中國雲南接壤,面積67.6萬平方公里,為東南亞面積第二大國,油氣、礦產資源豐富。擁有5280多萬人口的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擁有130多個民族。佛教是緬甸的國教,被稱為“佛光普照國度”,但是自獨立以來國家一直動盪不安,其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裝,比如克欽、撣邦、果敢等,雖然不招緬甸政府的喜歡,但是還是承認是緬甸人的,但是對於羅興亞人,緬甸卻不承認其緬甸公民身份。
1、從何處來?“羅興亞”這個詞語一直到1951年才出現,但是據說羅興亞人早在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就來到了緬甸定居。但是這沒有被緬甸人認可,因為如何承認了,那麼就需要給予其公民權。緬甸人認為,羅興亞人是殖民者的幫兇,因此不予認可。
羅興亞人現在主要的聚居地若開邦,原本並不屬於緬甸,這裡曾出現一個阿拉幹王王朝,但是到1666年阿拉幹王朝控制下的吉大港被莫臥兒帝國攻佔,阿拉幹王朝開始衰落,1785年被併入了緬甸。
19世紀,英國對印度、緬甸的侵略逐漸加深,對緬甸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其中第一次英緬戰爭於1824年爆發,戰爭結果以緬甸簽署了不平等的《楊達波條約》而結束。條約中要求緬甸割讓阿拉幹、蘭裡島、曼翁島和實兌等地給英國,後來這些地方併入了英屬印度。
英國管理殖民地的一個慣用策略就是“以夷制夷”,以土地為誘餌引入了大量的居住在孟加拉的穆斯林移民,這樣就擠佔了當地人的生存空間,“外來的和尚”竟然過得更好,在兩群人之間就產生了矛盾,至20世紀三十年代,若開的穆斯林已經達到了50萬人。
只能說,英國就是一個矛盾製造者,無論是印巴、還是埃及蘇丹領土爭議都是英國製造遺留下來的問題,為緬甸若開地區埋下了動盪的伏筆。
信仰伊斯蘭教的移民者不能融入於當地信仰佛教的人群,當然這也是英國想要的效果。
2、鳩佔鵲巢:英屬時期,羅興亞人依附英國殖民者為虎作倀,幹了許多壓迫緬甸佛教徒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出兵東南亞,日本以民族解放為口號支援武裝緬甸人反抗英國統治。為了制約緬甸人,希望在緬甸與印度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阻止日軍的西進,便武裝了羅興亞人,希望他們與日本對抗。不過武裝起來的羅興亞人的“V支隊”沒有同日本開戰,反而向若開邦的佛教徒開火,超過10萬人慘遭毒手。
日本很快戰敗,英國拋棄了羅興亞人選擇與緬族和解,同意緬甸獨立。看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相繼獨立,羅興亞人也想謀求獨立,也有的想加入巴基斯坦,畢竟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國家,而且那裡也是羅興亞人的老家。為了實現獨立的理想,羅興亞人發動了獨立戰爭,但是畢竟實力有限,遭到了緬政府軍的剿殺,而且加劇了緬人對羅興亞人的不信任。讓原本被認定為緬甸少數民族之一,可以參加政權的機會也丟掉了。
羅興亞與緬甸的衝突,造成數十萬難民湧入孟加拉,但是孟加拉也不願接納這些人,為何?因為羅興亞人被視為“叛徒”,當年孟加拉沒獨立的時候,西巴為了鎮壓東巴的分裂分子採取了嚴酷的手段,而在這一時期羅興亞卻站在了西巴的一邊,孟加拉國獨立後怎麼能容忍曾經支援對手的人呢,因此即便是在曾經的“故鄉”也不被待見。而且孟加拉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接納數十萬或者上百萬的人口也是有心無力,因此大量的羅興亞人只能生活在邊境的難民營中。
3、前路何在?每次緬對羅興亞人採取行動,都造成數十萬人逃往孟加拉,但是每次孟加拉又同緬甸協商,讓難民返回緬甸。可以說羅興亞人目前的處境,不僅是英國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
羅興亞人原本就來自外地,在英國的幫助下奪得了優厚的生存空間,但是英國殖民體系解體後卻不能處理好與原住民的關係,由於自己的反覆甚至得不到“老家”的接納,成為“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前路漫漫看不到光明。
4、為何西方如此關注?他們真的這麼好心關注這些人嗎?不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已。2009年開工建設的中緬石油管道已經建成投產,大量的油氣不需要經過馬六甲運輸。而管道的終點就位於若開邦的皎漂港,因此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