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異常開心的時刻,莫過於年關了,不僅有新衣服穿,還能從長輩那裡給到零花錢,買些鞭炮、玩具或零食等,那時候無憂無慮,甚至知道父母放錢包的地方。村裡每年正月十五都有廟會,兒時的感覺,過年的時間是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七,因為這是廟會結束的時間,這天晚上,會有一場隆重的焰火,十里八村的人開車或騎車來湊熱鬧。
隨後開啟新的一年,人們紛紛給農田澆水,接著去外地打工賺錢。
01
記得17年前的疫情影響比較小,那時候還在上學,村裡打工返家的人,被隔離到村裡的小學內,一天到晚不能回家,家人從村西頭走到東頭送飯,甚至有人被攔在村外,住進了農田的“帳篷”裡。
時隔17年,疫情再次肆虐,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跨度兩個年關,去年趕上回家過年的節點,很多人趕到了家鄉,在剛過年時及時止損。
溫度升高變得好一些了,但是冬天又開始吃緊。
與一位80多歲的老中醫和大夫溝通,他推崇從病毒的傳播鏈上進行阻斷,提倡放開煙花鞭炮的管制,因為它產生的硫化物能夠起到殺菌的作用(已故的曾仕強先生也講過放鞭炮有科普依據,並非迷信)。
他強調病毒是非常脆弱的,不應只盲目相信西醫的方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是失敗的案例了。並透過一名知深人士溝通,讓其多給上層提建議,發揮和重視中醫的力量,國計民生之大事。筆者深為大夫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02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很多人去外地謀生,其子女不得已做了留守兒童。每年春節像“候鳥”一樣,不遠千里奔赴故鄉,期盼與家人團聚。由於病毒的變異,很多地方提倡就地過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或許是首次在異地度過新年。
成年人尚可,可以算是盡到自己的一點力量吧。但對於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而言,這並不算是一件好事,往年歡聚一堂,走親訪友的氣氛,變得冷清、無聊了許多。
孩子可能積攢已久的思念,可能在年關化為泡影,給留守的創傷中,多了一絲“雪霜”,相比禮物、壓歲錢、新衣服而言,他們更渴望得到父母的擁抱,依偎在父母身邊,留住與至親相伴的幸福時光,僅此而已。
老人可能說一句:回不來沒事,那就別回來了。可是,他們又何嘗不思念子女呢?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
思念孩子,不是說不想念就不去想的,那是一種按捺不住的親情。老人想孩子,孩子想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03
留守兒童的孤獨
如果孩子跟著爸媽去了務工地還好一些,一家人可以在一起過年。但對於留守在家的孩子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大難題。如果小夥伴都是這樣的情況,倒也能成為習慣。
可現實畢竟是現實,當看到有的父母陪伴孩子時,他們只能與孤獨相伴,有老人還好一些,有的家庭是年長的姐姐或哥哥,帶著弟弟妹妹生活,只能說很可憐。
孩子童年的關鍵期也就那麼幾年,如果缺少陪伴,無法透過其他人來代償。即使有鄰居或親戚的關懷,父母物質上的補救,也無法補救缺失的陪伴。父愛母愛的缺失,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孤單,或影響其性格,甚至一輩子都活在這種陰影之中。
04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給留守兒童一些短暫的關懷和資助,並不能替代父母的愛。
因此,能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父母離開老家並非一天兩天,過年這幾天只能算作日常傷害之外的延續。與其考慮孩子過年這幾天咋辦?不如站在更高的維度考慮,如何減少留守兒童的問題,如果越來越多的子女能夠跟父母在一起,我們就不必再去糾結“他們怎麼辦?”的問題了。
所以,應多關注他們的父母的實際困難,為他們能夠把孩子留在身邊提供便利和環境支援。在此筆者提幾點建議:
1、給務工子女提供教育機會
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務工者也不例外。他們去外地打拼,如果帶孩子一起,首要考慮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問題。
比如之前的一些城中村裡,有很多民辦學校,收費也不算很貴,正好可以吸納一些務工者的子女,可惜現在已經很少了。不但沒有降低成本,反而水漲船高,即使租房也要面臨高昂的租金。
2、給務工者提供購房讓利
房子一直是用來居住的,可是有人把它變成了一種“金融產品”,讓人可望而不可及,想要住進房子,不僅要湊齊一筆不小的首付,還要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貸。
而務工人員的子女想要入學,有的還要提供房產資訊,這無疑讓他們雪上加霜。不得不把孩子留到老家,以此降低生活成本,減輕生存壓力。
如果能夠給他們提供低價房,讓他們有尊嚴,更好為城市服務,或許能夠少一些留守兒童。
3、給務工子女提供醫療補助
孩子體質弱,沒少遇到頭痛、發熱的情況,能夠給務工人員子女開闢醫療綠色通道,真實減輕他們的負擔,又有誰不願意留娃在身邊呢?
4、留守兒童關懷場所
當然,有些父母實在沒辦法,必須把孩子留在老家。可否給孩子們提供一些關懷的場所呢?比如娛樂、學習等場所。或者是減稅、幫助等。而不是攀比成風,看誰家的房子蓋得高,誰家富有,這種風氣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