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修行
我說得修行不是佛教講得吃齋唸佛,不是道教講的清修吐納,而是一種精神的培養,一種素質的提高,一種境界的昇華,是不卑不亢的氣質、是寵辱不驚的氣度,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無私奉獻的胸懷,是捨己為人的境界。
老子日:“致虛極,守靜篤。”做人做事一定要淡定。 淡者,淡然處置,舉重若輕,輕描淡寫之意;定者,心如石佛,波瀾不驚,非外界所左右也。
不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各異的。舒適的環境容易讓人安於現狀缺乏動力,浮躁的環境容易讓人心猿意馬想入非非,艱苦的環境容易讓人磨礪意志激發鬥志,安靜的環境容易讓人理性思考冷靜面對。
面對環境的改變,人需要適當調整。不光是要學會適應環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下,把持自己的心志,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做到泰山崩於前耳面不改色,鮮花抵毀前寵辱不驚,種種誘惑前不為所動。
環境再變,心也再變。這符合唯物辯證法,但如何變,怎麼變,變成什麼樣子卻需要憑藉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去駕馭,去控制,去把握。這裡所說的變不是鉅變,而是內方外圓的變,是區域性的適當調整,是自己可控範圍內的略微改變。但不管怎麼變,都改變不了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這個事實,因為心定則事成,心不定則難有作為。就好比,想去北京就要朝著北京的方向走,這個大目標不要改變,但在去的路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式,或乘公交車,或坐私家車,或坐地鐵,也可以騎腳踏車步行。當然區域性路線可以略微調整,但目標是北京。
前進中會遇到種種誘惑,也許沿途會有很多美麗的風景,有數不清的美食。切忌不要停下來一飽眼福,一飽口福,因為目的地還沒有達到。錯過了機會可能就永遠達不到真正心裡的那個目標,最後只能停在半路哀傷感嘆,看著別人獲得成功的快感,而自己只是個失敗者。
捨棄美麗的風景,心中會留下遺憾和苦痛,但樂不知返你就永遠不會有最大的成功和喜悅。不為浮雲遮望眼,雲在飄,心再動,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最後只留下跟著浮雲飄過的身影,也只是轉眼即逝了,還有一顆不安定的心,始終起起伏伏,思緒不寧。
收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計劃做點實實在在的事,這比什麼都重要。
在工作中,要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多下苦功、多練真功,做到勤業精業。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