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OYO
編輯 | 子木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它連線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文物和古建築一樣,雖凝固無聲但無比生動,人們只要看到它們,都會產生一些思索和感慨。可一場大火,往往使得這些凝聚的歷史付之一炬,文明的脆弱,總是如此。
就在今年除夕的前一晚,位於紐約曼哈頓華人區的美國華人博物館研究中心突發大火,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熊熊烈火幾乎吞噬了整棟大樓。
美國華人博物館是大紐約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專門保留和展現在美華人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及豐富經歷的博物館,館藏豐富,是專門展示華裔美國人歷史的博物館,收藏了可追溯到19世紀的近8.5萬件藏品,全方位地講述了中國移民到美國後的奮鬥史。
美國華人博物館成立於1980年,最初為社群團體,叫做紐約華埠歷史研究社。發起人是查爾斯·賴和傑克·陳。他們當時覺得老一輩在美打拼的中國人的回憶和經歷正在消失,於是決定通過記錄,照片和收集物品的方式來留住這些珍貴的歷史。
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有:華人生活照片、華人工作照片、歷年來華人相關新聞報道集錦、褪色的招牌、老式縫紉機、用過的搓衣板、需要用火加熱的熨斗、手工刺繡的拖鞋、華人淘金用過的秤,一些發黃了的全家福照片,覆蓋從美國“排華議案”時期到現在華人的生活片段,從中能體會到華人在美國的奮鬥史、成功史。是當地華人在美國200年歲月長河裡,一次次消除“種族歧視”的見證,而這些歷史的印記仍有絕大部分不為人所知。
“除了一些獨一無二的藏品,我們還展示了早期在美華人家庭的旗袍、戲服、洗衣機、菜譜……等等物品。”博物館館長南希·姚·馬斯巴赫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融入主流社會,讓更多美國人認識我們華人的英雄……這裡將變成一個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華人歷史博物館。”
2009年,美國華人博物館移到中央街215號。這棟建築建於1891年,在成立的最初85年時光裡,曾是唐人街最熱鬧的學校,更承載著無數移民兒童的回憶,一直是唐人街的地標性建築。
新館由美國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林徽因的侄女設計。林瓔為博物館設計了兩個入口, 分別代表過去和現在,傳統與新潮。主入口面朝代表傳統的唐人街,另一個入口則面向象徵著現代的 SOHO 社群。“如果你是華人,認為你與美國社會不能百分之百融入時,到博物館來會找到你的歸屬。”林瓔曾這樣闡述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華人博物館被稱為“紐約唐人街的支柱”,館藏的是美籍華裔變遷的歷史。每一個物件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場展覽都昭示著無數華裔為消除刻板印象付出的種種努力。館長南希·姚·馬斯巴赫說,“館中藏品大部分是僅此一件,是唯一經過評估的有價值的中式收藏,這些無價之寶是眾多家庭40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
本次被燒燬的是博物館位於茂比利街70號樓二樓的藏品與檔案研究中心,位於中央街215號的主展區並沒有受到影響。雖然有眾多藏品被大火燒燬,但值得慶幸的是,有3.5萬件藏品此前作了數字化儲存。
大火之後,首批搶救出了100多箱館藏,其後,博物館員工和志願者三天內繼續從失火樓宇內搬出約700箱館藏品和珍貴藝術品。被搶救出的文物包括紐約唐人街英文報紙先驅鄭玉安(William Yukon Chang)創辦的月報《中美時報》(Chinese-American Times),這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本完全以英文出版的華裔美國報紙。
根據初步評估,幾天來搶救出的館藏約有80%被救火時淋溼,但大部分可修復。這些被搶救出的檔案和文物,需要經過冰凍、乾燥和修復。
博物館如何預防火災,一直是業界十分關注的安全話題。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築損毀嚴重,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10月31日,日本沖繩那霸市首裡城的大火,幾乎所有建築都慘遭吞噬,燒得只剩下骨架。
2018年9月2日,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館內2000萬件藏品大部分被燒燬。在兩個多月之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剛剛慶祝建館200週年。人類學家梅西奧·戈麥斯寫下:“我們巴西只有500年曆史,國家博物館曾有200年曆史,現在我們失去了。”而且令人遺憾的是,博物館的藏品資料數字化做得並不好,官網上展品的照片、資料寥寥,讓人在祭奠時都難以窺見全貌。
法國盧浮宮、俄羅斯冬宮等全球知名的博物館,歷史上都曾發生過火災,美輪美奐的建築和琳琅滿目的珍寶被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博物館與古建築的起火原因,耐火等級低是致命因素。這些博物館多建於百年以前,建築結構以木質為主,本身耐火等級較低,加上內部易燃可燃物多,缺少防火分隔,一旦起火很容易火燒連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真正的起火原因,大多仍與安全措施缺失、違規使用等人為原因有關。
遭遇火焚後,固然可以重建,但古建築承載的底蘊,以及博物館的那些珍貴歷史資料和文物的消失卻是無法彌補的永久損失,因此,更加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才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