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最新一期的奇葩說之後,我沉默了很久。
當傅首爾金句頻出,說肥皂泡裡開不出自信的花朵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贊同,可仔細一想,又覺得哪裡不對。
這一期的問題是父母應不應該把家庭不富裕的情況告訴自己的孩子?
正反雙方的發言都很精彩,最後金句頻出的傅首爾也確實贏得了鮮花和掌聲。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真正關心的,並不是最後的輸贏。
而是希望在節目裡,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因為這個問題問得很接地氣,確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或多或少都見過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父母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朝著年幼的孩子歇斯底里的時刻。
可能是一向懂事的孩子忽然想要一個昂貴的玩具,而這個價格超出了父母的心理預期。
也可能是這個孩子沒有那麼努力上進,而含辛茹苦的父母覺得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應該的回報。
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場景,父母的情緒在一瞬間就忽然爆發了,生活已經足夠艱辛,可寄託了所有希望的孩子卻如此的不爭氣。
父母情緒失控,孩子不知所措。
大多數的孩子會開始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自己才是導致這個家庭貧窮的原因。
於是,自卑開始在這個幼小的心靈裡生根發芽。
在我們的身邊,最不缺少的,就是這樣抱怨的父母和自卑的孩子。
相反,那些不願意過早的讓孩子面對生活的真相,願意曲線救國,用善意的謊言來保護孩子那可憐的自尊心的父母,才最為稀缺。
02雖然各執一詞的辯手都說得很精彩,可他們在基於自己生活之上的各種假設和推理,缺乏了一點點對普通人的共情和悲憫。
也可能對於成功人士來說,不富裕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貧窮。
不富裕只是別人有私人飛機而我們沒有,不富裕只是別人有瑪莎拉蒂,而我只能開寶馬三系。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真正的不富裕可能就是貧窮,可能就是一塊錢要掰成兩半花。
不是糾結應該吃草莓還是車釐子,而是兩個我都買不起。
一群在金錢上沒有困惑的人,談起貧窮的問題當然可以落落大方又得體。
可以自然而然地說出自信不是建立在金錢上的,人生的成功不只是一種這樣有底氣的話。
可反過來,這正是因為資源的不匱乏,才給了他們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才給了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能侃侃而談不重要,只是因為你從不缺少。
真實的貧窮是什麼樣子的呢?真實的貧窮一點都不動人。
富裕的人未必都是自信的,可大多數成長在貧窮之下的孩子,都是自卑的。
就像席瑞說的那樣,貧窮會讓我們走路不敢揚起頭,會讓我們在學校覺得低人一等。
貧窮會限制我們的思維方式,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甚至會切斷我們與世界的聯絡。
甚至,會造成很嚴重的貧窮後遺症。
會讓我們即使已經擺脫了物質上的貧窮,可內心還是極度的自卑和不安,不帶著超過所買東西三倍的錢,都不敢走進服裝店。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努力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可以告訴他人生的成功方式不止一種。
可我們真的有必要告訴他,你是窮人的孩子,和那些富人的孩子不一樣,你天生就低人一等嗎?
03傅首爾說要讓孩子過早的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可若是肥皂泡裡開不出自信的花,那哪裡能開出呢?自卑的土壤裡嗎?
若是這個孩子的承受能力沒有那麼強,他不是一顆能生長在頑石裡的小草呢?
他有可能只是一顆脆弱的蒲公英,一點風吹,就散了,那要怎麼辦呢?
雖然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這個世界就是存在著貧富差距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也是要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
可是小孩子對貧富的概念,並沒有我們那麼深刻。
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比同學的零花錢少五塊,自己就矮人一頭。
如果我們過早的給孩子植入了這個概念,那就等於剝奪了他自信的能力,剝奪了他了解另外一半世界的權利。
一個孩子對生活的細膩和敏感,遠遠超過了我們成年人的想象。
自信有多少好處,自卑就有多少壞處,自信能成就一個人,自卑就能拖垮一個人。
而沒有真正經歷過窘迫和貧窮的人,永遠沒辦法瞭解這一點。
因為我們即使再怎麼換位思考,也不可能完全地感同身受。
即使是虛假的自信,也好過真實的自卑。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這個世界需要善意的謊言和真誠的體諒。
而那些對這個世界的規則還不夠了解的孩子,需要成年人的保護和引導。
告訴一個孩子無力改變,但是會造成他自卑,內疚,甚至是覺得虧欠的真相,真的有意義嗎?
這個世界並不總是需要真相,更何況真相是以犧牲童年,傷害一顆幼小的心靈為代價,是殘忍的。
我們所有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經歷想象成大多數人的經歷,把自己看到的部分世界當成全部。
但其實這個世界並非如此。
有人住高樓,有人住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04真實的不富裕可能是物質的極度匱乏,可能是吃頓肉都要考慮好久。
而在我們的身邊,多的是這樣的家庭。
畢竟,年收入超過4000就算是脫離貧困,可年收入4000能生活成什麼樣子?
這些成年人的困頓,就讓成年人來揹負。
我相信,沒有哪個父母,願意讓孩子過早的皺起了眉頭。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過早的接觸了生活的真相,過早的因為不富裕而放棄了人生那些可能的選擇,不值得。
我們不應該高估的,是一個孩子對生活困境的理解和承受能力。
這個問題不是中產家庭和富裕的家庭要面臨的,真正會因為這個問題困擾的那些人,可能已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都善良一些,就不要再把他們推進這樣兩難的選擇之中。
畢竟,說永遠比做要容易得多。
吃飽了的人,是不知道餓著肚子到底是什麼感覺的。
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也不會明白刻在骨子裡的貧窮無論如何也洗刷不掉是什麼感受。
想起了很早之前看到過的一段話:
“我們的眼睛除了平視和仰視,更應該經常俯視。
俯視疾苦和病痛,俯視角落和夾縫,俯視大眾和底層。
我們眼裡看到的,不應該只有金錢和鈔票,還應該有人情和冷暖。
我們心中追求的,應該是悲天憫人的靈魂。”
好在這樣一場無傷大雅的比賽,還揭示不了生活的真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