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普京是全俄男人的敵人!”

在俄羅斯社群網站VK上,說出這樣吐槽話的網民,不在少數。

他們並非對普京執政有所怨言,而全然因為,普京成了他們的“共同情敵”。

2000年以來,愈演愈烈的“普京熱”,輻射到了俄羅斯相親市場上。

普京,儼然成了俄羅斯女性共同的“白馬王子”——他代表著男人味、責任感、嚴謹又幽默、威嚴又有親近感,一句話,他代表著俄羅斯女人們趨之若鶩的男人品質。

普京的個人特質,與俄羅斯男性普遍的“不靠譜”,使得“普京熱”演化成了“普京病”——有相當一批俄羅斯女性,按照普京的模板找物件,普京就這樣成了眾多男人的情敵。

儘管俄羅斯男性們紛紛大呼:“俄羅斯只有一個普京”,但俄羅斯姑娘們似乎意志堅定,非普京型別男人不嫁!

如果沒有呢?那就不嫁。

眼見著俄羅斯越來越低的結婚率,最著急的,又是俄妹們的如意郎君——普京。

俄羅斯婚戀文化的“普京病”是如何形成的?

應該說,“普京病”不是急性病,而是慢性病。

這背後是俄羅斯社會對陽剛之氣的呼喚,也是女性承擔社會主體責任的異化,更是俄羅斯文化的女性化蛻變。

第一、俄羅斯社會對陽剛之氣的呼喚

在俄羅斯社會學家的解讀中:普京是鐵腕是性格使然,也是民意呼喚。

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俄羅斯民族,擁有尚武傳統,對陽剛之氣的推崇,貫穿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發展史。

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俄羅斯人,更渴盼一個強勢的英雄。

無論是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斯大林,再抑或是普京,所有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以“鋼鐵猛男”的形象示人。

斯大林時代,有著數不勝數的戰鬥英雄,比如《盾與劍》裡的亞歷山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保爾柯察金、《士兵之歌》裡的阿廖沙,那麼當下的俄羅斯呢?

除了普京,幾乎找不出第二個血性英雄。

碩果僅存的戰鬥英雄,也是衛國戰爭獲頒的英雄勳章,是斯大林時代的“遺產。”

現在的戰鬥民族,陽剛之氣供給不足,也自然奇貨可居了。

第二、女性承擔社會主體責任的異化

俄羅斯衛國戰爭,犧牲了910萬戰士,其中絕大多數是男性。

二戰結束之後,男女比例的巨大失調,使得前蘇聯陷入了持續數十年的“男人荒”,1千萬女人被迫成了剩女。

長期的性別失衡,使得俄羅斯男人成了“香餑餑”,而女人承擔起社會主體責任。

都說:男追女,隔層紙,女追男,隔層山。但在當時的俄羅斯,男人是稀缺資源,追男人比翻山越嶺還難。

男性掌握了婚戀主導權,社會文化也隨之異化,以至於現在,適婚年齡男女比例已相差不大,但男人們仍保持被追求者的“孔雀姿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渣男文化成了主流,普京便成了俄羅斯女人的“婚戀圖騰”,與其說是“普京病”,不如說是俄羅斯女性對渣男文化的反抗。

第三、俄羅斯文化的女性化蛻變

近些年,文化性別論大行其道,包括汪海林、馬前卒等知名自媒體,都做過文化性別的解析。

簡單講,一個國家的文化也有性別,不同性別的文化會催生不同的審美趣味、價值追求,直觀地說,韓國文化是女性,推崇陰柔之美、社會極度重視顏值。

國家文化的性別是會嬗變的,以我國為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一改日韓影響下的陰柔氣,越來越多地呈現出男性化特徵,戰狼審美開始壓倒小鮮肉審美,暴力美學備受年輕人推崇。

與中國相反,相較於蘇聯時期的文化,俄羅斯文化則越來越女性化——女性扛起整個家,男性流連伏特加,電影藝術美國化,姑娘爭著往外嫁。

形象地說,俄羅斯文化,在美國文化面前,跪了。

俄羅斯也從前蘇聯那個膝下有黃金的男子漢,變成了委身惡漢的嬌媳婦兒。

俄羅斯是前車之鑑。

對於中國文化還在泛起的小鮮肉文化殘渣,或是事事“你看人家美國”的公知文化,再抑或是耽美、腐文的“娘化文化”,我們要勇敢說“不”——

我們要讓戰狼一般的中國男子漢,成為社會中堅,也讓陽剛的中國文化,佔據社會主流。

1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13件事,測試你的內心是否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