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是獅城新加坡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屋倒塌事故,也是新加坡歷史上遇難人數第三高的意外。原本應該牢固穩定的一座大廈,竟然跟豆腐渣一樣不堪一擊,33名無辜市民的生命,被埋沒在了大廈的層層瓦礫之下。

事後人們調查得知,這場震驚世界的意外事故,罪魁禍首是一位無良摳門的開發商,與一位假冒設計師的共同“傑作”。而如果在設計初期和事故發生前就能有所察覺,或許這場慘劇就可以成功避免。

一、豆腐渣工程的誕生

新加坡實龍崗路與奧雲路,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新加坡“小印度”(英語:Little India)社群的一部分。新加坡開埠後不久,大量的印度和南亞移民來到此處聚集、居住,久而久之這裡就成為了有著濃郁南亞風情的商民兩用居住地,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小印度社群

1966年,新加坡聯益地產私人公司買下了位於兩條馬路交界處的這塊地皮,按照公司董事經理黃康霖(Ng Khong Lim)的構思,此處要興建一座6層樓高的商務建築,其中地下室為停車場,一層為兩個商鋪和停車位,二樓是餐廳,其餘樓層則是酒店。

大樓的想象圖

圖紙做好了,但在實際設計階段黃康霖卻犯了難:原本負責設計的工程師因故去了鄰國馬來西亞,使得工程開始不久就陷入了停滯。為了能夠及時完工投入使用,一向摳門的黃康霖最終找到了原來工程師身邊的一位助手梁瑞龍(Leong Swee Loong),請他來主持大樓的建築工作。

“二把刀”的設計師——梁瑞龍

而梁瑞龍本人也是膽大妄為,他本人雖說在建築師的團隊工作了13年,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僅僅是上過理工學院的製圖課而已,而且還沒有完成,說白了就是個“半成品“。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成了一座大樓的實際設計者,可見黃康霖為了節約成本是多麼地不擇手段。

之後,黃康霖又聯絡了兩個人:一個只負責簽字的土木工程師,還有一個是工程師的助手,大廈的實際結構設計者向崇興,三個人就這樣開始了對大廈的建設。期間負責簽字的工程師因故離開了設計團隊(後經調查是被人投訴後,吊銷了職業資格),黃康霖不得不另找了一位工程師來代替他的位置。最終經過一波三折的設計和近4年的建設裝修,以及各種審批檢驗,1971年該大樓順利落成,起名為“聯益大廈”(Lian Yak Building)。

招租工作也隨即展開,不久之後聯益大廈就迎來了入住的商戶,一樓為工商銀行,2樓為一家印度風味餐館(後來入駐了一家名為貴夫人的夜總會),而3-6樓為擁有67間客房的實龍崗大酒店(後改名為新世界酒店)。此後的日子裡,聯益大廈逐漸成為小印度社群最為著名的商務建築,尤其是大廈內的新世界酒店,成了不少遊玩旅客的主要居住地,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網紅打卡地”。

聯益大廈的一層,可以看見工商銀行和新世界酒店的招牌

此後的十幾年,聯益大廈一直都是相安無事,除了1975年發生了一次煤氣洩露外,其餘時間與平常無甚區別。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是,常年的隱患已經開始顯現,這裡的住戶即將迎來一場生與死的慘烈考驗。

二、從天堂到地獄

1986年3月14日下午3點,位於大廈二樓的夜總會突然傳來了一聲巨響,原來是舞池裡的一根柱子突然發生開裂,牆灰混著水泥渣子落在地面。被嚇得不輕的老闆馬上找來施工人員前去補救,而工人也輕鬆地整理好了一切。當晚九點,夜總會依然鶯歌燕舞不斷,嘈雜與喧鬧成為了這裡的主旋律,唯獨在更衣室裡還留有些許片刻的安靜。

大廈內夜總會一角

這時一位化妝的舞女突然發現,自己鏡子後面的柱子開始出現開裂,但因為事發突然且沒有發生任何傷害,這件事情也就這樣不了了之。3月15日10點10分,一樓銀行的一名儲戶跑來向大廈保安報告,說他在停車時看到地下停車場裡,有好幾個支撐大樓的水泥柱發生了嚴重開裂,有的裂縫甚至可以塞進拳頭,地下停車場裡也散落著許多混凝土碎渣。

事故覆盤影片裡,可見大樓水泥柱的裂痕

聽到訊息的保安將情況告訴了大廈所有者黃康霖,這位摳門的老闆命令兩名工人從旁邊的工地搬來一根四五米高的方木頂住天花板,但大樓的裂縫不僅沒有消除,反而越裂越大,開裂的敵方也是越來越多。無計可施的黃康霖只能要求工人再去找一根方木來頂住天花板,而他自己卻悠閒地回到樓上繼續談生意。

11點22分,大廈突然傳來此起彼伏的晃動和怪異的聲響,樓內的許多人開始感覺事態不對,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幾分鐘後隨著一聲驚天巨響,聯益大廈以極快的速度轟然倒塌,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看起來就像是慢放的定向爆破一樣。大廈裡的所有人瞬間便從天堂掉入了無盡的深淵,時間也永遠定格在了1986年3月15日上午11點26分。

噩耗傳來,新加坡全國上下驚愕不已。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全部蜂擁而至,但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只是一片巨大的混凝土廢墟,根本看不到任何生還者。不久之後,新加坡警察部隊、民防部隊和部分軍人趕到了倒塌現場,救援工作正式開始。指揮中心和受難者家屬中心被立即設立起來,生命探測儀和紅外成像儀等先進裝置也都陸續到達現場。政府官員也紛紛抵達現場開展安撫和指揮工作。

事故現場的救援人員

為了拯救深埋地下近10米的銀行員工與客戶,經過多方面研究和討論,指揮部決定召集正在為新加坡修建地鐵的外國專家,採用隧道挖掘的方式對被困人員展開救援(下圖)。一聲令下,救援人員在廢墟中鑽開四條隧道,醫務人員和軍醫也深入其中,為尚有意識的倖存者提供基本的營養和飲用水,為救援爭取時間。

第一天的救援行動中,有9名人員成功獲救,此後這一數字開始不斷增長。到3月18日凌晨,最後一名生還者時年30歲的蔡金珠被成功救出,事故發生時,她幸運地躲在一張桌子底下而倖免於難。最終經過7天6夜連續不斷的救援,醫務人員和救援隊從50名被掩埋的人員裡,找到了17名倖存者,其餘33人不幸遇難,當中包括大廈所有者黃康霖和他的妻子。本次事故也是新加坡建國以來死亡人數第三多的意外。

被救出的蔡金珠

事後,新加坡政府對參與救援的機構和人員進行了表彰和獎勵。其中來自英國的工程師托馬斯·穆爾萊阿里還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但工程師本人得知該榮譽只屬於他自己而不屬於整個救援團隊後,委婉地拒絕了這一獎勵。所有人都震驚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軍醫林明建博士甚至認為這是“二戰以來新加坡經歷的最慘烈的事件”。

現場遺留的混凝土和鋼筋

後來,有幸存者反映是大廈違章搭建了許多額外建築造成的坍塌,包括一個重達22噸的銀行金庫、三個位於屋頂的冷卻塔、50噸裝飾外表用的重型瓷磚,總量達到了110噸。但經過工程師的計算,發現這110噸額外的重量與6000噸的大樓自重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事故的調查再一次陷入了謎團。

紅色為違章建築的位置

最終在一份大廈設計圖紙上,人們發現了事實的真相:原來這份圖紙的設計方案漏洞錯誤百出,完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機構的係數和計算數值完全是胡編亂造的,其設計水準甚至比不過一份土木專業學生不及格的課程設計!當中的資料按照標準來分析,根本無法承受大廈本身的重量,有些柱子的安全係數數值低得令人難以置信。

而之所以大廈從1971年建好後能一直屹立不倒,估計是規範標準當中很多材料的資料取了較低的數值,並且某些不會在計算中考慮的結構實際上也承受了部分的荷載,這才使得大廈驚險地躲過了之前的許多次劫難。期間大廈所有者黃康霖曾經試圖彌補結構上的缺陷,對部分支撐柱進行了加固,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反而加速了大廈的倒塌速度。

而在倒塌前幾年,大廈便已經出現了多次險情,但都無人對此表達意見,最終釀成了這起驚天慘劇。這起新加坡歷史上最嚴重的樓房坍塌事故,也隨著這份最終報告的出爐而正式蓋棺定論。

結語

新世界酒店坍塌事故三年後,新加坡政府規定所有建築物設計均須由認可的查驗員複查。其中商用建築物在建成後每隔5年,都必須經過專業嚴謹的工程師進行檢查,政府之後也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房屋建造標準,杜絕類似的慘劇再次發生。

參考資料

1.《新加坡歷史年鑑》

2.《重返危機現場》

3.《新加坡災難史1965-2015》

11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終極筆記》上星之際,被曝涉嫌抄襲,壁畫未經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