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印度馬奴法典第五章156-161節中說道:“不忠於丈夫的女人,會投胎在豺狼的肚子,一個貞潔的妻子,就會在她丈夫死亡歸天后保持禁慾,身為一個寡婦,就應忍受漫長的煎熬,自我剋制和禁慾一直到死亡。”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大部分都信教,印度教的教義規定:一個女人一生只能嫁一次,即使丈夫去世了,她仍歸他所有,她沒有改嫁的權利。

在印度,各個年齡段守寡的發生率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印度教寡婦必須為丈夫守寡至死,或是自焚於丈夫火葬的柴堆上。

印度教還鼓勵寡婦自焚殉夫,凡與夫同死之烈婦,可永居天堂,其歷年之久遠,正如人身上之汗毛有三千五百萬之多。”殉夫而死,可贏得來生幸福。

電影《水》講訴的就是印度童婚制度下,在宗教和信仰下,女孩淪為寡婦的悲慘命運。這部電影上映於2005年,印度女導演迪帕執導,在2006年獲得曼谷電影節最佳影片,獲得美國國家影評獎最佳表現獎。

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印度,在長達千年的宗教和信仰束縛下, 8歲-80歲的寡婦都深居在寡婦院裡,她們被世人唾棄,生活在陰影之下。

當傳統的信仰跟自身幸福相違背時,是該秉承深入骨髓的信仰還是衝破束縛追求自我幸福呢?

8歲的曲亞成為寡婦,暗示著悲劇命運的開端

8歲的曲亞,早早地就被父親嫁給了一個成年男子,男子體弱多病,很快就離世了。什麼都不懂的曲亞成了寡婦,爸爸問她:“曲亞,還記得你結過婚嗎?”曲亞回答:“不記得“。

爸爸說:你丈夫死了,你現在是寡婦了。

爸爸把曲亞的頭髮剃光,曲亞順從著爸爸的意思,臉上露出不悅。第二天,她被帶到了寡婦院,她不願留在這,回頭對爸爸說:爸爸。我們回家吧。

她大哭著,掙扎著,大喊:我不要留在這,我不要留在這。

她的吵鬧引起了寡婦院院長的注意,她示意曲亞坐下,告訴曲亞:“說來不幸,我們都是姐妹,這房子就是我們的避難所。

我們的聖書上說著,一個妻子是她丈夫的一部分,當他死了,妻子也是個死了一半的人,所以說,一個死了一半的女人,怎麼會感受到痛苦呢?

但曲亞卻說:因為她也還有一半還是活著的,我不想當愚蠢的寡婦。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曲亞是一個具有反叛精神的女孩,她並不甘心當寡婦,也不能認同院長的理論,她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院子裡,有一個牙齒掉光的婆婆,在這裡呆了幾十年,她不厭其煩地對曲亞講訴:即使在睡夢,我所看到的都是甜食。

這麼多年過去,她依然記得出嫁那天,婚禮上吃的甜食。當寡婦以後,飲食皆以清淡為主,甜食只能是夢中的奢望。

不久,曲亞用身上唯一的零錢為婆婆買來甜食,婆婆虔誠的接過甜食,塞進嘴巴,當晚就離世了。在離世前,她回憶起了結婚當天,她穿上了大紅色的婚服,和美味的甜食,在滿足中離開人世。

婆婆的家當只有幾件衣服,一分錢都沒有,喪葬費成了問題。這時,寡婦院裡最年輕美麗的寡婦卡利亞尼出現了,她拿出自己的錢,為婆婆辦了後事。

以愛之名的反抗之路,終究抵不過現實和信仰的桎梏

卡利亞尼是寡婦院最年輕的成年女性,有著驚為天人的美貌,她也是9歲結婚,連丈夫都沒看到,就成了寡婦。

她跟別的寡婦不同,獨自居住在閣樓裡,養了一直可愛的小狗。她乎比其他寡婦擁有著一些自由和特權。

她可以隨意出入。不受院長的管轄。但是每隔幾天,她都會坐船到河的對面去侍奉達官貴人。這個以宗教之名的救贖,實則是滿足宗教頭目的私慾而已。

院長利用卡利亞尼斂財,美名其曰是為了寡婦的房費,其實是掙黑心錢。所以她優待卡利亞尼,並讓卡利亞尼好好保重自己,說卡利亞尼開心,客人就開心。

卡利亞尼無法掙脫院長的安排,只能聽命於她,因為她除了寡婦院,沒有其他容身之所。

一天, 小狗跑了出去,卡利亞尼出去找小狗,碰巧遇到了青年才俊那洛衍。那洛衍受過教育,出身高貴,是一個律師,他對卡尼亞尼一見鍾情,並表示要娶卡利亞尼。

她先是拒絕了那洛衍,說自己是寡婦,是不潔的象徵,但是受過西方教育的那洛衍,絲毫不理會,他全力說服卡利亞尼。

沉浸在愛情中的卡利亞尼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在她的心裡,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她的反叛精神和曲亞完全不同,相比起曲亞的外放性格,她的性格是內斂溫和的,即使面對命運的曲折,她也沒有自暴自棄,她的反抗是藏於內心的。

在她的信仰裡,每個人都是聖潔的,寡婦也是如此。她從未輕視過自己,所以她決定要跟那洛衍結婚,並將想法告訴給了曲亞。

曲亞在不經意間,向院長說出了卡利亞尼要結婚的訊息,院長大怒,說:寡婦是不能結婚的。如果她結婚了,那我們每個人都能結婚。

憤怒的院長剪掉了卡尼亞尼的頭髮,說:看你怎麼結婚。還把卡尼亞尼鎖在房間裡。一旁的迪迪,在寡婦院呆了多年的好心人,看到卡尼亞尼的遭遇,深表同情。

她找到梵者,問:梵者,你讀過聖典,為什麼寡婦要過的這麼悽慘,為什麼不能結婚?

梵者回答:聖典上說,寡婦有3種選擇,可以嫁給她的小叔,也可以陪死去的丈夫一道火葬,或者終身不能再嫁。

梵者又說:其實現在新出了法律,寡婦可以再婚。

迪迪說: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呢?

梵者說:對我們沒有好處的法令,我們會隱瞞那些訊息。

聽完梵者的話,迪迪有了自己的思考,她回到寡婦院,找到鑰匙為卡尼亞尼解鎖,院長對卡尼亞尼說:離開這裡,我就不會讓你再回來的。

卡尼亞尼堅定地離開了,她找到那洛衍,答應跟他結婚,並隨他回家見父母。他們坐船到河對岸,卡尼亞尼發現這個路線很像之前去過的地方,她問了那洛衍父親的名字,就說了一句:掉頭。

那洛衍不解,讓卡尼亞尼多說幾句,但卡尼亞尼艱難地從嘴裡擠出一句:去問你父親吧。

下船後的卡尼西亞思緒萬千,她知道河對面的人就是她曾經侍奉過的人,如今讓她嫁給那個人的兒子,她覺得是一種屈辱,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她拒絕了那洛衍。

她在河邊徘徊,用水清洗了自己的臉和身體,決定離開這個荒唐的世界,從寡婦院出來後,她無家可歸,跟那洛衍的婚姻無望,她只能一死了之。

於是,在她洗淨身上的塵埃後,她跳河自盡了。

那洛衍得知父親的一切後,也倍感失望,可是他無計可施,於是他決定離開印度,尋找更廣闊的天空。

曲亞和那洛衍得知卡尼西亞的死亡,陷入了思考。那洛衍的愛情拯救不了卡尼西亞,反而加速了卡尼西亞的死亡。

在宗教和信仰的束縛之下,卡尼西亞追求解脫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亡。那洛衍的愛情扭轉不了卡尼西亞的命運。

離開印度,成為擺脫命運的唯一方式

卡尼西亞離開後,曲亞陷入了深深的悲傷之中,她萌生了回家的念頭,她一直覺得爸爸會來接她回家,院長利用了這點,讓曲亞去侍奉河對面的人。

他們用甜食哄騙曲亞去了河對面的房子,迪迪回家,看不到曲亞,卻在船上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曲亞。

她心疼地抱著曲亞回家,在路上,聽說甘地去火車站演講了,渴望真理的她抱著曲亞就來到了火車站。

她虔誠的坐在地上,聽甘地講出了:長久以來,我一直深信,上帝的存在就是件真理。但現在我知道,真理就是上帝。

甘地的話猶如一劑良藥,讓迪迪清醒了,她留下了眼淚,當甘地坐上火車時,她想起了什麼,小跑著,對著火車上的人大喊:帶這孩子一起走,這孩子是個寡婦。

突然她看到了那洛衍,就把曲亞交給了他,並囑咐他:一定要讓她受到甘地的照顧。

火車開遠了,迪迪看著遠去的火車,久久不願離去。

電影的最後,用一段文字講訴了印度女性的悲慘遭遇,在2001年的調查中,在印度仍有3400萬的寡婦,過著兩千年前馬奴法典所記載的被剝奪社會,經濟和文化權利的生活。

寫在最後:

曲亞的命運會因為離去而改變嗎?這點我們不得而知,在傳統信仰和男權社會里,女性沒有任何地位,她們被視為工具,沒有人權。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國家,“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印度教最經典的法典《摩奴法倫》以宗教的名義及法律形式確定了婦女屈從於男性的社會地位,法論規定: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

從它產生之日起,它就把印度教婦女牢牢地束縛在種姓婚姻的藩籬之中。

至於印度人為什麼喜歡童婚,究其根本,是因為印度的經濟和宗教原因,印度的婚俗制度是女方給男方彩禮錢,男女結合之時,女方需要付大筆嫁妝,這個流傳千年的婚俗陋習給印度父母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從女兒出生起,父母就得為她結婚攢錢。但童婚和集體婚禮比較省錢,印度的傳統習俗是,新娘越小,需要的嫁妝就越少。所以,家長都樂於讓女兒早點結婚,為家裡省下一大筆錢。

從宗教來說,印度教主張童婚,而家庭觀念來講,老人覺得多子多福,四世同堂是一種幸福,所以印度教父母都會為子女早早安排婚姻。

電影中的曲亞和卡尼西亞是印度寡婦中的縮影,卡尼西亞走向死亡,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

而8歲的曲亞呢,她離開了當地,擺脫了寡婦的頭銜,或許會得到新生,導演沒有展示出結局,留給我們思考的空間。

但是時間在流逝,我們必須相信,在努力下,有些事會慢慢改變,任何一切都值得期待。

1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拜登與普京通話第9天,美新國務卿突然出手!同日王毅致電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