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美俄歐三大力量間的較量已經拉開了帷幕。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兩個世紀過去,這句話用在如今的美俄歐三方關係上,依然顛撲不破。
拜大總統“美國回來了”的宣言剛落地,後腳俄羅斯就強勢恢復起了北溪-2管道在丹麥海域的管道鋪設工作,可以說是腳踩拜大總統的面子,毫不留情。
要知道,就在一天前俄羅斯還在歐盟外長訪問俄羅斯之際毫不留情地將瑞典、波蘭和德國三國的多名駐俄羅斯外交人員驅逐出境。是什麼讓普京在短短一天時間裡就轉變了態度?兩個字:利益。
在說清美歐俄這三方博弈之前,我們必須要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北溪-2究竟意味著什麼。
北溪-2是什麼?
北溪-2,一條東起俄羅斯,一路向西,經波羅的海,最終到達了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隨後再由德國向歐盟各國發散,最終實現俄羅斯每年向歐盟提供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這裡有三個重點:第一,由俄羅斯發出;第二,不經過烏克蘭;第三,到達德國。
這條管道一旦建成,也就意味著俄羅斯與歐盟間的聯絡會更為密切,俄羅斯接下來作為資源輸出大國,又多了一條貿易線,美國對俄羅斯的封鎖難度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美國也喪失了向歐洲國家出售其海上液化天然氣的機會。
此外,由於這條管道不經過烏克蘭,也就意味著一旦歐盟與美國交惡,美國即便關掉烏克蘭這個閥門,也無法實現對歐盟的控制。
最後,由於終點是德國,北溪-2建成後,歐盟也將形成以德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能源帶,德國在歐盟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可以說,北溪-2一條管道,將美、歐、俄三方利益牢牢握在一起,而且更為複雜的地方在於歐盟內部對美國的態度也都非常曖昧,圍繞著北溪-2,美歐俄三方沒少掀起波瀾:
2019年1月,美國駐德國大使理查德·格雷內爾率先發難,向多家德國公司發出信件,並暗示可能會對支援北溪-2的公司實施制裁;
同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總額高達7380億美元的國防授權法案。法案中提到,將對參與北溪-2的企業實施制裁,措施包括禁止相關企業人員去美國旅行,以及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財產等;
2021年1月21日下午,歐洲議會在全會最後一天透過決議,在北溪-2已鋪設超過90%的情況下,要求歐盟立即停止北溪-2天然氣管道專案建設。
然而16天后,隨著拜登的一番講話,北溪-2天然氣管道專案再次重啟。
歐盟為什麼突然變了臉?原因有二:
第一,拜登的態度太強勢,在這場拉攏歐洲的發言背後,處處都是美國重返霸主地位的野心。一個糊塗的美國並不可怕,一個清醒的美國威脅很大,這種威脅感讓歐盟產生了緊迫感。如今拜登還忙於解決國內經濟、社會問題,一旦等到美國國內局勢穩定下來,美國對歐盟的控制程度很可能會大大加強。對歐盟來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
第二,默克爾已經明確接下來不會連任,北溪-2作為默克爾任上的兩大重要政治遺產之一,默克爾無論如何都會盡力爭取在任期內完成,2021年,是默克爾任期的最後一年,留給德國的時間不多了。
當然,歐盟也不傻,一邊重啟了北溪-2,一邊又對美國虛與委蛇,一同聲討俄羅斯納瓦利內事件,身體力行地表演了一出“兩面派”。俄羅斯當然也很明白,不過比起一個可大可小的政治人物,利益才是最優先考慮的因素,何況老對手美國虎視眈眈,遠比納瓦利內重要的多。
美國會就此善罷甘休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