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銅元的誕生
清朝末期,因錢荒日劇,逼迫清政府不得不做出幣制改革,於是兩廣總督李鴻章在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率先在“廣東錢局”鑄造“光緒元寶”銅元。銅元一面鑄有蟠龍圖案,四周為英文“廣東一仙”。錢幣另一面鑄“光緒元寶”四字,中央為滿文“寶廣”二字,周圍鑄廣東省造,並分鑄“每百枚換一圓”字樣,到了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每百枚換一元”被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
各省鑄錢局如下:
1、中央戶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江蘇;6、浙江;7、江南;8、清江;9、山東;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廣東;17、廣西;18、安徽;19、新疆。
其中,“廣西”和“新疆”存世量極為稀少,是清朝銅元裡的大珍。其次,吉林省造和奉天省造也相對較少。除此之外,其它省份鑄造的光緒元寶都比較常見,價格高低主要取決於版別和品相。
大清銅幣的誕生“光緒元寶”銅元起初因鑄造量不大,所以極為人民所樂用,不但按幣面每百枚換洋一元,有時甚至超過幣麵價值。另外,十文銅元的鑄造成本僅為6-7文,鑄造毛利高達30%-40%,於是各省都視其為籌款捷徑,大肆鑄造,最終引發通貨膨脹,價格不斷下跌。
於是清政府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旨在將鑄幣權重新收回中央,並且統一“銅元”的樣式、重量與數量,“大清銅幣”隨之誕生。“大清銅幣”根據面值可分為當二、當五、當十、當二十。實際上,由中央統一鑄造“大清銅幣”的目的並未真正實現,各省大肆鑄造的局面日甚一日,直至清朝滅亡。
大清銅幣的樣式“大清銅幣”背面為統一的蟠龍圖案,上緣注“光緒年造”、“宣統年造”字樣。正面為漢文“大清銅幣”,左右分列“戶部”和干支紀年, 後期去掉“戶部”, 僅留干支。中央戶部鑄造的“大清銅幣”中央無文字,各省所鑄銅元中央鑄有該省的簡稱。
大清銅幣的鑄錢局“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二十個局鑄造。除中央戶部外,地方各省鑄造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各省錢局簡稱:01、直;02、吉;03、奉;04、汴;05、鄂;06、湘;07、川;08、雲;09、滇;10、川滇;11、贛;12、閩;13、粵;14、浙;15、蘇;16、淮;17、皖;18、東;19、寧。
其中,吉字最少;川滇、雲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其餘都比較常見。
以上內容即為“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的區別,以及它們的歷史沿革。透過上文介紹可見,二者的存世量都非常大,普通常見版價格不高。在“品相”相同的情況下,價格高低還是取決於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