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相比於《波斯語課》,另一部同年同期上映的二戰題材電影《江湖醫生》顯得較冷,豆瓣顯示只有600來人觀看過。其評分也跟《波斯語課》有一定差距,更別說其晦澀的電影結構與平穩的節奏進行了。

然而,如果我們把兩部電影擱在一起那就有的聊了。俗話說沒比較沒傷害!比較過後,你會發現,網路評分實在說明不了什麼,它的高分有時僅僅只能證明這些電影符合了大眾的口味、道德觀和娛樂需求罷了。至於電影藝術、技術、思想深度上的差距,觀者自有定奪。

文:野人五

圖片:網路、影片截圖

一、先看兩部電影的劇情:

(注:兩部電影均發生在二戰前後的戰區國家)

《波斯語課》講的是一個猶太人透過冒充波斯人教納粹官學波斯語,最終挽回自己生命的故事;

《江湖醫生》講的事情比較雜亂,其中包括一個江湖醫生給人看病的故事;一個愛情故事;一個人遭政治迫害法庭申訴的故事;一個年輕人拜師學醫的故事……只是這些事情發生在了一個人身上。我們因此可以說:這是一部人物傳記電影。

從以上概括不難看出,《波斯語課》就是一個簡單且單一的逃生故事,它的型別框架再明顯不過了,一切吸引人的地方都是圍繞逃生的難度和驚險度設計的。

▲《波斯語課》劇照,2020

《江湖醫生》顯然是反故事的,它有一條潛在的邏輯線,那就是對“江湖醫生”這個人物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剖析。所有事件選取都是圍繞這條人物剖析線而設。因此我們單看那些故事情節,會覺得電影有些沉悶雜亂,像散文。

▲《江湖醫生》劇照,2020

比較兩部電影的故事性,自然前者比後者更討好大眾,這是不爭的事實。

二、再看兩部電影的框架:

拋去開頭結尾,《波斯語課》就是一條直線走到底。這條直線沒別的,就是逃生。直線中的那些結點便是編劇為逃生設的“路障”,比如說兩個德國兵暗中揭發冒牌波斯人,比如說上級派人質疑納粹官學波斯語,比如說德國總部要求轉移戰犯等等情節。

▲《波斯語課》劇照,2020

《江湖醫生》的電影框架分兩條線,一條是過去的,一條是現在的。過去的包括江湖醫生的從軍之路、拜師學醫之路、愛情之路……現在的包括江湖醫生的就醫、被捕、受審經歷等。一切電影戲劇張力由這兩條線的相互解釋、暗示、補充而產生。

▲《江湖醫生》劇照,2020

由以上框架概括我們不難看出兩部電影其結構複雜度的差異(顯然前者簡單,後者複雜)。

當然,我們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不是看它結構複雜程度的,更不能為了複雜而複雜。問題在於它能不能把人和事講的明白,講的可信,講的透徹。

基於這一點,兩部電影的差距也便拉開了,我們接著來看——

三、兩部電影的情節處理

前面提到《波斯語課》講的是一個猶太人在納粹的魔掌下逃生的故事。他逃生的辦法便是冒充波斯人,教納粹軍官波斯語,騙取對方信任。

問題是他自己也一點波斯語都不懂,怎麼個教法呢,怎麼能騙過一個智商並不算低的納粹軍官呢?

這是電影吸引觀眾眼球的地方,也是講故事要抖的包袱。同時,電影勝敗的關鍵以及水平的高低也在導演怎麼處理那些冒充、矇騙的情節。

那麼,導演在吊完大家口味後究竟是怎麼去解的這個難度較大的疙瘩的呢?

1、巧合

在主人公第一次給納粹軍官上課前,被安排到了後廚幹活。於是他開始就著手頭上那些廚房用品、食品憑空編起了波斯語單詞。巧的是剛好第一堂波斯語課,軍官就告訴了對方自己將來想開餐館,要求對方先從學習廚房單詞開始。

注意,這種巧合是戲劇創作出來的巧合,而非生活中的巧合,是編劇導演專門為觀眾設計的。

好啦,這種伎倆用一次也就罷了,可怕的是電影通篇都在用這種“巧合”伎倆,比如說主人公編不出詞的時候,剛好桌子上就出來個納粹人名單;比如說集中營中來了個真正的波斯人,主人公馬上就要被揭發時,剛好就能有個義大利人站出來,殺了那個真波斯人,替主人公解圍……

▲《波斯語課》劇照,2020

相比而言,《江湖醫生》在故事情節上沒有任何巧合,它是現實主義的,所有人物都是在社會和政治背景下被動行事,所有情節事件也是人物和歷史背景促和下的自然產物。兩部電影風格差異不言而喻。

2、迴避專業細節

我們都知道,警察要想讓嫌疑犯露馬腳,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審問,不斷問問題,讓對方邏輯崩潰。而嫌疑犯要想躲過警察的懷疑,唯一的辦法也便是用邏輯和專業細節來圓自己的謊。

可在《波斯語課》裡,納粹軍官非但沒有持續向主人公學習語言的問題,就連那些普通人學習一門外語會問到的基本問題,電影也都回避掉了,比如說構成一個單詞的字母發音是怎樣的,比如說單詞的詞性,再比如說波斯語語法是怎樣(德國跟法國同為歐語系,不可能不涉及到詞性、詞根、時態差異問題)的。

試問,冒充者若不解決這些語言細節問題,怎麼能矇混過關呢!

▲《波斯語課》劇照,2020

那麼為什麼導演要回避這些專業細節問題,原因只能有二:要麼那個納粹官傻,要麼這件事不可信。顯然納粹軍官不傻(騙子騙傻子,誰愛看這種沒張力的戲!),導演反覆用軍官的臺詞來強調這一點。

可納粹不傻,主人公又聰明在哪呢?(顯然主人公不是什麼語言專家,這點劇中沒有任何體現)

總之,電影通篇在兩個正反主角對峙之時,導演編劇總會讓一些旁外瑣事主導情節戲,而對那些真正能導致雙方矛盾衝突的專業細節避而不談。最終,主人公沒露馬腳,倒是導演漏洞百出,堂而皇之。

當然,大眾對此不一定不買賬,原因很簡單,他們站在了同情主人公的立場上,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在看戲,他們希望主人公趕快解圍,於是便忽略了事情的可信度。

回頭來看《江湖醫生》在專業細節上是怎麼做的:

不算開端總統去世的一場戲,電影開篇診斷病人的一場戲便是一通專業細節的轟炸;之後年輕的醫生拜師學藝,也是一輪專業細節展示;當然也包括醫生在受審階段涉及到的專業細節……

▲《江湖醫生》劇照,2020

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電影“逼真性”。暫且不論電影是不是根據真事改編,至少這些細節演繹讓我們覺得那些電影事件和人物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現實的。要知道,這種認知完全取決於導演編劇的電影專業功力與技能,而非素材、歷史資料的多寡。

那麼,拋開拍電影的能力與技巧,在電影主題和思想上,兩部電影又有什麼差異呢?

四、兩部電影的主題差異

我們試著來提取兩部電影主題上的關鍵字:

《波斯語課》應涵蓋:智慧、正義與邪惡、犧牲、拯救、生存...

《江湖醫生》應涵蓋:人性、本能、內部與外部的矛盾...

大家能看出來嗎,前者探討的完全是外部的善惡、對錯問題,人物內心剖析在電影中比例很小。換句話說它是在用道德觀的視角看問題,人在這種視角下是後於道德觀之下的次要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劇中導演寧可設計出了大量的諸如納粹打猶太人,德國士兵陷害戰犯的戲份,卻鮮少在人物心理和背景上浪費時間。

▲《波斯語課》劇照,2020

而《江湖醫生》則是將焦點放在了人本身上,一切外部的社會身份、矛盾衝突都是為剖析人物心理而設立的。人在這部電影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編劇為解釋江湖醫生這個人物,不惜並列出兩條故事線同時進行。

▲《江湖醫生》劇照,2020

五、總結

《江湖醫生》為把人物內心講透,擯棄了商業型別片的套路,這大概也大大降低了電影的受眾群,事實也證明了這部電影的小眾取向。

導演甚至在色調、構圖處理上也沒有顧及大眾的觀感,一味地服從於營造人物內心、尊崇電影藝術性宗旨,造成了到處都是雙關隱喻的晦澀效果。可以說,這部電影是典型的歐式藝術電影風格。

▲《江湖醫生》劇照,2020

反觀《波斯語課》,它自然是部成功的商業片,也是部道德正確的電影,但從電影藝術本身而言,它即沒把事講明白,又沒把事情講的讓人信服,更別提透徹了!它唯一一個優勢就是簡單直接刺激,不需觀眾費腦子便能得到一個大徹大悟大是大非的故事,而且還不用擔任何的道德風險。

▲《波斯語課》劇照,2020

兩部電影差異與差距,由此可見!

(以上陳述均為個人觀點,只做參考交流)

40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3萬噸巨輪從印度洋全速返航:原來是完成了重大任務,要回家過年